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绿》教学反思

《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8 18:39: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教学反思

《绿》教学反思1

  《红眼睛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易为学生所接受。我问学生早晨是作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并利用班级的红色和绿色的磁扣作为教学工具中的红灯和绿灯,看上去像红绿灯,这样具有童趣,让学生回答像什么,就学生的回答引入了课题《红眼睛绿眼睛》。

  为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红绿灯一课中从绿灯行,红灯停入手,把小学生应遵循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之后,还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过渡到休止符的感受与认识。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用心歌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准确地休止和接唱,能与同学合作,和谐,完整的表现音乐。

  利用趣童用纸把红灯绿灯做成眼睛形状,并且画成一闪闪的,看上去像眼睛一样,这样具有童趣,让学生回答像什么,就学生的回答像眼睛引入了课题《红眼睛绿眼睛》。利用直观教学法告诉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危害。我给学生播放闯红灯后出车祸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亲人们的悲痛的场面,有财产受损的画面,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学生。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法规我们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拓展思维,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产生的后果,我引导学生要养成从小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行为习惯是大家所倡导的,那些是反对的,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就不仅仅是本节课的思想,而且扩展到生活中涉及很多方面,认识牢记图标。如:

  1:不要在油库旁烧火。

  2:不要在电影院里大声喧哗。

  3:不要乱扔垃圾。

  4:不要在火车上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等等。

  本课内容还把日常生活中“丢垃圾”“抽烟”“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儿童在成人牵引过马路”“鸣喇叭”等行为做成图标,由学生自己半段这些行为的对错,并把对错两种行为引申为生活的“红灯”与“绿灯。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独立表演,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做“禁示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按群星及牢记认识图标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养成教育。

《绿》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绿》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

  读完课文,解决字词以后,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接下来我就抓住文眼中“惊诧”二字,就梅雨潭这个观察点展开赏析,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样对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绘的?学生很快找出运用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随即我让学生就这三种手法进行一一赏析,边赏边读。学生的赏析都比较到位。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完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我又带领学生赏读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并且让学生自己悟出这里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手法,烘云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确第三小节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话: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并且引导学生探究了“招引”“追捉”两个词的好处,“揪”“攀”“探”等几个动词的作用,学生都表现的非常好,能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进行体会品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比较简单,教师稍作引导,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现结合视导组许科长的建议,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由于教学功力不够,所以引导的不够,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自己在教学时也发现学生在读时感情上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标。

  2、文章写景非常有层次,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描绘,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了修辞手法的分析,其他的很少提到,这样就不能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文章的美。

  总之,本课有很多不足之处,聆听许科长的一番指导,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希望以后在教学类似的文章时,能有所进步。

《绿》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绿》教学反思5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展示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渗透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学中,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板书“染绿”一词,让学生回答:我们平时会说染绿什么?学生回答染绿小草、染绿树木等,我接着板书“我们双脚”,让学生读课题。再提问: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最后添加“春光”,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让学生就课题充分质疑。

  二、质疑课题串起整篇教学

  就本文的课题,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唯独没有问:难道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吗?我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个“?”。当学生自读完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后,我在“春光”下面划上横线,学生立刻说出了是“植树造林”染绿我们双脚,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当与整篇文本对话完毕,我又在课题下面划了一道横线,并启发学生:你现在认为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学生回答是“少年儿童”。我提示贴合文本提炼总结概括,学生立即会意:是“我们”染绿我们双脚。在不断的引领中,学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较过渡重点内容

  本首诗歌首尾呼应,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结构相似。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读课文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其不同点,我相机板书“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并提问:荒山野岭是如何变成青山碧岭的呢?从而引起了课文二到七小节的生本对话。

  四、想象写话提高练笔能力

  钻研教材时,限于篇幅及题材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着眼点,当然,课后的第四题除外,那是文本对话完毕后的写话内容。在我诵读诗歌时,终于找出了生发练笔的地方:在朗读第五小节后,我抛出问题:植树造林让山上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其他小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在第五小节的旁边写一写。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学生的补充写话比较精彩。

  当然,本篇课文的教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着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引领学生体会赏析诗歌的准确用词,如“踏”和“撒”等字,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个方面。

《绿》教学反思6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文字优美的现代诗歌。主要写的是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绿化祖国,美化家园,以及植树造林后带来的山岭变化。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歌是美的语言,情的艺术,是最适合给学生练习朗读的.。让学生尽情地去读,通过读来真切的感悟,通过读去尽情的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反复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想象。

  首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诗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让孩子放声朗读诗歌,了解大意。然后,我让学生配乐分自然段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特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染绿,读一读这两个染绿各是什么意思?

  第一节的染绿,明媚的春光照在准备到荒山植树的孩子们身上。

  第二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学生在理解了意思后很容易体会诗歌的结构特点: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感悟植树造林的意义,朗读课文的第2、3、4节。抓住两个象声词丁丁当当、哗哗流淌,体会孩子们植树的愉快心情,感受火热的植树场面中。在朗读5、6、7三节时,从动物的表现中,明白了植树给动物带来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对比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绿》教学反思7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诵读。教学《梦已被染绿》时,我没有对课文内容作更多的讲解,分析,而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我”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我先给学生自渎的时间,再让学生分组读,然后分节读,课件带读,我带读,全班齐读等。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首风格清新,充满情趣的小诗,一会时间学生就如情入境了,不断的品读,不断地感受诗的情感,诗的'韵味。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过程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中度过了,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并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进文字鉴赏力,感受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中不足的是,我感觉我班学生虽然也乐于读,敢于读,但朗读中的语气和感情常常运用的不够到位,我想这一定是由于平时我在这一方面的训练力度不够造成的。所以在今后类似的适合学生诵读的课文教学中,我一定要着力于这一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不但能读得通顺、流利,更能读得声情并茂,充满感情。

《绿》教学反思8

  我一直教导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充满感情地生活”,对于任何一篇作品,无论文体如何,都应带着激情,用心阅读,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悟自己所悟。比如像《绿》这篇文章,我以朗读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对于文字的表现手法我则以粗线条的分析,只让学生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就好。原先以为过细的分析,会破坏语言的流畅与整体的美感,现在听了前辈的意见,确实在分析文章时应再细化些,下次一定注意。

  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个人认为是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而论的。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代替幻灯片,充当板书,适合一些信息容量大的课堂教学以外,它实在有弊端。比如多媒体中出现的`音画,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文字本身的魅力,任何一种形象,一种意境在文字的表述之中都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而音画则将之定格。就如金庸的《神雕侠侣》,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小龙女绝不是李若彤或刘亦菲,而是你深藏心中,常现脑际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你也无法说明,只觉是个亦幻亦真,冰清玉洁的女子吧。再如《飞红滴绿记黄山》那柯蓝的文字远比你到实地观察的黄山美得多。因此,这也许是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少用多媒体手段的原因吧。

  语言有不成熟之处,请多包涵。

《绿》教学反思9

  本课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预设教学课时是3课时。本教学课时是第一课时,主要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课时的深入了解打下基础。所以是把对语言的基础练习,作者情况的了解,课文的主体结构的认知作为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是令人满意的。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者是有了解的。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完成了任务。字词的.预习也是令人满意的。证明学生已经渐渐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一些预习中必须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

  学生的朗读是需要加强的。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朗读已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的朗读;注意不能读破句子,不能填字,丢字,改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对文字的传达的境界。所以朗读的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在课文的结构把握上,主要想采用讨论并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自行领悟感知。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达到教学的设想。原因想来有以下几个。一,自己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的提出、预设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创设情境不够,学生根本就不能进入一种主动的,积极地思考氛围,学生的互相激发也没有出现。三、整个的教学环节不流畅,显得生硬破碎。

《绿》教学反思10

  这是一首诗歌,生动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重点是描绘了参加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活动的少年儿童的群体形象。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基本理解每节诗意的基础上,围绕“我们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双脚的呢?”这个问题,采用以下活动来理解感悟。

  第一个活动是想象,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场面;想象热火朝天参加植树活动的场面;想象寂寞的荒山披上绿袍以及慢慢变得枝繁叶茂的.场面;想象小动物来这里安家的场面;想象周围环境变得更美丽的场面;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同学们欣喜与自豪的心情。

  第二个活动是说,我问学生: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抓住了“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小兔小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荒山披上了袍”这些拟人句以及课文中的对比写法,主动感悟课文内容,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突破了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个活动是朗读,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个别读、议读、齐读、引读、范读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入情入境。

  第四个活动是写,荒山植树后,展现给大家的是怎样一番景象?抓住这个教学点,开展片段训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五个活动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有何作用?”的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查阅图书资料、电脑网站,收集有关森林作用的信息,整理研究,并加上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从而感悟到建设绿色家园的意义重大。

《绿》教学反思11

  《绿》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艾青的《绿》运用文学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树林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每一句都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不仅理解了诗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对春天充满赞美之情和对绿的热爱之情。这样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一):品味探究诗歌语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字面和生命力去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蓬勃发展的壮景之情。二: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并交流想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一)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二)没有在写作手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教后措施:

  针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的向学生解释当时的写作背景,运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白,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针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我下次在上课时会重点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逐渐进行诗歌学习,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诗歌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绿》教学反思12

  我准备了一节大班语言活动《耳朵上的绿星星》,这节课给我的印像非常深刻,孩子们能开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而且也是轻松地接受知识。

  这节课有两个目标:

  1、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做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的道理。

  2、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五个环节: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结合图片,幼儿自由创编故事。

  3、完整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

  4、看课件,分段欣赏故事,学说故事对话,学习形容词。

  5、情感教育,使幼儿懂得做事情要为他人着想。

  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情节有趣,语言比较幽默,很吸引幼儿,整个环节较容易把握,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故事开始采用先让幼儿自由创编的'方法,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同时也为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做了铺垫。

  第二,在第四个环节中让幼儿学说故事对话,这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采取分段欣赏故事则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把握。

  第三,在情感教育时我采用了设问的方法,幼儿能较轻松的深入到故事内涵,难点突破的较容易。

  我将活动重点设为:引导幼儿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围绕问题,积极思考,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绿星星”的秘密。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在分段讲解时将一系列问题逐步递进,层层展开,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在前两个环节中就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故事内容,充分感受了故事所描绘的完美形象,同时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挖掘体验故事的情感美。

  在完整欣赏故事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充分挖掘故事情感美的部分做的还不够。可以站在每个角色的角度上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思考。如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除了喜欢萤火虫,小松鼠,小朋友喜不喜欢小草和小花呢?为什么?从小花小草的角度思考:他们能在别人要伤害自己的时候,知道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通过自己的劝告来避免了一场伤害。这样自然而然地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会比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来得自然些。

  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只有自己不断的积累,才会在教学当中有所长进,为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会更加努力的。

《绿》教学反思13

  《红眼睛绿眼睛》这节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线的新授课,为第一课时。这是歌曲中速稍慢,歌曲简单,旋律优美,一年级学生及其容易接受。在设计本课时,教学思路是以情感入手,以感受、体验为主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加音乐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但是作为新教师,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同事们的评课指导后,总结了自己的不足,并对教案进行了二次备课,积累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

  1.作为一年级的音乐教师,学生年龄尚小,但是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为了和教案吻合,而忽略了同学们的课堂生成,没有顺应我们学校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应该对学生的生成做出预设,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应该加强!

  2.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上还有欠缺,无法使同学们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下去体验音乐情绪,学习歌曲。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肢体动作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们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体验音乐!

  3.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但是细节的问题还存在,比如:熟悉歌词的时间过长,而学唱歌曲的时间较短,使同学们没有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歌曲,巩固歌曲。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因认真研究音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的主题。

  4.在同学们初听歌曲时,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进入歌曲情绪,让同学们更好的用身体的韵律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节奏,这点做得不是很好。

  5.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初听音乐时,就单纯的让同学们去听,不应放有动画的歌曲。

  6.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做出更好的评价,评价语太过生硬,单一。应对音乐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主动去向右经验的教师去学习音乐课的教学和课堂掌控能力!

  7.虽然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去自主的学习,但是在引导的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更多的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

  8.在练声环节没有及时提醒学生们练声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9.上课用的课件制作不是特别好,在操作时太过繁琐,浪费时间。

  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进步了很多,虽然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整体的课堂教学还是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自己的课进行总结和二次备课,积累了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定坚实的基础。

《绿》教学反思14

  一、演示动画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演示的是什么图片?它一闪闪的像什么?

  生:“红绿灯,像眼睛。”

  师:有几种颜色?说出颜色。

  生:红色和绿色。

  师:红色的像?

  生:红眼睛。

  师:绿色的像?

  生:绿眼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二、新授课。

  师:请同学们听歌曲,听后回答,歌曲告诉我们什么?

  生1:歌曲告诉我们红灯亮了要停止通行,绿灯亮了才能通行。

  生2:歌曲告诉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红绿灯是交通指示灯,是生命的灯,过马路时候如果不注意看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生命危险。请大家看录像。

  师:放闯红灯之后出车祸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观后感。

  生1:流着泪说;“太可怜了,他们死得好惨,他们不该闯红灯。”

  生2:气愤地说:“要是遵守交通规则,这车祸不就没有了吗”

  生3:号召性的说:“同学们,看看那几个被车撞si的学生,他们的亲人哭得多伤心。车祸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也给别人带来痛苦,我们要从小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

  师:交通法规很重要,《红眼睛绿眼睛》这首歌就是告诉我们过马路时候如何看指示灯的,我们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生:好!

  1、教师范唱,学生听唱。

  2、师伴奏学生听旋律唱歌。

  3、让学生听伴奏自己表演唱。

  师:强调注意表演唱的表情与动作。有的学生用手做动作,有的一边眨着眼睛,一边在老师的伴奏下演唱。

  师:自由组合表演歌曲。要求有表演行人的,有表演红绿等的。

  生:展示(组合表演或自己独立表演)。

  师:让学生互评。表演好的(评选优秀小演员)给予鼓励。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学会了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

  三、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日常生活中那些行为习惯是大家倡导的?那些是大家反对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生1:不要在油库旁烧火。

  生2;不要在电影院里大声喧哗。

  生3:不要乱扔垃圾。

  生4:不要在火车上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师:请你们分组讨论,分组合作,把觉得不应该做的事做成“禁示牌”,说出“禁示牌”放到那里最好。

  生:做“禁示牌”。

  生:展示“禁示牌”,说出放到那里最好。

  师;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最后师点评。选出最佳优秀团结小组,发“团结花”给予奖励。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唱这首歌曲之后,应该懂得了“红眼睛绿眼睛”分别代表了红灯和绿灯。当红灯亮的时候我们要停止通行,绿灯亮的时候才能通行。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反思《红眼睛绿眼睛》

  一、利用趣童导入新课。

  我抓住了这一点首先用演示文件把红灯绿灯做成眼睛形状,并且动画设计成一闪闪的,看上去像眼睛一样,这样具有童趣,让学生回答像什么,就学生的回答像眼睛引入了课题《红眼睛绿眼睛》。

  二、利用直观教学法告诉学生:闯红灯的危害。

  直观性教学法是低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时候道理讲了一大堆,不如目睹一切的效果,我给学生播放闯红灯后出车祸造成的严重后果:地上有血淋淋的尸体,有亲人们的悲痛的场面,有财产受损的画面,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学生。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法规我们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三、紧扣内容拓展思维。

  学习讲究触类旁通,就这个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产生的后果,我引导学生要养成从小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行为习

  惯是大家所倡导的,那些是反对的,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就不仅仅是本节课的思想,而且扩展到生活中涉及很多方面。

  比如学生回答:生1:不要在油库旁烧火。

  生2;不要在电影院里大声喧哗。

  生3:不要乱扔垃圾。

  生4:不要在火车上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这都是我拓展学生思维的结果。

  四、紧扣新课标,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创作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独立表演,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做“禁示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是紧扣“新课标”要求设计的,不仅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养成教育。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些遗憾:

  一、没有给大多数学生表演的机会。

  感受与体验方面,表现与创作我都注意到了,然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点我做得不是太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大多数学生有表演的机会,我该在哪个环节上压缩时间?

  二、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紧扣内容拓展思维的时候,很多学生还在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大家所倡导的,那些是反对的,我怕时间不够用,就赶快说你们课后再继续讨论我发现此刻打击了学生发言积极性。

  三、评价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很希望都得到老师的肯定,可是我让学生互相评论后,只作了个别点评,下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在叫:“老师,老师,快说说我创作的‘禁示牌’好不好?”可是下课了,没时间了。

  我多么希望每节课不要有遗憾,可是越是当时感觉不错的课,课后仔细一想越是有很多遗憾。我希望在此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让我以后的音乐课更加完美。

《绿》教学反思15

  一、逐步引导,层层感受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对课进行整体感知,在此过程中,实际也渗透了对文字锤炼意识。学生归纳的课文内容是这样的:讲的是王安石在回京的过程中,对诗句中的一个绿字进行很多次地修改。最终选择了绿字。

  “用词能不能更准确?”

  “一次又一次地修改。”

  “反复修改。“

  “课文中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一次又一次反复地修改?”

  “千锤百炼!”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从学生的自由表达到回归文本,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下,从而使回归文本显得自然,不生硬。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搜肠刮肚寻找合适的词语,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为接下去的课堂活动热闹地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个性感受,体验文字锤炼过程

  课文的重点应是体会王安石锤炼绿字的过程。其间王安石对绿字的修改经历了“到”“过”“入”“满”……由于都不满意,到最后触景生情,产生了 “绿”字,因为作者觉得春风无迹可寻,但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绿”字描绘出了江南春风的气韵,引出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使情与景和谐地融和在一起。

  其间,我让学生通过读与表演,让他们当起了王安石,当作者圈去“到”时,“你为什么在旁边注上了不好呢?”引发学生对这个用字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这个字显得江南的春风到来是件平常的事情。”“太普通了。春风没有韵味了。”

  几次的修改,我都同样让学生说出修改的理由。

  如“过”——太快了;也显得春到了是件平常事;

  “入”——风急了;速度太快了;闯入、进入都是入,太快了,太急了。

  “满”——让人觉得春风太多了,太大了;感觉象水满出来了一样,里边的就死气沉沉了(听了这个发言,全班哄堂大笑。)

  “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啊!”等全班孩子笑完,我才开始说话,“大家都笑了,为什么笑?他说的有道理吗?当水满出去了,剩余在里边的水的确就是聚在固定的位置上了。多聪明的孩子啊!谁能像他一样也能有自己独特的说得通的`见解?都勇敢的说出来。”

  三、鼓励创新,突出个人锤炼感悟

  在接二连三地点燃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后,我鼓励孩子们设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当时还可能改些什么字?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片刻,孩子们创造的阀门瞬间打开:“来、到、溢、吹、见、刮……”有十余个孩子大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些“王安石当时可能考虑到的字”都被孩子们以各种理由否定了:春风不能太急促;过于迅猛的就是秋风和冬天的北风了;不够柔和……当“刮”字一出,全场哗然:“好凌厉的春风啊!”经过锤炼,最终孩子们还是选择了“绿”字能够活灵活现地体现出诗句意境的字。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毫无疑问,它旨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求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实现向“最近发展区”的迫近。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是如此,当学生自身运用智力因素、生活经验对原来事物的再认识,它表现了不同个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及独特倾向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对待相同的学习内容,他们总是通过头脑的加工内化为知识储备,不断创新,为己所用,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语文的环境。

【《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绿》的教学反思02-17

绿教学反思03-28

《绿毛虫》教学反思范文09-30

囚绿记教学反思02-08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02-24

《绿》的教学反思15篇02-18

《囚绿记》教学反思03-16

绿教学反思15篇04-16

《囚绿记》教学反思13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