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4 09:02: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3篇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中,由于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在一些想像性的问题中,学生并没有跳出他所生活的环境,如钱学森受到无休止的折磨,他还会受到哪些折磨?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把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敌人对革命者的迫害的镜头拿出来,什么用水喷啦,用烧得红红的铁烫呀等等之类的酷刑,可我们知道,当时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钱学森来说,虽然也有一些肉体方面的折磨,但更多的则是来自于精神方面的折磨。在教学中,我虽然也把它引到精神方面让学生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难度,无法想像。

  最后情感升华部分,我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仅仅说在美国的一些衣食无忧的`生活,显然比较单薄,如果加上他回到国内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富裕,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都不具备美国那样优越的条件。把两者进行对比,那会更能体现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2

  本月,我们利用五周时间开展了“我的祖国”的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去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孩子们对祖国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再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习俗,激发幼儿对民族的喜爱情感。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欣赏视频、观察讲述画面、画京剧脸谱、设计唐装、制作节日彩链、制作国旗、学跳大中国的舞蹈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主题活动中,获得了不少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负责板块:教学活动。

  在活动开展中我们注意引导幼儿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创造多种形式的互动机会和环境,同伴间、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如社会“祖国妈妈过生日”中,幼儿们知道了十月一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了解了国庆节的由来,并大胆表述有关国庆节的经验和所见所闻,能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国庆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如韵律活动《大中国》中幼儿从歌词中真正体会到了中国的“大”:有全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有五十六个民族等等,活动中我带领幼儿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了乐曲的奔放;美术活动《唐装》中,幼儿分别欣赏了男士与女士的唐装,通过欣赏图片,知道了唐装与我们日常穿着的服饰的不同,唐装有标志性的立领和盘扣,再通过画一画和剪贴团花的方式来装饰了唐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等等。整个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将始终以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共同与孩子们一起体验主题活动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4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课堂遭遇了如此“尴尬”?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室里没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镜头”、没有了回答问题时“欢呼雀跃的兴奋场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我们做教师的也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对学生满怀信心的希望?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整堂课顺利而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符合教学设想。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主线清晰明朗,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教学进程张弛有度;其次,教学语言较为凝练,基本上做到“用诗意解读诗意”,给学生以审美的提点,也为课堂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再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听、说、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课外拓展,如果时间允许,拿一首较为浅近的新诗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内容可能更完整。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5

  《我的祖国》选自《快乐生活》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祖国,知道北京是首都,知道要热爱祖国。

  为让学生较好的了解祖国的相关信息,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让学生切身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课上,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学习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我国的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包括有趣的游戏、直观的课件演示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图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将活动过程最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A组学生基本能够知道祖国的名字,知道北京是首都,并且知道要热爱祖国;B组学生能够知道祖国的名字,能在老师提示下知道北京是首都,并能跟着老师说一说要热爱祖国。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我国的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从而整体达到了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上好一节生活适应课,需要教师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为了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问题:

  1、B、C组学生大多无语言,无法利用言语检测其到底对知识的掌握如何,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判断。

  2、大多数学生对于“热爱祖国”不是很理解,似懂非懂,只能跟着老师说一说,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个别学生祖国与首都分不清,今后还是需要多说。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6

  课前通过图片欣赏导入,让学生感受祖国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域辽阔。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再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体会人物的心情。课文中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些困难,教师作了适时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如:珠穆朗玛峰有多高?让学生看图片来感受珠穆朗玛峰的高,再指导学生读出它的高。又如“南海诸海岛,撒开珍珠串”,学生难以体会到,可以借助图片或课件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体会祖国南海上的岛屿又多又美丽。再如“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可先让学生说说“妈妈”实际指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给祖国设计宏伟蓝图,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来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这个句子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课文有些句子写得很美,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教学时,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品读,边读边想象,体会它们的美。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教师应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不足之处:

  (1)虽然在教学中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整体化情境设计教学,但在整合中,效果不是很理想,老师未能很入情境引着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在教学中老师讲的内容过多,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提出,因此影响了学生作答,再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

  (3)引导学生读方面,老师在指导时,虽能结合课件给学生看图片,来感受珠穆朗玛峰的高;南沙群岛的美;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泰山的雄伟等,但指导读方面还不够到位。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7

  这是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课文情感浓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这类型的课学生们很喜欢,而且课文本身的教学目标比较清晰,教学内容容易理解。

  成功之处:

  本篇课文重点就是要弄清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描述最后表达作者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前播放音乐对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有个简单的熏陶。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重在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指导读好了六个排比句,读出气势。在理解“为什么把祖国比做摇篮?”让学生想一想,孩子睡在摇篮里多么舒服!他们在摇篮里快乐地成长。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就像孩子睡在摇篮里,多么幸福!

  第二小节让孩子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对于第二小节的讲解要稍微细致点,因为这节内容对祖国的'刻画是极其细致和精美的,祖国的大好山河、祖国的雄伟壮丽都在这小节内有所展现,此小节要求背诵。通过分析“举手能摩天”和“撒开珍珠串”、三峡、泰山有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景色的美才能萌生喜爱之情。

  第三小节指导孩子深情地进行朗读,读出亲切感,表达出作者作者建设祖国的愿望 如“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先让学生说说“妈妈”实际指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给祖国设计宏伟蓝图,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来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这个句子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

  第四小节读出对祖国地深深依恋之情。逐节引导学生通过真切地、充分地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孩子的爱国热情。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不足之处:

  这节课时间搭配不合理,讲第一小节占用时间长,导致时间不够用。其次,课堂虽然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但不够充分,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够理想。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8

  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

  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主要写了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生送别时,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地下,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根据课文的主题,我觉得只有通过充分的'朗读才能感知这浓浓的爱国之情。比如埃斯内尔对肖邦说的话,肖邦的举动,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读。我们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忧伤和愤慨,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课文中有两处值得提醒学生的地方,一处是埃斯内尔送肖邦祖国波兰的泥土的蕴意,第二处是肖邦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意义,学生们通过品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课堂内外我都进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绍爱国志士,引导学生阅读爱国情感的文章,学生们被文中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对爱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萌发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

  由于我在第一课时对时代背景介绍得比较详细,又让孩子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片子,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孩子们“入情”很快。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采用我在教学批读课文时常用的“读、思、批”的方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教学1、2小节时,学生结合旁批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指导感情朗读就轻松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旁边的批注栏里。在3、4小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朗读、质疑、小组交流解决、汇报”的形式,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课文的难点也在孩子们的质疑和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学5、6小节时,我放手让孩子们用前面的“读、思、批”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孩子们的体会和感受也谈得非常不错。紧接着我播放了《我的祖国》这首歌,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再用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祖国的新变化,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了高潮,最后带着对这种感情齐读全文,效果特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好,显得“前松后紧”。在复习生字词以及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时用的时间稍多,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有点“赶”。

  2、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入情入景,所出示的图片量太大,显得过于累赘。

  3、个别问题的提法设计得不够准确,如“读了1、2小节,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这个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读了这两个小节学生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闻”到迷人的花香……

  4、到最后感情升华时老师缺乏激情。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1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2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我很幸运,校长光顾了我班,和大家共同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虽说课前有准备,但对于这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文,空洞的说教很难唤醒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我只能尽我所能,让学生融入文本。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作了些调整,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对段落进行分层。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学“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xxxx。”的句式。在教学“赠送银杯”时,我用引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面对老师、同学深情的歌声,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03-24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02-1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04-1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03-2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02-1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6篇04-18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5篇02-15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反思03-26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11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