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13:32: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

  3、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叹不已,他们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他们议论纷纷,小脸蛋上不时洋溢着兴奋的笑脸。看得出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

  这堂课我借助电影媒体,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什么。小组的反馈、交流,而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平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影片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又设计了再看电影,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习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公.......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充分朗读,注重感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利用课件,解决难点。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整合资料,仿写诗歌。

  如何让小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使他们不仅有东西写,还要有办法写,有文字写。这就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作文练习的过程。“仿写是学习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但仿写并非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因此,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老师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否则,学生们将会无从仿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读第4、5节诗歌,体会反问句:“……不就像……”,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两节的语言形式相同,再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语言”为内容进行仿写。在仿写之前,指导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在哪里发现的?”,先说后写,“说”是为“写”作铺垫。学生动笔时有了台阶,“仿写”成了这堂课的亮点。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4

  一、教学设计简介

  这堂课一开始我是用一段音乐导入,营造大自然的氛围,然后用一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春夏秋冬的变换,告诉学生们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无处不在,接着是预习检查,主要是字词注音和多音字,然后是简介作者。再接着就进入问题探究,这堂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梳理重要信息,所以那几个问题都围绕筛选信息展开,而且正好把课文中的重要内容理出来,这里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把问题进行分工,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其他组成员可以选择主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小组中的任何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好,应该说那几个问题都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们都能很快从课本中找出。后来就进入延伸,我告诉学生们,我国古代有很多农谚,让学生们找出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反思

  1、吃透教材

  这堂课一直到延伸,问题才真正出现,因为很多学生找的农谚其实并不包含物候知识,可是我因为没有把关于物候的知识进行钻研,自己对于这块知识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正,导致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物候现象,所以这应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大失误,教研员说的非常对,我的这节课属于浅入浅出,但是该说明的问题仍然要带着学生解决,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叫大自然的语言,但教师也不能泛泛而上,因为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应知道其实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物候的,而物候现象课文中说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动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现象。我想我对于教材的钻研实在是太欠缺了。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师说:“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走出职业的孤独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态学习,其次才是教书。”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对于这次的课,我觉得反映出不少问题,因为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个钻研思考的过程,所以总会出现漏洞。而别人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细节问题的处理

  这堂课给我的第二个重要感触是细节问题,因为当时我用的是课件上的,有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图片来显示季节的变换,用的是四个季节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过这几张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换,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图片本来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选的却是春梅而不是腊梅。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小细节,但是教研员很快就发现了,说明我的课件做的不够严谨,虽然我在之前已经很多次放映却都没有发现。还有一处就是在预习检查时有一个“衰”字,我把它当成了多音字,而事实上这个字并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区别,人家都说细节处看成败,所以一节课的好坏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5

  新版小语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6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教学反思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8

  一、教学设计介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我通过认真研读教材,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首先扣住“语言”导入;明确学习内容;接着围绕“语言”,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

  1认识“语言”(物候)

  此环节预设了三个问题:

  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用文中的一个句子解释什么是物候。

  ③本文介绍了关于物候的哪些知识?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理由何在?从而,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2解读语言

  本环节我先鼓励学生自主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中生动典雅的词语;然后,借助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品读;紧接着,我出示了有关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句子,放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准确严谨上体会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和内在联系。这个环节最主要目的是品味文章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

  3辨识“语言”(信息)

  最后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着从出示的农谚中辨识物候信息。

  二、教学过程反思

  1教材研读应深入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教学备课时要关注它的文体特点。可是,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读教材时,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总之,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要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

  2学生研读应深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教师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

  我在预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大配合,尝试着交流了几次,都碰了壁。此时,我没有积极想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却急于求成,只想快点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丧失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课堂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是这节课我最遗憾的地方。

  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3课堂调控应灵活

  课堂是多变的,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灵活地进行课堂调控。面对沉闷的语文课堂,面对学生的散乱,我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也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化解,反而,任由不良的学习情绪蔓延。同时,自己的上课状态也受到了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极其焦灼不安,却又有点“无可奈何”。真正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课堂调控更应灵活机智,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

  这节教学比武课,让我获益匪浅,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我深思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研读教材,多研读学生,讲究课堂的教学艺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9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0

  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1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很多时候,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是很吝啬将时间用来读课文的,脱离文本完成导学案,毫无作用!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本文第一、二节,要深入赏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范例六上了一节公开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可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怎么和谐统一,应用自如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平时应用课件次数几乎为零,所以初次应用一定会有问题,因此在家里、学校,反复实践后才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3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一些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跳动,使枯燥的语言变的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要注重学生们朗读的训练。

  例如: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又引导学生们边读边想象。如读“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象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欢快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学生们边读着边想像着语句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读中感悟。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让学生们结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们知道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并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走进生活,探索大自然奥秘

  大自然是部百科书,是位博学家,大自然中有许多语言,它会告诉我们天气,季节,年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相关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时,我并不是让学生们照本宣科的读出来,而是让学生们仿照诗歌的形式让说一说。学生们的搜集、交流的资料五彩缤纷。

  你看那南飞的大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秋天已经来到人间。

  你看那晚霞满天,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预示明天是个好天气。

  你看那蚂蚁搬家,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大自然语言”的内容,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三、利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们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尤其是学生们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了学生们浓烈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些无声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4

  “339”大循环是我校课改的教学模式,“339”大循环指“三步三查”教学模式和九种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步”是指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探究学习(课堂导学)——综合升华(单元复习)三个学习环节;“三查”指将检测环节贯穿于三个学习环节之中;九种学习能力即指学习计划能力、自主预习能力、高效听课能力、课后温习能力、作业检测能力、错难题探究能力、复习整合能力、检测反思能力、目标调整能力。大循环是指依据实际教学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环节和进程,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非生搬硬套单一教学模式。

  自课改以来我们语文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力求将“339”教学模式能熟练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之中,使课堂达到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九种模式。《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我在探索中上的一堂公开课。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满意的地方

  1、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我精心制作了导学案,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导学案中同时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孩子在课堂上听课就有目标,从而达到高效听课的能力。

  2、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预习检测、探究学习、拓展延伸。每个环节我都提出了相应的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抢答、自己思考后回答、同桌合作、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二)存在的不足:

  1、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这堂公开课的反思。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片科普性和文学性都具备的诗歌,学生不仅喜欢诗歌的内容,也对优美的文字很感兴趣。一课时我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而且朗读的形式也很多,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读中的美。二课时默读后提问——你读懂了什么,通过板书的.归纳整理文章的思路,学生还说到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小节,这就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启发学生说出了总启下文和总结全文的作用,并且立即进行作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印象又加深了。这堂课的重点还是仿写,可是仿写的指导怎样高效而又有力度,这是一个难题。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找到较为丰富的资料,所以在仿写时局限于那一两种自然现象,不过我分别进行了两种格式的指导,还提出了“隔山打牛”的写作技巧,学生很感兴趣。不过这堂课上的比较随性,反思的时候感觉思路还不够清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3-0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篇)04-08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学反思03-19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篇03-1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篇03-0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通用5篇)04-1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04-23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2-02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