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0:3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一、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营造了愉快的氛围

  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老师从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入手,先让学生动手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然后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内摆一摆你喜欢的那个图案,学生兴趣高涨,从而活动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一个图案用几根?,这么多个图案用几根?很自然的引出让学生写一写加法(连加)算式。

  成功之处: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接着教师根据6个3相加这个算式制造了一个悬念,如果摆10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这种讨论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也是后续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到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计算是相同数相加计算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为学生之前在暑假大都背过乘法口诀,但这是是学习乘法的开始,学生没有乘法的具体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是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相互转化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和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游乐场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分别提出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上总共有多少人。我有选择地板书他们回答的三个加法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一环节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经过提问,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从而我得出乘法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接下来我改写出第三个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2×7=14,7×2=14,并写出它们的读法,指出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里又多了一个7,这个7到底是什么意思,班上的'学生反应也很快说出有7个2相加,不需要我作过多的说明,教学到这里,最后安排了学生读之前写的几个加法算式,直接感受乘法的简洁性。随后,我安排了几道习题巩固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作了总结。

  这节课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教材的理解上也不够透彻,以下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几个问题:首先,在导入环节,虽然我已经列举出几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但是如果这里再安排一两个加数不相同的加法算式,学生对由加法到乘法的过程会理解得更透彻些,这样学生其实能更快的说出老师想要的结果,加快教学的进程;其次在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过程中我把2乘7口误说成了2乘以7,这是事后我才知道的,数学教学讲求准确,像这样的失误不该再犯;最后,也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上课的标题没有写,这也跟我平时不好的板书习惯有关,结果一到上公开课全都显现出来了。另外,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不够生动活泼,学生的发言也“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整节课上我的语言其实可以更生动些,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导入环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得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上课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这也跟我在课堂上还不够“放得开”有关。这节课在整个流程上没有太大问题,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师的教态方面都还做的不错;在提问环节,我提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总之这节课我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观察学生练习,我也了解到他们对乘法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资历尚浅,上课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更长远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经过反思,我们获得的原始经验不断的加工提炼,得到升华,为我们自己所用,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成为一名好的教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一课时,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看算式讲故事等,实现符号表征与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的转化,进而达到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

  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孩子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索新知:

  1、创设问题,感受“几个几”相加

  通过求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项目中一共有多少孩子,让学生感受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几个几”来描述。在数“一个3、两个3、三个3……”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个几”的认识,为后面的乘法算式的引出做铺垫。

  2、观察思考,探索乘法

  通过观察三个算式3+3+3+3+3=156+6+6+6=242+2+2+2+2+2+2=14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并用几个几进行描述,引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在加法转化成乘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乘法算式是怎么得来的,即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在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后,让学生尝试着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并渗透什么样的加法算式能转化成乘法算式。

  3、通过摆一摆,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它们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请你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

  我摆了几个(),每个用了()根小棒,有()个()一共用了()根小棒。

  用加法计算是:

  用乘法计算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孩子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通过动手摆一摆,体会哪些加法算式可以转化成乘法,哪些不能转化成乘法。预设学生会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比如摆了四个三角形,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有的孩子可能会拼出几个形状不一样的图形,那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时,只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就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再一次渗透乘法的意义。

  但是由于指令不够明确,硬件条件的限制,没有投影仪无法展示孩子的作品,导致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来拼,拼好的作品又不能很好的利用起来让大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乘法意义的渗透。因此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接着又让孩子按照要求进行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这个环节学生出现把3个4摆成4个3的情况,孩子还是不明白谁是相同数,谁是个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感觉自己讲的已经讲的很细致了,也让孩子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为什么孩子还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摆的情况呢?通过郭主任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找到了本节课的漏洞,就是在讲解乘法算式的时候,反复强调什么样的加法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并让孩子用“几个几”表示,再列成乘法算式,这部分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没有给孩子强调“几个几”里面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本别是什么。如:3个4中的3是个数,4是相同数,再通过摆一摆感受3个4该怎么摆。这样再让孩子进行拼摆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摆了。

  4、通过编故事,再一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接着通过讲故事环节:“你会讲故事吗?”根据一个乘法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继续加深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孩子都能根据算式变出合理的数学故事,进一步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巩固练习

  最后通过巩固练习对孩子们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反思本节课,让我更加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研读教材、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还要结合学情,预设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情况,最大限度的把课备好、备透,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其中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是本课的重点,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设计理念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性目标: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激励星。

  学具准备

  小棒、练习本。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公园里的游乐场去玩,好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生: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数的、算的。2+2+2+2+2+2=12。

  师:那么,观缆车上、小火车上、都有多少人、圆桌周围共有几把椅子。(生答)

  师:你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还算出了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请坐!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游乐园”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我们走出公园,再去学校看看同学们在作什么?(出示:课件3)

  师:老师知道你们也喜欢摆学具,一会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按学习小组摆出较难的图形,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们组必须要摆一样的图形,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摆,老师喊听就听。然后小组内按老师提出的问题议一议,最后由组长汇报。(出示课件4)1、摆一个图形需要几根小棒?2、你们组摆了几个?3、一共用了几根小棒?4、怎样列式?

  二、下面请同学们开始摆吧!(老师画梅花)

  三、学生汇报。

  1、下面那组的小组长第一个告诉我们?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算式。

  3、谁能把老师画的梅花,列式计算出来一共有几朵呢?

  四、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师: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2.引导探究。

  师: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加数都相同,

  师:谁能吧老师画的梅花,一共有几朵,列式计算出来?

  板书:3+3+3+3+3+3=18

  那么,这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3,和是多少?

  板书:3618

  师:也就是说6个3相加的和是18.

  板书:6个3

  3、请同桌的再说说其余这些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和是多少?

  (学生汇报)

  师:看来用“几个几”说真简单!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这道算式,如果老师继续画梅花,那么算式会有很多3相加,算式就会很长,用什么方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更简单些?

  生:用乘法。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乘法。黑板上的算式,用乘法表示就是3×6=18

  或6×3=18因为有6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就在3和6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3就是加法算式中相同加数,6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写的时候,先写3,再写6。

  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中间这个运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读作:乘。写作X(跟读一遍)

  4、师:因为乘法是加法得来的,所以乘法就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数学家就把加号一歪,就成了乘号,写的时候,先写左斜,再写右斜。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遍。师:这个乘号人们一直使用它。这两个算式你会读吗?谁愿意试一试?

  3×6=18读作:3乘6等于18

  6×3=18读作:6乘3等于18

  师:读的时候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

  谁再来读?同桌互相读一读!

  5、乘法也有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因数,得的数叫做积。

  6、(出示课件6)下面老师再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位同学有两只眼睛,5位同学呢?怎样列式?10位同学呢?60位同学呢?60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多个2相加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乘法表示。所以许多的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请同学们读一遍。

  7、我们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五、练习:

  1、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请你把黑板上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我们再来看大屏幕。(课件7、秋千)

  3、接下来,男女生进行一个小比赛,请看屏幕:(课件8、齿轮、剪刀)

  4、下面的题目,同学们也会顺利完成的。(课件9、熊猫)

  5、同学们再看小猪储蓄罐,你怎样列式。(课件10)

  6、我们再来练一道(课件1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7、课件12.下面的算式能不能写成乘法的形式?为什么?

  六、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在生活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具体学习了什么?

  七、板书:

  乘法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3+3+3+3+3+3=

  乘法:3×6=18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 18读作:6乘3等于18

  附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在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把教材的主题图用课件呈现出来。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为了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难点,新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教师提出思考题,并让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像,接着让学生在交流感受中去初步认识乘法。第二个环节教学乘法,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做到了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在这里唯一不足的是,我觉得自己和学生解释的时候不够清楚,不够明白。导致个别学生还是找不出相同加数。而在练习中我体现了层次,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如果老师继续画梅花,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乘法”,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当然,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还有许多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其实我觉得教案是固定的,但教无定法,自己应该在教学之前将知识装在心里将学生装在心里,了解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能够以一当十,事倍功半。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资料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靠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景下,一开始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经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经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当比较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向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可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我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十分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 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1、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根据所知道的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这节课经过研讨和不断地改进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同时,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注重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我借助教材设计,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种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摆小棒活动之中,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计算起来怎么样,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这样,使计算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没有对教材进入深入地研究,比较其他版本教材,择优设计教案,选择教法。上完课,通过课堂效果,反观教材,发现在乘法概念的引入时,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苏教版主题图先让学生列连加算式,然后通过比较找相同点体会“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再把例1的摆小棒活动作为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可能更清晰明了,课堂也更效。

  2、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新知探索的'摆小棒活动所用的时间太长,学生摆出的图案个数比较多,浪费了时间,使课堂不够紧凑。上课的激情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比较沉闷。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以前备课只是为了教课本而教,并不懂得从纵向——整套教材中理解所要上的课程的位置作用,以及从横向

  上研究教材,比较各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择优而教。就自身来说,也做不到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用心教学。今后应当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今日,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将6+6+6+6+4改写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学生作出:(1)6╳4+4;(2)6╳5-2;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是7╳4;我立即表扬了他,并且惊叹于他的聪明,从这件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就得不到一些启示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单一的,依靠性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即要提倡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今后的社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就是学习知识的本事,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本事,而不是一味的研究如何把自我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当一个新知识,新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用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解决,并不是简单地被动理解。就如刚才那位学生,他根据今日所学将6+6+6+6+4直接改写成7╳4。所以,我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自我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来学习新知,把新出现的知识或问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学生的潜力的巨大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1、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2、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学中已不再强调乘数与被乘数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出现了两个乘法算式。教学时我把教材做了一个改变,在二(2)班上课时我开始就说今天我们先来作一个游戏,学生马上很来劲,连着问我做什么,我说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看谁摆的又多又好。学生开始动手摆,图形各种各样非常富有想像力。我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摆了几个一样的图形心中大喜。机会来了!我赶紧提问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计算吗?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像:如果继续摆下去,摆 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这种加法算式记录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想要简化的愿望。在对加法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简化加法算式,创造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充分参与简化的过程后,教师再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接着我把教材所展示的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有关乘法的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并且也有很多小朋友说出乘法和他所代表的意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整节课在孩子们的主动学习中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今天,在教授乘法初级理解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练习题,6+6+6+4被改写成乘法公式。大多数学生做:(1)6╳ 4 + 4 (2) 6 ? 5-2令我惊讶的是,我的一个同学7岁? 我立刻称赞了他,并对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讶。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即提倡学生的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在未来社会,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即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作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如何将自己或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出现新问题时,他们会用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而不仅仅是被动的理解。就像刚才那个学生一样,他把6+6+6+4直接改写成了7? 根据他今天学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以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或问题与现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并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推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的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直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因此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习内容突出以下几点:我是这样突破重难点的: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出示游乐场的一角——同学们坐过山车这张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做准备。

  2、积极引导,自主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创设认知冲突,理解乘法。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车厢加长,变成100节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老师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刚才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把算式变短了,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刚才我们用这种办法把算式变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100×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问:用乘法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导入精炼,直插主题,虽然教学环节简单些,但可以利用练习来加以巩固,直到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好,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及难点没有完全把握,学生虽然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对于复杂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来替代,但有个别学生不明白到底为什么可以这样用,是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我们学习乘法有什么目的,这些教师没有清晰地解释,导致在练习环节,对于1+2+3这道题学生直接将加法改成了乘法,用1×2×3来表示,也就是没有将重点放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上来,这一环节上出现了纰漏,致使整堂课效率不高,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的也很累。

  2、在课堂练习中,应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3、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了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由于同年级老师十一过后要讲公开课用我们班学生试讲,我将此部分内容进行前置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1、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由于学生喜好不同,摆出的堆

  数个数都不相同,由此引出“相同加数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

  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切身体会

  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真正体验乘法的优越——简便.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

  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其实不然,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①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书写时,师如果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

  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4、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时是由我自己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得出.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当时能让一位好学生来介绍乘法算式,教师进行鼓励,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虽然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问题,但这些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将会改进未来的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其中的基础知识包括: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乘法算式的意义、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加法算式与成乘法算式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一、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二、质疑问难、总结规律;

  三、综合训练、巩固提升。

  一、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回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型的知识和方法型的知识,并将所学的零散知识建构成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框架。所以,在横向上,主要复习了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意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回忆对乘法的认识;在纵向上,通过与加法进行对比和转化,加深了对乘法的理解。

  二、质疑问难、总结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总结规律和技巧等,来突破易错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平时的练习反馈,学生主要在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转化上存在问题,这一知识点也确实是难点。如5+5+5+5,为了突出乘法的意义,要求在写出乘法算式时,第一个乘法算式必须写成5×4(相同加数×加数个数)的形式,然后再写成4×5的形式。但是,很多学生不清楚到底应该先写哪一个,于是就很混乱。为了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写出乘法算式,本人总结出规律:加数是几,第一个乘数写几;有几个加数,第二个乘数写几。再如,很多学生不知道9×4表示几个几,根据这一乘法算式写出加法算式时也存在问题,于是,总结规律——在解决“表示几个几”的问题时,要“从后向前说”,所以9×4表示4个9相加;在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加法算式时:第一个乘数是几,加数写几;第二个乘数是几,写几个加数。通过总结规律,让学生先掌握操作方法,提高应试能力,然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三、综合训练、巩固提升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习题的形式,来巩固知识,查缺补漏,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不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步认识乘法的教学反思02-2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0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28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3-18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4-16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27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24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