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6 13:18: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讨论、或展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2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师友互助合作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师友互助合作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可灵活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

  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我从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大胆猜想,并且以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个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正是基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前提来设置的。由排尿的这一现象,追根溯源至泌尿系统结构功能,并由肾脏结构入手了解尿液产生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教学特色。

  2.本节课的设置是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降低问题难度,层层深入,将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大家一起猜想验证出来的,也更加容易记忆。

  而本节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教学中的问题,例如:

  1.本节课的设计方式,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否则在观察、推理时会受限于自身知识而打不开思路,从而使得该探究方式失败。所以在授课时应及时引导,需要层层深入,避免过大的跳跃性。

  2.本节课知识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难度较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在时间上分配把握出现问题,我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还有相关的练习没有进行,这也是遗憾的地方。

  3.学生的小组学习讨论中,需要确保学习的高效性,讨论的有效性和课堂的有序性,避免过多意外因素。例如我们有一组同学在讨论肾脏内部结构第4问时,“分别”的.含义理解不清;在数据分析时,过于依赖课本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数据自身的分析,这样都使得讨论缺乏有效性。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难度较大的课,在实际教学中像这样难度的课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选择这节课作为参赛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各位专家求教,类似于这样的课,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更能实现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对《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初中年级中这一节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并不大,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遗这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过程”知识点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由情境导入,利用生活中身边人真实承受的病症——尿毒症入手,瞬间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他们迫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2.“尿的形成过程”抽象而微观,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从问题的发现、探究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图表中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flash动画、相关影音的播放,学生很容易掌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关知识,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利用学案,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见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用,既帮助了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识的延展性。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5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乌申斯基十分形象地把注意力比作一把钢刀,它愈是锐利,留下的痕迹就愈深刻,而注意力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有兴趣,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哪些呢?现联系生物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方法: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心白)、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3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拨进去越黄白色;被砖块压住的草和露天生长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通过以上的观察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时,首先准备好的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呈五角星形

  两片硬纸皮,并把整个五角星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叶子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起来。第二天再搬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并各自摘下遮光叶子,除去遮盖物。最后,由老师边讲解,边操作,边观察,把遮光叶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当叶变黄白色时,将叶片取出来,用清水冲洗之后,滴上一些碘酒,这时明显看到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变成蓝色,遮光部分没有变蓝(出现一个明显的黄白色五角星形状)。当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砖块压住的草是黄白色,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全理解了。

  同样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学生个个都非常有兴趣,有的学生还说:“我最喜欢生物课做实验,我对生物实验最感兴趣。”

  三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解决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从教室中的物体细胞中的物质,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娓娓道来,答之问之,轻松而自然,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一定的教学功底。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三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追求这一节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那么就很容易使这节课成为一节纯粹的介绍生物学知识的课,也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更易使教学方式模式化、陈旧化。这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视频观察和实物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间题、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小组讨论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相关知识。这样给学生一个自学机会,使他们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在活动中,学生会认为是在帮老师做事,一定要做好,所以会更认真,更积极。

  这节课我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好处是:

  1.促进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判断;

  2.锻炼学生语言归纳及表达能力;

  3.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增强。

  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对这三种植物的特征进行系统小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锻炼了一定的能力,师生反映都较好。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7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日益突出。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了每位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对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围绕目标1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目标2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习。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近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9

  在上生态系统这节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了几个与知识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的兴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资料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这几个资料是:资料一、在草原的一个大牧场上,牧民放养着很多马、牛、羊等家畜,这里还生活着鹰、狼、兔、蛇、鼠、食虫鸟、食草昆虫等动物。这一片草长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们齐心协力,大量猎杀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丢失了,可牧民们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草地被严重破坏了,牧场上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同样的在草原的一个到牧场上,本来青草茵茵,虫飞鸟鸣,牛羊成群,一片生机昂然,由于连续的干旱天气,大片草原变成了干地,牧场上也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

  资料一

  1.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增加下去,必然会将草吃光,将树皮啃掉,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能够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数量也就减少下去,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大规模开垦西部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失去保护,终于导致一场“黑风暴”事件,刮走了3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50多亿公斤。

  资料二

  1.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20xx多人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2.在某地区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食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灭绝,结果黏虫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3.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逐级富集,水体→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

  资料三

  1.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鱼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

  2.“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1947年解放军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50年代中期王*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1998年,垦田产量86.85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8.86%,粮食商品率达84%。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0

  学生已经通过性健康课,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对生理过程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讨论和面对生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充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殖过程本身的顺序,就是上课的思路,脉络清晰,知识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比较好地运用了数据资料,给学生较强的冲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引发教师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师在本节课中对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等,学生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些,但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每节课上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的训练。本节课中的探究活动,不但是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随时记下自己的假设,或者对要探究问题的理解,看完录像或资料后,再解决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所做的解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归类,如母亲在孕期所承担的压力可以有来自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类,这样能带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如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要爱戴父母?这是学生一生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1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

  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

  (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

  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 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 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 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最终实现总目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识的再现与提取。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2

  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

  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

  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

  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神经系统的组成》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

  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本节内容抽象、复杂,设计者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适当增补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时而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突出重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后学生主要知道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使学生明白了呼吸道不但能使气体畅通进出肺,而且对进入的空气有湿润、温暖和清洁的作用。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对主要的呼吸器官肺对空气的处理更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

  二、疑点处理

  由演示实验《空气和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而与暴露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形成了鲜明对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何从口中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能说明相空气呼出气体的.成分或量发生了变化。

  进入呼吸道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该节导学“想一想,议一议”学生知道发生了气体量的变化,为何从肺里呼出的气体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而氧气含量却反而减少了呢?

  学生们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于是通过课本自主学习后部分问题找到了答案,但仍然有些问题弄不懂,例如:胸廓体积发生变化导致呼吸还是呼吸导致胸廓发生变化?在教具模仿胸廓的活动演示下很快学生弄明白是气压差导致了肺自主地呼吸的动力。气体进入肺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教学最终要揭示的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的谜底。可是这个过程是无数同时发生的无数微观化学变化引起的结果,我们是无法直观感知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出示了事先设计的演示动画及图片资料,结合肺、毛细血管、组织细胞的联系后学生大略弄懂了原来进入肺里空气中的氧气随着血液的流动交还给了组织细胞,与此同时组织细胞代谢后废气二氧化碳也是搭着血液这个直通车进入肺再经过呼气进入空气,所以人通过呼吸过程完成了体内的气体交换。

  三、课后心得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学生对膈肌的位置没有感性的认识,加之对分子运动及物理气压差认识不足,所以我在后面几个班上课时,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膈肌的在体腔中的位置,另外用形象的语言帮助理解,例如:物质都“见缝插针”,打气筒原理懂得压力越大同分子量体积越小。我感觉在课件中穿插的一些小动画,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变得形象化,效果不错。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4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洋思中学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了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学校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导学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等,甚至对自己的语言、表情、和板书等都有所考虑,对于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和接受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切都变得更容易实现了。以中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卫生课讲授中有关心脏的内容为例,根据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脏的位置和结构,了解心率和心输出量等知识。重点是心脏的结构,而难点是心脏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课本中关于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是这样叙述的: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过去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还要演示心脏的挂图、模型及猪或羊的心脏实物,还可让学生用手指在自己心脏的位置。有了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人体图像,配合语言讲解,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既可用静态结构图(例如课本上的图和挂图)观察心脏构造,又可使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翻转,还可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接着就可讲解心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更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用鼠标指示心饥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这样,可以更加形象逼真。

  在讲解这部分的难点——心脏瓣膜时,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为了形象生动的讲解,可以在荧屏的图像上,跟随血液流动的路线逐个说明,房室瓣只能转向心室开,所以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只能转向动脉开,血液也就从心室流向动脉。在讲解中,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演示慢镜头动画、局部放大和定格图,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又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另外,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形象性、生动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15

  本周主要学习了生殖系统,具体内容是人的生殖和发育。鉴于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此部分内容敏感,有些学生可能想了解又不敢大胆看书,所以我布置了本周内回宿舍时,必须携带课本,必须预习或复习本章内容。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二,关于生殖系统的结构,难以理解。课本图片学生有可能看不懂,教师要稍作介绍,主要指出男性精子排出时经过的结构和女性卵细胞排出时经过的结构,还有精子进入输卵管的通道,这些问题都要结合图片介绍,让学生自己指图说出过程,有利于掌握和理解。

  其三,关于二、三节,第二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结合实践、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身的变化,切实了解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做到驾驭自我,自我调节,健康的生长。第三节主要是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掌握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关于避孕措施的介绍要强调一下,普及这方面的教育。

  本节教学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人的活动离不开生物圈,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会有美好未来。

  本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不拘泥于教材知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现场,参观生态厕所,请工作人员讲解生态厕所的设计与工作原理。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所限,我们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本节内容。在课堂上,为避免枯燥的讲授,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用辩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使他们思考,完成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时,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是有效途径。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有不少感受,应鼓励他们针对当地人粪尿处理的情况,向环保部门提出可行的改进计划,用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

  总之,本节内容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个人见解,在辩论、讨论中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2-05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2-23

生物教学反思02-07

生物的教学反思03-23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3-23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教学反思04-20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选5篇)02-08

生物的特征教学反思03-31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