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假如》教学反思

《假如》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08:41: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假如》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假如》教学反思15篇

《假如》教学反思1

  《假如》这是一首诗歌,是一篇神话故事。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启发我们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这首诗歌在写作特色上,结构相同,都采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句式,结尾用省略号留有悬念,便于想象,语言通俗,朗朗上口,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有发现,自有发展。

  一:抓住学生心灵特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激发与创造”是一种凝聚性的惊讶,是希望和追求的感受。我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时,以故事的形式将马良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这种引入有一种既震惊,又使人兴奋愉快。(如、有个穷人家的孩子叫马良,从小喜欢画画,他每天刻苦练习,终于画什么像什么,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画笔。有天晚上,一个白胡子老头给他一支笔,这只笔竟然是神笔,他画出来的东西都变成了真的……神笔马良用神笔消灭了剥削人民的皇帝,拿着神笔回到民间专为老百姓画画。)我的故事拴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双双大眼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希望快点认识神笔马良,我让孩子们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读、了解诗的内容。

  二:落实“认字”与“写字”

  低年级认读生字,写生字应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识字写字的方法。

  1、语境认读。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生字新词,运用不同种方式识记字形。如、用偏旁互换的方法识记(位—泣澡—操摇—遥);用加偏减偏旁的方法识记(寻—寸良—食建—健)。

  2、巩固识字。运用组词,粮食、缩小、遥远、良好…… 3、迁移识字。为学生提供一段新的文字,让学生从中找生字加以巩固。如、我缩着身子,望着黑乎乎的窗外,轻轻地哭泣着,我在寻觅妈妈的身影,可是妈妈却在遥远的广州,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做了个梦,梦见妈妈就在我身边,拉着我的小手说:“孩子,记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早上坚持做早操,少吃零食,做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缩、泣、寻、遥、良、操、健、康)

  4、指导写字。书字前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8个字,先找找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提示“哭”不能少点,“体”与“休”字的区别,自编儿歌帮助记忆(体字少横就休息,休字多横上体育),“操”“场”不容易写好,特别是“操”字的右边,上边是“品”字形结构,学生不容易摆正“品”字的位置,我干脆说“两只肩膀抬个头”。在学生笔作训练过程中边巡视边“一对一”的纠正。

  三:品读感悟,把握课文内容

  节奏是诗歌的一个主要特点,诗歌的朗读讲究节奏,韵律的变化,随着情感的变化起伏,朗读的`语气,语速、轻重、缓急都要有所不同。我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指导在朗读中感悟,如、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朗读时却不能一样,学生在朗读时有一定的变化,各段所描绘的对象不同,朗读时要突出各自不同的形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用范读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朗读,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该句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起音舒缓、停顿长;第二次,语速加快、急切;第三次,重读“马良的神笔”表示强调;第四次,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抓关键词句。抓关键词句能帮助理解文意,如“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读这些语句时,感情不一样,着重引导学生,第一个“画”是兴奋,第二个“画”是喜悦,第三个“画”是沉重要读出发自内心对西西的同情,语气沉重。

  “奔跑”“游戏”表明作者希望西西和自己一样,有快乐美好的童年。

  四:拓展与实践

  拓展是拓宽语文知识面,拓宽学生思维,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以什么样的体裁出现,它都给我们当教者的留有探究的悬念。本课,结尾用省略号,表达了还有很多的“假如”显示了一颗关爱他人的博大而纯真的心,意味深长。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自由想象,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续接课文,孩子们的心灵有着赤子般的真诚,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在孩子们的眼里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在孩子们的心里有着神奇的世界,描绘的是他们幼小的心灵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特殊感觉,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充满深情地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一个“思维摇控器”送给孩子们,只要老师布置作业,按一按“作业键”本子上就有了作业,孩子们的小手不用太累……)这下教室里热闹了,孩子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枝……,我要给老师画一张软软的床,让老师累了,就躺一会儿。”有的说:“我有……,我要画很多钱,让爸爸妈妈不用走那么远去挣钱,让我回家也能躺在妈妈的怀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在想象中走进了已有的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超越了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相融震了,知识层出不穷,得到了创新,拓展也落到了实处。

  其实,本课富于童真、童趣,很适合儿童口味,也许是我的教学过于超重,超难、两课时下来,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显得筋疲力尽,完成作业情况也不是很好。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尽管语文就是广阔的一门艺术,但还是得遵循儿童年龄特征,以及承受能力,否则你的心血也只是给自己的学生留下的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概念,要想让“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慢慢靠近,就得帮助学生完善生命成长和人格养成。

《假如》教学反思2

  作文讲评课的开始,我是想让学生先自己评一评自己的文章。所以我请了一位作文写得较好的同学上台把文章读给大家听。这时候其他同学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于是,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何不让那些得优的同学都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十几个同学依次到讲台上读自己的文章。台上认真朗读,再看看下边的同学,有的双手托着腮,集中精力地听着,不时皱皱眉头,做出思考状;有的拿着笔不断地往自己的.本子上记着。台下还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和片片自发的掌声。那笑声和掌声不自觉地传来,我知道,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在用心聆听,用心欣赏,用心学习。所有的同学读完后,借着下边同学刚听完的兴奋劲,我提了第一个问题:“你认为上台的同学里面,哪位同学的朗读和上台的精神面貌最好,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台下举手如林。

  “周红,因为她读作文的时候声音哄亮,让我们听得非常清楚。并且上台大方,没有小动作。”

  “李星,因为他读得抑扬顿挫,很有层次感,很有感情。”

  ……

  我知道,通过评价,他们知道了很多朗读的技巧和上台的技巧。

  稍作总结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对哪位同学写的内容最感兴趣?”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文章给你在写作方面帮助最大?”

  台下举手如林。

  下课铃早就响过了,教室内还是同学们投入的对如何写好作文的研究与探讨。一堂课下来,把原来的计划全打乱了,但是,我的收获很大:

  1、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部分学生的成就感。

  2、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引发了对写作的思考。我觉得这种作文讲评课子给同学们,尤其是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提供了更多学习写法的机会,他们的带头作用做好了,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写作兴趣。但不足之处应该是忽略了程度较差的学生。

《假如》教学反思3

  《假如》是新教材二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一首儿童诗,主要资料是借马良这枝神笔,表达少年儿童的完美心愿。

  一叶一知秋,一花一世界,小小的课堂,表达的是一份小小的心愿。文本是静止的,但因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所以文本有了鲜活的生命。课堂的魅力也许正在此。

  音乐与文本的结合,个性是朗读的时候,利用的好,它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进而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培养学生认真的听他人读课文的习惯上来说,音乐的出现,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再则,当学生读课文并不熟悉的状况下,音乐所起的作用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好对文本的教学。

  课堂的教学要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课堂是充满变数的,教师无论设计出怎样的教学思路,在教学的经过中都是要产生许多变化,而应对这些无法预料的变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应变要求。

  反思一:课的最后设计的练习: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会()。老师在让学生说自我的完美愿望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没有愿望呀!”针对这,老师能够借题发挥。因为这些孩子毕竟还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表白更多的'是有口无心的想法。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教育,才能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真正让学生明白。

  反思二: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表扬,激励。不断地激起他们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调控课堂,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这节课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似乎还很不够。

  反思三:师问:“小鸟在思念它的妈妈。因为妈妈离它很遥远,怎样理解遥远一词?”其实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是很富有想象力的,但老师的点拨还不够到位。所以,失去了对学生想象力进行训练的机会。

  教学是一个不断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进而提高自我的过程。从这点上说,属于吕老师的教学之路还很长很长,期望她走的更好。

《假如》教学反思4

  关于指导想象的地方,我始终感觉不是特别好,因为一部分学生画出来的巨人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玩耍上。

  并没有像我设计的那样去帮小人们做好事,可见我在教学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上做的不够。

  但学生的作品还是有很多情趣的,总体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完成的还不错。

《假如》教学反思5

  一、“好题共读”激兴趣。

  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文章是题目的眼睛”。通过读同学们拟的题目,学生懂得了给习作起一个新颖的题目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为文章增色。同时,此环节还让学生将好文题及其作者读一读,增强了学生的习作成功感,提升了学生的表现欲。

  二、“赏评佳作”习方法。

  我先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这两篇习作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对文中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较好,文章的开头及好词佳句的'运用也值得借鉴。接着我推荐一些精彩片段给学生欣赏,在赏析佳作、片段中,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孩子看到别人的习作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十分羡慕,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赏析中学会了怎样评价习作,懂得了如何进一步将故事写得完整生动。

  三、“出谋划策”学运用。

  学生在前面的赏评习作环节中,已懂得了要将故事写具体生动,必须抓住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此时我引导学生集体修改一篇例文,让他们对照前面所学的评议方法,找准例文的症结所在,开出“良方”。然后让他们自改及互改习作。在修改的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本节课环节比较清晰,是一堂实用的习作讲评课,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赏”的过程中读得不够。

  优秀的句段起到示范和引路的作用,所以应该让学生多读。我在教学中过多地引领孩子学习写作的方法,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感受、去内化优美句段。

  二、教师对课堂“牵”得较多。

  因为是三年级学生,习作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在学生赏、评习作的过程中,我担心学生不会评议,未能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在赏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一个同学与小作者直接对话的情境,如采访一下同学“为什么这样写”等,让学生在与同学对话中习得方法,我想,这样的课堂气氛会显得更加民主。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作文讲评中逐步掌握写作技巧,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假如》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用了两课时来讲,讲完第一课时自己觉得不是很好,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开始揭示课题时老师问的问题,学生模棱两可,有些蒙了,不知怎样回答,介绍 凯轮的资料处理的也不是很好。虽然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读的时间很充分,但形势过于单调,在检查学生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除了评价读的好坏外,还要注意读 的'语气,长句要学会断句来读。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处理好生字生词,扫清障碍,让学生明白第一课时主要干什么。上完课后我猛然意识到在今后的语文教学 中,每一篇课文我都必须认真的去读,去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鉴于第一课时的不足,讲第二课时之 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篇课文又重新设计,孩子们没体验过残疾人的痛苦,对海伦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基于这些考虑,我让他们在家扮演20分钟的残疾人。 第二天上课开始,让大家先交流昨晚在家扮演残疾人的感受。大家争先恐后说自己做事、看电视、与家人交流的不便,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走路时的不安和恐惧等等, 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我带领孩子去走进海伦,了解海伦,用心去读课文,品课文,悟课文。读文后,他们畅所欲言,由珍惜健康,珍惜生命谈到珍惜自己拥有的一 切。当我再让他们读课文时,多数同学读得都很到位。

  是啊,没有经历就不会体会到此情此境,没有失去就不会懂得珍惜。文中有一句话:“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人们只有在失去一样东西时,才知道它的可贵。”这句话像警钟般敲响在我的心田。

《假如》教学反思7

  自从参加了学校的语文课题组,我在备课时更深入了一个思考层面——如何化教材资源为己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常常在教学中加以实践。XX年3月11日,我在我校上了一堂关于诗歌鉴赏与创作的课题展示课。

  据我所知,很少有同行将诗歌教学作为公开课的选题,因为不容易出彩。但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在诗歌教学这个专题上作一些新的尝试。

  从教学设计上看,传统的诗歌教学不外乎两个主要环节:诵读——鉴赏。我则在此基础上多加了一个环节——创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写作能力真正落到实处。余映潮说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在“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上。为此,我在设计诵读环节时采用了“配乐花样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的自由读和齐读以及分角色合作读等,在悠扬的轻音乐背景下,学生的朗读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在反复的朗读中进一步熟悉诗歌,为品读环节做好了准备。在品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品读交流,还借助德国诗人海涅的《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广度,为后面的诗歌创作环节打好基础,并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在诗歌创作环节,先是仿写练习,然后是小诗创作,由易入难,教师的细致指导以及提供的一些参考词句,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积累,又降低创作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教师的范例和诗作则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新角度,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信心。整一堂课下来,教学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学生或读或思或品或说或写,活动很充分,课堂积累也不少。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看,这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读、品、说、写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读、品、说、写等能力。他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挫折的看法,也写下了一些如“相信吧!晨曦终会划过天际”“坚冰定会暖化”等优美诗句。听课的同行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这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教师与学生的撞击不够。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真正体现,教师精炼优美的语言能引导学生入胜,温婉亲切的对话能让学生信心大增,一语中的丰富多样的评价能让学生称快,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但我只注意设计精炼优美的引导语和过渡语,却对课堂评价语言不够关注,导致与学生的.交流撞击不够。其次,忽略了对差生的诗作的修改升格。基于对课堂进度的考虑,在学生诗作展示环节中,只对学生的优秀诗作进行展示和点评,却忽视了对差生的诗作的修改升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差生的创作热情,也浪费了手边的教学资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会一直坚持认真探索、大胆试验的理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日臻完善。

《假如》教学反思8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接着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

  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以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既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又能感受诗中所蕴涵的图画美。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先四人小组自学生字,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把它看成一幅画,培养个性化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最后组词,把生字放在句子中认读,进一步巩固字的音形义,突破重点。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先以问题激发学生情感:你喜欢这首小诗吗?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感情。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自学,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读一读,议一议。一定程度后全班交流,自学小组以齐读方式展示自学成果,接着相互评议他们读得好在何处,(请优胜组介绍感情朗读的经验,此时教师可做适当点拨与总结),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4.升华感知,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给四川灾区的小伙伴画一所大大的学校,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在温暖的大集体里健康成长、愉快学习。”“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谢超画一双好腿,让他快点回到班里和我们一起学习。”……学生稚嫩的语言中透着博大的爱。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教学反思9

  简简单单教语文点滴体会

  长阳实验小学曾晓云

  《假如》是一首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给学生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以朗读为主。学习第一节时,我先用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温暖,然后,我让学生用朗读给小树送去温暖,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关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第二节时,我抓住一个创新思维的激发点,提出问题:我用神笔为小鸟送去粮食,小鸟会怎样感谢我呢?我会是什么心情呢?学生边读边想象:它会为我唱一支歌,它会为我衔来一束鲜花,它会为我跳一支舞……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学习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西西,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双腿能好起来”。此时,我鼓励学生用最关爱的朗读帮西西实现这个心愿,从他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我感到,这颗“爱”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于是,我对他们说:“现在,神笔就在你们的手中,你想画什么呢?”学生的发言踊跃,真情自然流露。

  崔峦教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节课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用最简单的.手段——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用最简炼的问题,激发最丰富的思维,因为课堂提问好比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问得多不如问得精,要问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用最简要的教法,创造最有效的课堂。语文课最简要的教法就是“以读为本”,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语言的魅力要靠读,体验课文的情感要靠读。但看似简单的读,我用了别具匠心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见,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则非常不简单,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下足功夫。

《假如》教学反思10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体会文本

  教学一二小结时,我让学生抓住寒风中的小树是怎样的?并结合课件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有的说:“被大风刮掉了树叶。”有的说:“被风刮得东倒西歪。”等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寒风对小树的袭击,从而了解到此时的太阳和雨水能使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不再害怕寒风。学生体会的很到位。又如第二小节:我出示了小鸟在窝里渣渣哭泣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此时的心情如何?学生都说觉得小鸟很可怜。接着我又出示放满谷粒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此时你又有怎样的心情?学生说为小鸟高兴。此时,我稍加点拨,学生就体会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二、发挥想象,渗透德育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思想里,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具备天资。所以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抓住课后那个带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

  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

  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

  我想为庄稼画一只吃害虫的神鸟,保护庄稼;

  我想为没有水的地方画上一条河流,让人们都能喝到甜甜的水;

  就在这时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给姜子易画一双好腿,让他不再只坐在主席台上看着我们跳绳,发出轻轻的'叹息。”又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给仲崇明画一个聪明的脑袋,让他能流利地说话,唱出动听的歌。”听着他们的回答,我不禁感叹,这不就是课文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我以此为契机,又在班里进行关爱他人、快乐自己的德育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他们心里装着无数美好的愿望,只要我们给他倾诉的机会,他们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假如》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我从“移植”的话题导入,学生谈到了心脏移植、肾脏移植、骨髓移植等,我顺势引出了“记忆移植”这一新奇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交流时由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我相机指点,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把质疑解疑的`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规范,节奏感强,特别适合学生朗读,所以我安排了自由读、与同伴合作读并到前面来读等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评价指导朗读。在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部分这一环节中,我对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所以学生读得不精彩。最后我设计了练笔环节,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很是遗憾。

《假如》教学反思1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全诗洋溢着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情绪,深受人们喜欢。对诗歌的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诗歌有背诵要求,于是在备课时,我突发奇想,决定用一种浪漫的形式引导学生来背这首诗。

  众所周知,读是背的`基础。但平时惯常采用的听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由于运用较多,难免会产生怠性,怎样才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我决定采取“人浪法”来读这首浪漫的诗歌。

  我先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读一节,以“人浪”的形式来朗读,即第一组起立齐读第一小节,第一组坐下的同时,第二组马上起立读第二小节。第二组读完后,第三组再紧接着读第一小节,然后是第四组。这样把诗歌读完两遍后,再以男女生为单位,继续做人浪朗读。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把课文读了三遍,为顺利背诵全文打下了基础。

  由于之前学生从未做过这样的朗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因为事先我就跟学生说:“这是一首浪漫的诗歌,我们要采取一种浪漫的方法来读”,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对“浪漫主义”有了一个较为直观地认识。

  教学是需要一点激情的,只要我们能全心地沉浸其中,多想办法,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假如》教学反思13

  昨天上午,由我执教的公开课假如没有灰尘最终落下帷幕。本应该更加轻松,因为压在心底的重负终于释放了,可相反,内心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反而更加沉重了。究其原因,在于这节课上的不甚完美。整节课,学生反应平淡,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让人感觉压抑。学习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收获少,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最终匆匆收尾。未能发挥小组共同体的作用,对于提出的问题,未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而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更致命的在于,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读的太少。我在想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少之又少,是不敢还是不会呢?如果是不会,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读的太少无法理解,还是因为这篇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又或者是我的引导不到位。种种原因造成了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其实,之前伟红老师委婉的告诫过我,这节课虽然思路清晰,但是描写的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距离学生甚远,在生活中,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概念,让学生直接提炼概括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难度。当时我不以为然,没有想太多,最终的课堂效果让我不得不服。

  以后一定仔细研读教材,深入的了解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假如》教学反思14

  《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假如没胡灰尘》一课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语文教学就要创设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体验。在课堂上我花了许多时间让学生去“读”,读懂读透。因此,为后边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2、放手让学生去“问”: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能主动去提问题,通过提问,通过思考,不仅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更带动了其他学生去思考、提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通过“读”和“问”,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我让学生放开胆,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有了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与评点、争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课后练笔很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去做,虽然本课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遗憾,但是也带给我许多启发,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前进。

《假如》教学反思15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口述了两个由于灰尘而引发的疾病事件,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灰尘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的危害,进而导出“尘”,用说文解字方式解读“尘”字,概括出它的特点,即小,紧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灰尘大小的语句,并更中肯地概括其特点,即细小、微小;接着进入学文阶段,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即“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尘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跟着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语句把握灰尘的特点、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借助自然风光图片(灰尘的杰作)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并相机板书,在小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后师口述灰尘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文章最后一句及第一段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灰尘的赞美及概括灰尘的两面性,以此再进行拓展,列举生活中存在两面性的事物,从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的结论。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教学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能较好地补充文本的空白,使学生拓宽其知识面,跟学生很好地进行互动,跟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知识。特别是我平时常能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虽然本节课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达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现不够精确的情况,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再加大力度进行训练。同时今后的课堂要更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

【《假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假如》教学反思10-15

假如教学反思02-05

《假如》的教学反思04-17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20

《假如》教学反思(15篇)02-22

假如教学反思15篇02-05

假如教学反思 15篇02-19

假如教学反思(15篇)02-09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