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4 15:37: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关键词句即“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归纳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2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的介绍,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类似“建设者”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是在写边疆建设者,无不流露出对那些抛弃大城市优越生活,义无反顾奔赴荒凉之地开垦者的赞美。远离那个特定的年代的现在孩子能理解这些吗?能透过这些文字的表面去挖掘其潜藏的内涵吗?为了让孩子们不是硬生生的把“托物言志”等相关字眼写下来,在课堂上便紧紧抓住白杨和爸爸等人生活的共同环境不放。白杨的生长环境文中都有交代,孩子们也能很快就能概括出“荒凉、气候恶劣、不毛之地、人迹罕至”等特点,再根据文中相关词语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白杨树生命力强、不惧灾害等品质。在此基础上,再把话题引到爸爸及其同事身上,他们和白杨有着相同的生存环境,自然也就和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白杨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

  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4

  在上第十册《白杨和小河》一课中,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

  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边讲故事边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画,学生听着看着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导入接到学习歌曲上了;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我用琴弹奏歌曲旋律一次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自学,并找出难唱的乐句,然后教师检查纠正,学生再随琴演唱几遍,学生便完全学会了演唱整首歌曲;巩固歌曲时我用口风琴吹奏歌曲,请十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和我一起表演,这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氛围高涨;小结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感受,然后教师总结。

  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不但完全学会了这首歌曲,还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要珍惜友谊的'道理。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台表演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由始至终都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良好。

白杨教学反思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以“读”贯穿堂,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读活动,品读活动、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读中感悟爸爸的内心,在读中学习运用一种反复的句式,有知识的积累也有技能的训练。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我采用疑问引读、引读自悟的方法,以读代讲,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次启航杯我的获得不仅在于这一课,在不断地思考摸索的过程,我得到了更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感知。

  创意与学习

  在这一次的启航杯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创意”对于板块式教学的重要。在备课《白杨》时,我知道想要上出新意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很可惜在这一课上我的创意还是不够的,“说读、品读、读写”这些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已作过多次尝试,并不新鲜,我觉这是因为对本课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这一层创意是基于文本利用价值的'挖掘程度。我认为还有一层创意是教学手段的艺术性,正如婷婷老师总结发言时举例余老师设计《威尼斯之夜》的一个板块活动——撷取课文优美的句子组成一篇文章,然后背诵下来。这一板块的处理其实就和我们常见的课后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如出一撤,同样的教学目的变换一种形式,似乎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或许这就是艺术的课堂。或许这就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最迷人的地方——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

  而创意是源于不断地学习。最近看到一段话“不读书无法拥有流畅的文笔,不看案例无法学到优秀的创意,不与人接触无法取长补短,不出去走走永远只能坐井观天,不多听不同的声音无法拥有批判性思维”。所以我觉得创意就是集思广益,就是自我消化,就是日积月累,就是孜孜以求,就是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次的启航杯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需要阅读更多的书,需要听更多的课例,需要更多的实践。

  朗读与指导

  入情入境地教学才能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正真的共鸣。朗读需要情感,情感的激发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是由课文决定。这一次上课,在朗读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通过师生合作读,师读黑色字,生读蓝色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戈壁滩苍茫荒凉的环境,这一个环节,学生随着教师的引读以及情景的逐渐投入,学生在最后也读出了苍茫混黄的感觉。这节课我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的朗读技巧,我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训练他们,培养他们的朗读意识。

白杨教学反思7

  案例背景:

  通过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孩子们理解白杨具有高大挺秀、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剖析父亲的表白,知道父亲就是一位像白杨那样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设者。接下来的片段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西部建设者的伟大。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只体现在奉献自己上,还体现在奉献自己的子孙上,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情感宣泄口。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为什么笑?

  生: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这有什么好笑的?有特别的原因吗?

  生:在他的眼里那些小树就是他的孩子。

  生:对,他的孩子在风沙里成长起来。风沙指的应该是新疆,那里的环境很恶劣。

  生:哦,难怪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读书呢?原来他是想让他的孩子也为新疆做贡献呢!

  师:那那棵高大的白杨呢?那又代表谁呢?

  生异口同声:爸爸!……哦,还有妈妈!

  师:孩子们,再想想。西部建设者只有课文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吗?

  生恍然大悟: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

  师:请同学们把语言组织一下,把大树、小树、小树在风沙里成长起来所代表的含义都给说一遍。

  生:大树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而小树就是所有西部建设者的孩子啦!

  生:原来,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也为西部建设做贡献哪!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白杨就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化影,他们为着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献了他们的子孙。曾有作家写下这样的话语(大屏幕出是示: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很明显的,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透露出了感动,许多女孩子的眼里,露出了闪闪的泪花。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设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的儿女却仍然在为西藏的建设而努力着。

  ……

  师: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偶尔还有轻轻的啜泣声。我知道,他们沉浸在感动中,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次的随文小练笔,篇幅不长,却是孩子们最真的情感。我所期待的“情到深处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这样产生了!)

  学生练笔集锦:

  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杨子豪 12岁 五(2)班)

  西部建设者们,我想您的孩子肯定也会像您一样,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让戈壁不再荒凉,你们的愿望会实现的。

  -----(王雪玉12岁五(2)班)

  我的小姨就是一位支援西部的教师,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很多大学校都抢着要她,但小姨却报名去了西部,所有的家人都反对,我也觉得她很傻。学了《白杨》后,我才明白了小姨的心愿,小姨的行动不是傻,而是伟大,我觉得自己好惭愧,以后我再也不说小姨傻了。

  ------(张丰群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仿佛看见了上一辈的建设者们慢慢地老去了,他们的孩子慢慢地成长起来,有的.挥动锄头,开垦着荒地;有的埋头研究,创造了许多奇迹;还有的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我感动得哭了。

  --------(蔡福猛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忽然想到了他们的父母。我想他们的父母肯定已经白发苍苍了,肯定希望可以天天看见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为了西部的建设,父母们牺牲自己共享天伦的机会,甘愿承受思念亲人的痛苦!西部建设者的父母同样很伟大。

  ——(李 静13岁五(2)班)

  反思: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丁有宽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经常会组织这样的随文练笔,以期待“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写出来的片段总是不能拨动我心里的那根弦,而这次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于是,我又一次回顾着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导入到理解父亲的话,从理解父亲的心到明白所有西部建设者的伟大志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看见高大的白杨,孩子们感动了;看见伟大的父亲,孩子们又感动了,看见西部建设者的无私,孩子们更感动了。一次一次地感动,排山倒海般涌向了孩子,孩子们的情感之弦不断地被拨动着,表达的愿望不断被激发,“情到深处文自流”也就无可厚非了。通过反思,关于随文练笔,我形成了以下想法:

  一、找准训练点,“点点生花”

  找准训练点是一次成功的随文练笔的前提。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认真地研究,细心地挖掘,总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出随文练笔的有效结合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语文老师提供了许多的空白点,如《白杨》中可利用的空白点就有很多。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们可以充实文本内容;理解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我们就可以拓展文本的内涵;理解“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时又可以顺势延伸学生的情感。我们应该“潜心会文”,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空白点、悬念点,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化、对学生情感进行延伸,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仿写……我相信只要找准练笔的训练点,就不难“点点生花”了。

  二、品位课文语言,积淀情感

  随文练笔的重要前提是先品位课文语言,从文本的语言中提炼出情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品位语言,提炼情感,都得从文本出发,用自己独特的感悟,从文本中寻求共鸣,寻求情感的归宿。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步步内化的过程,所以随文练笔之前的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课前的挖掘教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案例中我的意外收获,正是因为有了练笔之前,环环相扣的阅读理解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台阶,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宣泄自我情感,厚积薄发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随文练笔也应该符合这个要求,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就从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中来,而孩子们的理解与感悟却少不了老师的引领与导航。学生的情绪一次次被调动,心灵一次次被撞击,共鸣之花也就瞬间开放,在内心澎湃已久的情感瞬间爆发,喷薄而出。于是乎,奋笔疾书,化情感为文字。于是,文字也有了呼吸、有了色彩、有了生命。

  总而言之,进行随文练笔时,必须抓住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必须做好练笔之前的铺垫工作,必须激发出学生最质朴的情感,只有这样,随文练笔才能为我们内涵深远的语文课堂穿上一件质朴的外衣,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花!

白杨教学反思8

  《白杨》是五年级教材的内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本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题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者一家从看到白杨--议论白杨--表白内心的顺序;”在内容的理解上,抓住白杨的生存环境--(大戈壁),白杨的特点(生命力强),白杨的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结合父亲的触景生情,从沉思--严肃--一再沉思--微笑的情况变化,激发学生理解父亲此时的心情,特别是用直观的画面展示“茫茫的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强烈,让学生去感受那凄凉的环境,领略白杨顽强的品性。抓住父亲的“含意深刻的话”,激发学生去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懂得父亲是认真而动情的,品读出父亲对白杨的赞颂与对边疆的依恋。为理解“爸爸不仅介绍白杨,也在表白自己”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白杨的`特性联想到白杨的品格,联想到一位扎根边疆建设者的内心世界--扎根边疆不动摇,从而读通全文。

  在教学中采用“五读”教学法,坚持从学生的问题切入与跟踪,不断调控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悟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去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在阅读中渗透知识点,如:修辞手法的作用等。突出读的层次:泛读--悟读--复读--选读--评读。每一次读都结合在理解上,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目标不够集中,教学中有些环节有走过场的现象,如:关于人物对话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等。评读中,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白杨教学反思9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教学《白杨》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充分体验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当时的社会情形与工作环境如何学生比较陌生,毕竟那个时代距离学生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体会会遇到障碍。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有关白杨树、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认识。再加上对如今西部的介绍,学生达到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二、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课文理解内容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父亲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理解,我没有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巧妙地联系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让学生思考: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思索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打下基础。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体现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将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味,教学效果较好

白杨教学反思10

  《白杨》这片课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借白杨树赞扬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坚强不屈的建设者们。更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来表达爸爸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奉献自己的决心。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孩子们只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来衬托爸爸的心愿,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解爸爸心愿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以此来衬托出爸爸的心愿,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本篇课文有两处托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多通过品读和理解体会两处托物言志的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这种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个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学写托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白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白杨教学反思11

  《白杨》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反思其教学,感悟颇深: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托物言志”,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白杨教学反思1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互动,教活了老教材。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14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个问句: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三个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

  三个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由表层到深层,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有些过渡语跨越度较大,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思维转向有些难,以后备课过程还要考虑周全。

【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08-18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9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1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04-21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4-10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3-04

课文《白杨》的教学反思02-21

《白杨》教学反思(15篇)03-20

《白杨》教学反思14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