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9 16:31: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融洽和睦的家庭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给孩子处理事务的权力,创造条件让儿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孩子与家庭成员平等相处。但是,有的时候家长工作忙,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该怎样与家人沟通?这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儿童双方的共同努力。成长期的儿童存在着心理的问题。所以,要教育儿童学会与家人沟通。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有的家长能够倾听孩子的话,沟通起来没有困难。各个家庭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

  教育学生明白,作为晚辈要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多与家人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例如:每天放学后,与家长谈谈在学校学习的体会,谈谈学校的校园生活,还可以说说在马路上看到的事情,说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主要是敢于在家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当今,生活环境日益优越,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位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宠爱等原因,致使有些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懂得该怎样爱家人,尊敬、关心父母长辈,因此,对学生进行本课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现在的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家长的溺爱,却往往不能够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同学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括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老师自身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身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氛围的作用,但是同学在讲述自身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外表,那么惨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同学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师的引导的经验缺乏。例如:当一个小朋友说自身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身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小朋友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胜利地把小朋友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身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源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同学的,而应引导同学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同学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同学的生活经验,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身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身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系自身的生活,自身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同学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了对家长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同学对于家长的业余喜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同学对于家长的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自身的意思同学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局部同学回答的不太准确。

  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同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同学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时的实践中才干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同学在这节课与家人进行一次“真情连线”。让小朋友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身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同学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一起发明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同学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课前布置学生对家长进行了采访。当学生听到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自己时,孩子从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孩子的心被真正打动了。但在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时,还是显得有些千篇一律。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还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

  课堂上,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而情感的培育依赖于感悟,依赖于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人在社会实践中,总能引起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成长记录册》这一单元中,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设计了《我的这6年》课堂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回顾去唤醒爱,用反思去体验爱,用寄语去点燃爱,用倾诉去表达爱,使师生间、同窗间的爱得到升华,更使品德课堂能够促发道德体验,令学生在启发激励之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环节之一——爱的回顾

  1、教学活动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自己爱好摄影的优势,将学生小学6年里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重温昔日的幸福班级生活。

  2、教学意图

  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不仅创设了教学情景,感染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想要倾诉的欲望,加深对母校的感情。

  3、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骄傲》的响起,听着老师动情地介绍回顾每一张照片,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长的片段,孩子们回想起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学生完全沉浸在回忆的思绪之中。此时此课,这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勾起了他们的曾经,唤醒了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一环节的回顾,平时精心积累的照片资料起到了1+1>2的作用。在这临别之际,更加勾起孩子们准备分离的思绪,强烈地激发其爱老师、爱同学的感情。

  二、教学环节之二——爱的反思

  1、教学活动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放到成长记录袋中。课堂上学生交流工作纸童年大事簿。先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展示。分享提纲是最难忘的童年往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交流完毕后把工作纸及照片等放入成长记录册内。

  2、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回忆6年的学习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体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受老师的培育之恩,深爱培育过自己的老师,更加珍惜彼此的情感。

  3、教学反思

  朝夕相处的同学通过这个机会围坐在一起,谈谈这六年中最难忘的事以及感受,之前的一节品德课,要求大家把这六年来积累的值得纪念的东西带回学校。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不感兴趣,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上课偷写作业。教师们布置作业,学生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教学方法较单一,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情况,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教材简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接触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处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际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教具准备】

  准备火灾自救等常识性图片和灭火的小常识挂图。

  【教学过程】

  过渡:亲人的痛爱,同学的友情,快乐的校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现

  (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情境画面)。我严肃地问大家:“如果我们身处火场,周围已经烟雾弥漫,应该怎样防烟呛呢?”

  观看资料片,感悟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恐惧。

  提问: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生交流)

  是啊,火灾令人恐惧,损失让人痛心。以上案例确实让人们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鸣。

  看到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过渡:正像你们所说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火灾的隐患呢?

  二、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警报响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拟:当火灾发生时,怎样的拨打电话119?

  红红是一名小学生,一天,他家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例:红红家住在5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红红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

  烟弥漫。)

  谁来帮帮红红呢?生自由地说。(师: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护自己;了不起,看到火这样大,想到红红是个小孩,他应该先报火警。)

  对,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迅速报警、灭火与逃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119,怎么打?

  适时指导学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

  师生互动演练

  你会报火警吗?想一想报火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报警内容清楚、明了:⊙家庭住址 ⊙电话 ⊙起火原因 ⊙火势。 ②.现在,你能正确拨打火警119了吗?假设你家现在着火了,你该怎样打火警电话呢?这样吧,我们先练习练习,一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试看,比比谁报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们,现在我来做消防队员,你们向我打进电话报警,行吗?

  ③.同学们,遇到火灾你首先应该拨打119火警电话,但火警电话能随意拨打吗?(不能。)老师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随意拨打!)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今年,我担任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前,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总习惯一言堂的办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鉴于这些现象,自己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网学习他人教学经验。通过学习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有事大家商量》一课中,我因势利导,反思自己的班级在管理上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让学生参与管理,提升自主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讲到中国地图一课时,通过对地图,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待于学生们去开发资源,振兴中华。

  在讲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可爱,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让学生准备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课时一起体会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家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的印象。再说说家乡的一些情况,特产、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以及简单了解家乡杰出人物作出的贡献,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理解了“家乡哺育了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乡,感受自己的家乡人,体会了家乡人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以"家乡"为例,给我们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因此,我在组织这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家乡"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遵循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六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来自外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是尊重了他们的家乡意识。让他们把家乡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是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全班同学团结一致,一心爱家乡,为整节课奠定感情基础,便于开展教学。

  2、会看地图是学好这课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来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又让学生心中牢记吉林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说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学生个体就获得了经验,能够根据比较正确的方法在吉林地图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家乡在哪里,也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

  4、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一是充实教学内容,在认识吉林省地区图的基础上,稍稍了解各县、市、区代表性的景点;二是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找到相关资料,有的介绍自己在风景区游玩时的情景,有的介绍该风景区的特点……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燃起作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也着实激起了学生和老师心中那份情,那份爱--我是吉林人我骄傲。课后作业的布置为了下课《我来做个小导游》做准备的,了解了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后,就要学会以一个小主人的身份来介绍吉林。]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爱乡"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应该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乡人》,爱乡的情感并非在这节课中就要燃尽,而是慢慢渗透在这单元中的教学中。而这课的地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发展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本次活动主要是教师经过情景表演,帮忙幼儿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活动部分,我就经过出示玩具电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借用了手偶教具来引入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兴趣也就被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边放音乐边左右手来操作两个手偶,帮忙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也很好的为下一个表演的环节做铺垫。由于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加上这首歌曲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资料,整个活动一气呵成,环节衔接顺畅,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虽然孩子理解的程度超出我的预想状态,可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避免不了的出现的一些不足:

  1、在利用手偶来帮忙孩子们理解歌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手偶的表演给吸引了,而忽略了歌词的本身。

  2、在巩固歌曲时,教师都是以孩子们齐唱为主的方式,过于单一,如果能适当的分组唱、男女合唱效果应当会更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会学的更加有兴趣。

  3、在请个别孩子上来进行边情景表演边演唱的时候,虽然请上来的孩子表现都不错,可是这也是比较有局限性,不能够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课后觉得或许能够让孩子自由结伴带上头饰去进行边表演边演唱,这样才不会造成上头的孩子在表演,下头的孩子无事可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来展开教学,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往往是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打瞌睡”,因而想让学生认识从众心理并达到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学生中挖掘典型案例。于是,我结合平时对学习生的观察列出了许多种学生中的从众心理现象让学生辨别。

  到了八年级,上课时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是不会吗?私下里问学生,学生回答说:不是,是因为大家都不举手,无形中,那会的也不愿举手回答了,就这一现象,我问大家这是什么心理,大家说:从众心理。我顺势问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的同学回答:不利于我们开发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等。

  以上列举的消极的.从众心理案例,这样的教育不全面、不完善,我又举出了积极的从众心理,正面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从众心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总结出交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整课堂,我上的轻松,学生也乐于参与。

  整堂上,我没有一次一次地讲交通运输与人们怎样的关系密切,而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说,去体会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懂得怎样使用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交通运输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家庭的亲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中的第一个主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父母和长辈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能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对父母和长辈表示感激;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知道应该尊敬、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知道感激父母和长辈,懂得怎样去关爱家人。昨天,和邯山小学的孩子们一同感受了亲情的魅力。在这节课中,我感受了自己的成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宠爱,却往往不能够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学生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老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氛围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讲述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表面,那么苍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师的引导的经验不足。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源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了对父母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于父母的业余爱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学生对于父母的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学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部分学生回答的不太准确。

  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学生在这节课与家人进行一次“真情连线”。让孩子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己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

  教学准备:

  1.动画片《拔萝卜》、教材图片、歌曲《感谢你》《感恩的心》、诗歌《感谢》等。

  2.学生准备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能和你们一起上课,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觉非常快乐,你们快乐吗?为了感谢大家给我带来的这份快乐,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拔萝卜》,看的时候可要仔细点,看完以后还要帮助老爷爷呢!

  播放动画片《拔萝卜》,生欣赏。

  师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帮助老爷爷拔出了萝卜,可老爷爷忘记对大家说什么了?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告诉老爷爷吧!老爷爷,你应该对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花猫、小老鼠(说声谢谢)齐读课题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活动一:回忆生活中的谢谢:

  1.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说“谢谢”,你在生活中说过谢谢吗?你在哪些情况下说声谢谢,给大家讲讲你的故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板书:得到帮助)

  2.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谢谢呢?(出示大屏幕图片)你可以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片,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谢谢,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观察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3.学生汇报。(接受别人的服务)(板书:接受服务)

  4.师小结:是呀,这一声轻轻的“谢谢”太神奇了,它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还有哪些你不认识的人在关心你、帮助你、默默地工作为你提供服务呢!

  出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

  师小结:

  1.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他们的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请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声谢谢。

  2.是啊,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接受别人的服务后,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1.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你帮助别人得到感谢的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心里感到很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两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那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4.学生汇报。师相机问: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5.师小结:生活中,有的人觉得为别人做了好事说不说谢谢没什么,因为他们很善良,很大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活雷锋,是不求回报的。不过一句简单的谢谢会使帮助你或为你服务的人感到更加快乐,所以请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感谢会让人终生遗憾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当面向恩人致谢,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没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自己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纸上写了一万个“谢谢”,泪流满面,跪在恩人的坟前,点燃了这一万个谢谢。

  6.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1.送出感谢:

  ①、师:这位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班主任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他说谢谢呢!

  ②、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也要对他们说谢谢。

  ③、同学们,你们有没忘记对别人说谢谢,你们想对谁说“谢谢” ?(生说)

  说出了谢谢,心里感觉怎样?

  ④、师小结: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一声“谢谢”真是太神了,它能给人带去感动和快乐。

  2.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服务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制作一份感谢卡,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上你们最想说的话。

  3.老师这里有几张我学生做的感谢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

  出示感谢卡,生读,是适当指导感谢卡的制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图画,写上你最想说的话,这样你的感谢卡才更美观。)

  4.生制作感谢卡,课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巡视。

  5.展示感谢卡,(谁愿意展示你的感谢卡,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人展示,师相机鼓励

  6.谢谢同学们真诚的话语,那么除了送感谢卡,你还想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你的谢意呢?(写信、去看望他们、给他们表演节目等)

  五、总结生活,心存感谢

  1.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才能使生活变的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谢吧!请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朗读《感谢你》

  2.课件出示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诗歌《感谢你》

  3.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感谢的话题是永恒的,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诚挚的行动去感谢吧!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二、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

  (一)故事导入,引出“谢谢”;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五)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 力求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故事导入,引出谢谢这一环节,我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童话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使得课题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忆生活,说声谢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往事,学会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让学生感到在接受别人帮助和服务后需要说声“谢谢

  3.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个环节,我主要抛出两个问题,“你得到过别人

  的感谢吗?和有没有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体验到得到别人的感谢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同时也懂得了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得到什么,提高了人的文明素养。并且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说谢谢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达谢谢这一环节,我注意了学科整合,把用于美术课制作感谢卡用在品德课上来抒发情感,将美术课与本堂课联系起来。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的谢意更加细腻、感人。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感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懂得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谐。

  5.在挖掘课堂资源方面,我灵活运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图片,并且搜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图片,还配上了有关感谢的歌曲和诗歌,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会谢谢。我还特别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把自己的在课堂的亲身经历,对班级老师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忘记谢谢补上谢谢。对小组长帮忙分发卡片忘记说谢谢,也补上谢谢。从而影响了学生,当学生说忘了对自己班的同学说谢谢时,我马上给他机会,叫他主动补上谢谢。把握好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孩子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设计了提前留心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发现、做感谢卡、诗朗诵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再到准备“行动”,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深情的话语。

  7.三年级的孩子是低年级刚到中年级的第一年,他们的注意力的时间还不长久,所以也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所以在课的始终,我用小组竞赛的手段调动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在课的结束,也有总结奖励。

  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品社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制作感谢卡时,我只定格在一张感谢卡,所以学生也定式思维,大多都只写给父母,思路不广,所以在这里边听音乐,边制作时,可循环播放几张给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谢卡,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学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效果就更理想。如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在现,学生的感谢就更加深刻。

  5.教学评价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个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话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1、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珍爱生命、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素质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利用烟味的活动创设情境,问问同学们,烟味意味着什么,“有火灾!”接着说明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东东家发生的事情!

  在整节课的各个活动中我也紧紧通过东东家着火这一情景创设开展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救人。并通过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着火(当然小火)情景交流简单有效地灭火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方法。最后结合我校经常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进行非常有实效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目标我确定的非常准确,并且活动也都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且很有实效性。

  本节课最为成功的我认为是如何拨打119这一重点的处理,首先播放东东同学拨打119的情景,学生进行评议,总结出拨打方法,学生根据总结的拨打119的四要素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汇报。这里教师也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高兴的说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机拨打119验证一下我们拨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说不能打,我问为什么,在争议中我们进一步了解《消防法》中有关乱拨打119是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结合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练。

  总之,这节课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系列活动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沉着机智,不蛮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以积极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足之处为各种活动的练习时的方法说明,待孩子们听明白后统一进行。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从如下方面开展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认识我自己”“我爱我家”“我们的班集体”,这些内容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1)真实反映社会,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2)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成绩优秀者寥寥无几,学困生较多,每次考试40分以下的学生占到了全班学生的'1/3,根据这些情况,每四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小组,设立了一名组长,组长由成绩优异者担任,负责帮扶其他学习较差的同学。

  三、教学实施落实情况: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兴趣,并及时巩固了学生对品德形成的正确认识。

  2、对文中大嘴青蛙提出的问题重点加以了指导。

  3、对课本中的重点句段做到了边学边背,及时巩固,强化。有些没学过的生字词不要求学生默写会。

  4、结合课程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2-0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2-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4-05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09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篇02-0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篇)02-02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15篇02-23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5篇02-2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7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