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2 13:11:46 雪桃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通用27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通用27篇)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摆小棒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学生摆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把小棒放好。对数的组成学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的阶段,如果反过来进行练习,肯定会加深孩子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有大的提升。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并感知已经学过的以及要学的数学知识,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真实的自我,同时在课堂上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利用“小红花”等贴纸图案来肯定他们的努力与成果;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上课一开始引入时我先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结果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在翻书时速度特别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往前还是往后。然而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一下子增快了翻书的速度。通过出示直尺图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又如“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只是在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11-20的组成,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小棒的根数感到无奈与困惑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无限的`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有20根小棒。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学生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把数或数的组成编成儿歌(含有数字意义的动作及语言)等活动,让学生熟练的数11-20各数。这些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透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去感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似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还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完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加强并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活动。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3

  今天,给四年级讲了认识多位数的第一节课《认识亿以内的数》。讲课之前,首先通过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新闻联播播报20xx年我国芝麻,茶叶,油菜籽的总产量分别为六十一万吨、一百六十二万吨、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运用计数器,利用学生二年级学习的满十进一的基础引导学生说出十个一千是一万,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认识万级上的数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接着,利用二年级学过的算盘引导学生说出数,怎么写数,怎么读数。

  整个课程下来,虽然思路清晰,但是总体学习容量过大,导致一部分比较落后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但是经过反复的练习,总体上还是掌握了。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要认真钻研教参,安排好一节课的容量,为学生的学习打造更好的课堂。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六张图片,分别是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许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都感到很困难。然后我说:“同学们想不想很快地读出这些数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些大数的.认识、大数的读和写。”学生都想知道怎么才能很快读出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课本,小组汇报知识点。

  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3页5分钟,然后小组交流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打破枯燥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在学生自学和交流完以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学习的知识,并在练习中发现学生掌握不足之处,教师再强调知识点,并强化。

  总之,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掌握新知。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4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看似简单,但大数对学生来说也很抽象,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引导学生在生活背景中进行学习,通过情境进一步建立数感。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20xx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3、自主探索,解决难点。新授探究之前,让学生尝试读这些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据,一是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二是让学生进入探究的状态。而对于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并不是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发现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看书上的计数器,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将数学课堂向课外延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运用过程,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4、学以致用,不断延伸。学习完亿以内数的认识后,课后让学生动手制出数位顺序表,从而系统地巩固了自己得出的知识,完成了探究层次的升华。并且感受了一亿有多大,用学生人数、一张张纸叠起来、一层层的楼房等确实体会感受到亿以内的数的实际大小。总之,让我觉得这一单元的教学必须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供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5

  亿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感觉孩子应该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自己也提前意识到了,可这些问题却让学生一时消化不好。

  这部分内容方法掌握不好的话,特别容易出错。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涉及到的数字大,再加上刚开学,孩子们的心思还没能真正地回到课堂,所以这些都是难免的。

  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分级

  由于都是大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读数写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分级的好处,采取分级和不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分级的好处。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在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要先分级,可是在课堂上做作业和课后作业中,仍然有学生不分级就读数,有人出错有人不出错,课后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这些大数早已会读会认,已经熟悉,习惯了。而有的学生是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本就没考虑过,只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

  2、大小写混淆

  学生做题时的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总是在读数的时候把大小写混写。

  3、有0的写数

  读数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写数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很多。除了不分级,还有一个原因,不使用数位顺序表。但每一级中间出现零和末尾出现零时,学生写数的时候,总是丢掉零,或者添上零。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6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将复习部分的内容分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这两大块,本节课复习属于代数的第一部分——数的概念。

  复习从这两方面进行:

  首先让学生全面回忆本学期所学知识,用“这学期新知识的学习已经结束,在这一学期里,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温故而知新。

  其次,系统地复习数的概念的知识。包括复习数的读写、数序、和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复习时,引导学生结合所回忆的知识进行编排,使学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创设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随机让学生说出认识的数,读数、写数,以“32”为例,让学生说说不同的表示方法。回顾数的组成,能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创设“数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数。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7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二年级各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级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我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于他们的生活,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在哪见过或听过?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近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堂课通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家用电器等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接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

  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独立的看一看,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8

  9月19号,我在我校的四年级(1)班上了一堂教学公开课。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授课教师要用我县推广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为应用好这一教学模式,我在课前做了较为精心的准备,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的读写亿以上数及了解它们的读写规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大致了解人口数量太多会给地球环境造成的破坏,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完成教学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激趣定标,通过出示有趣生动的教学主题图,不但使学生了解地球上人口数量的`实际状况,还使学生认识到亿以上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存在,我们有学习亿以上数的必要性。

  二、组内互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问题: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及读写法规则的探讨,我先要求学生在组内合作探讨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再结合读写数来概括读写法则。

  三、适时点拨,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时机,教师再帮助学生概括读写法则。

  四、当堂测评。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合作学习气氛不浓厚。具体表现在学生组内讨论问题不热烈、不主动,同学们基本上是独自做题,完成学习任务后也不和组内的同学讨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不明显的体现出来,在教师放手的情况下,学生较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不少学习问题,需要教师越位提示,学生才能概括出结果。原因之一是我没有做好问题引入的教学情境,组内分工不明确,不能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另外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尚未适应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时间进行适应。

  二、“备”学生不充分。课前,我没能预设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为把几个学习问题推给学生组内解决,学生便会自然地合作探究起来。其实不然,在组内合作学习习惯没形成的情况下,学生在组内学习要么单打独斗,要么茫然无措,没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今后,我还将继续践行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特别注重问题引入的设置,做到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组内的学习分工要具体、细致和明确,还要让小组长确实起到组织学习的作用,让人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9

  可以说,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认数教学的内容,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数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通常的孩子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可能并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 、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再数下去。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中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0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对“2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既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古城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让学生先观察网球馆的图,估计能坐多少人,建立数感。让学生回顾学习100以内数数时是怎样数数的,温故知新。从而引进新的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巩固一千就是10个百,10个百就是一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数一数,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100起数到114,解决数数中的第一个难点接近整十的数的怎么数。接下来以小猴子的形式,让大家帮忙数一数197到201怎么数,克服数数中第二个难点,接近整百的数怎么数。然后是让学生试着从985数到1000,解决数数中的.第三个难点。

  接下来就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解决了1000以内数数的问题。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内容数的组成。出示散乱的小棒,提问,你能一眼看出这是多少根小棒吗?你能想想办法怎么样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吗?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出示图片10根10根的,学生还是不能。然后出示图片,100根一起的学生就能看出多少根了。说一说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然后再计数器上拨一拨,引出1000以内数的读写,接下来再出示小棒,写一写读一读。接下来就是练习,中间带零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最后是冲关练习,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奖励。

  本节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好的突破了难点,教师语言需要简化提高。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并且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它们的组成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道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一、面向全体方面: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精讲多练方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三、师生互动方面: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媒体运用方面:

  多媒体的使用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十进制概念建立这一过程,这些不仅便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课堂服务。

  不足:

  希望在今后教学中,能够通过形象生动语言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最新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它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这节数学课是《11-20各数的认识》的第一个课时,学生在学前班就基本上会从1数到20,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从而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了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1、为了尽可能的排除借班上课和大班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设计了课前谈话,在拉近与孩子距离的同时,渗透了课堂纪律的教学,采用奖励大红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十进制记数系统的抽象过程,经历了计数、符号两个层次的抽象。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充分利用课件,设计了“从盒子里出现一朵大红花就在桌子上摆一根小棒”的活动。这个活动注重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动画放映生动有趣;同时,能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古人计数的方法,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然后汇报摆的方法:

  (1)1根1根地摆;

  (2)2根2根地摆;

  (3)3根3根地摆;

  (4)4根4根地摆;

  (5)6根6根地摆;

  (6)一边10根,另一边2根。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这时,我并没有点评,而是开展了1个“比眼力”的游戏,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注重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1、学生在上台展示12根的摆法,“10根摆在一起,另外2根摆在一起”这种摆法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讲台上只有一个杯子,学生自己认识到不能摆在1个杯子里,产生了再给他1个杯子的需求。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计数单位“一”已经不够用了,需要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十”,这种需求的数学知识表象。

  2、讲台上展示的两个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实就是计数器的模型。在教学20的认识时,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这一数学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进行“1个十”的难点突破。对于“1个十”的难点,我设计了“10支一盒的笔”、“10根一袋的火腿肠”等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找到生活中“1个十”的原形,感受“1个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堂数学课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1、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就讨论过“比眼力”这一活动,安排多少根比较合适。在决定安排12根时,我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学生会不会受摆12根的影响,明明“1根1根地摆”看不出来,他会不会乱猜12根呢?果然,学生在出现“1根1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马上就说12根,同样“2根2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学生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导致“比眼力”这一游戏活动,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体会“十”的优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设计之初,我们设计了出现这一现象后的应对方案,比如再来一次“比眼力”的活动,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十”的优越性。

  2、在建立计数器的模型时,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摆的“十”和“一”,忽略了学生和我左右的相对性,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表象。

  3、“圈一圈”这一练习活动耗时太多,导致后面我精心安排的“联系生活,寻找11~20的数”这一活动没来得急开展。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在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反复钻研解读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其中确立一万的数的概念,和数数中即将满整百整千整万的情况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接触一万这样大的数,机会不是很多,也没有需要去了解认识的必要,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些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比如:在引出万的概念时,我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从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到一条小方块,从十条小方块到一面小方块,从十面到一个大立体的方块,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十进制关系的变化,其实这也是体验的`最形象阶段,然后我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这样也就很顺利地建立起了数位概念,让他们自己来排列数位顺序表就水到渠成。

  2、联系生活实例,拓展认数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之一。教师注意捕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百、千、万为单位的数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多数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轻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刻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小组合作学习留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教学片断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合作需要,通过四人合作得到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小组合作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还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展示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想像大桥的长度,课中还让学生读一读老师收集的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如公路桥长,桥栏杆上的灯火数等,激起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用万以内的大数表达事物和交流信息,不但培养了数感,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求知的愉悦。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5

  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协助同学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协助同学建立数感,比如说:100以内的数,终究这些数同学在生活中可以充沛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同学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二、初数1000以内的数

  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具体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同学的数数欲望,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较多,如何处置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他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置好了,也就突破了难点。可真理终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较后,同学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突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基础,同学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

  三、数1000以内的数

  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同学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同学数出一些具体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置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同学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假如随意让同学从多少数到多少,同学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数数接力,可以让同学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同学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同学的数感。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6

  可以说,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认数教学的内容,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数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通常的孩子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可能并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 、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再数下去。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

  教学中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

  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

  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

  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7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议课活动中,李老师说:“课堂教学就像跳高,永远是以失败告终”——我越发深刻的理解这句话。回想自己执教过的课堂,总是不满意的,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后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但理性思考才发现或许正是这个“不满意”才使我不断进步。

  一、几点调整与校内这节课相比较,在设计层面我做了几点调整:

  1、增加操作环节,把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落到实处。从十颗、一百颗到一千颗红豆种子的感知,全部通过数数活动来落实。同时加强拨计数器的训练,鼓励学生多拨多说。

  2、有意区分“数位”和“计数单位”概念。数位即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

  3、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评价,多让学生纠正补充,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提炼,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4、注重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性,由是非性评价提升到艺术性评价。在有意识的评价学生基础上,把重要环节的评价设计到教案里。

  二、几点感悟

  1、对于借班上课,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生,一定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课件的拷贝、播放,学生纪律的维持,与学生的破冰交谈都至关重要。

  2、时间的把控一定要严谨。从30分钟课到40分钟课的转变,我心里总认为时间还有很长,再教学难点时,反复强化,导致处理练习题时间紧张。

  3、教师语言要更加慎密。数学教学时非常严谨的,每一句话都要慎之又慎,要说的.有理有据。在这节课上,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分还应更加明显,适时渗透位置值概念。

  4、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定要科学。准备的100颗红豆种子提供给同学们数,数出来之后出现了99颗,109颗,这是设计上面的失误,应当考虑的更加全面。

  三、几点改进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把目标细化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实时评价能力,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临时应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准备一定要充分、精细。对于数的认识这类抽象的新授课,特别要把提供的素材准备充分,一百颗就是一百颗,不能多一颗,也不能少一颗。

  3、从理念层面,一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学,揣摩学生学的需要实施必要的教学活动,有智慧的执行课堂。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8

  通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不知道该向全班同学汇报什么,再一点就是他们汇报时声音太低,整节课没有争议和争辩,汇报的小组讲什么下面的同学就听什么,没有闪烁的火花,没有惊人的环节,一个个学生“呆若木鸡”,课堂效率也比较低。这就是我的.第一堂生本教育课。

  课后,我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结果发现课前小研究是上课后才发给学生,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自己还没有研究完,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是这节课失败的原因所在。

  在另一班,我改变上一节课的组织形式,重新上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充足空间,结果比较成功。

  这节课,我是:让学生经过万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留下了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主要体现在: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结论,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得到。包括后面教学中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亿以上数的读写等。学生迎刃而解。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19

  从参加中山市石岐区的比赛出线,到参加中山市的比赛,再到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这节叫作《整万数的认识》的课我已经上了很多次了。回想起这几个月研究这节课的经历,真是收获颇多。

  这节课是大数的认识中第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三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并结合新的计数单位认识三个数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在教师介绍了我国的数位分级知识之后,结合整万数的意义和分级的知识教学整万数的读写方法,为以后学习其它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打好基础。

  先说引入环节,在省赛上采用的是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看似传统,实则创新。关于这节课收集数据也有一个难点,就是怎样能让学生收集到的数据正好是整万数。刚开始,我是给学生一个收集数据的例子,然后希望学生按照这样的例子去收集,但是效果并不好,其中有一次课一个整万数也没有搜集到。最终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去搜集自己喜欢汽车价格,因为汽车的价格一般都是多少万元,这样的效果就好多了。

  再说说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万以内的数,所以在这一环节采用的类比迁移学习方法。学习的载体是模拟计数器,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拨到一万,这是学习新知的`起点,在学生回忆出“十个一千是一万,千位上满十向万位进一”之后,再让学生边说边拨,拨到九万,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第一个关键的结点,处理好这个环节,接下去就会顺理成章了。如何能使学生体会到“十个一万是十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十个一千是一万”进行类推,使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认识“百万”和“千万”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这一环节,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对于如何使学生加深对个级和万级的理解,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处理,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对分级的知识是第一次接触,缺乏足够的感性积累,教师寄希望于在教学整万数的读写过程渗透分级的知识。可以看到这样处理还是有不足之处的,通过几次上课,发现学生对分级掌握的并不深刻。

  接下去的环节就是结合整万数的意义教学读法和写法。学生对照计数器已经能自己写出整万数,也初步会读整万数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整万数的意义初步总结写整万数的方法-----先写万级上的数,然后在后面添上4个0。在读整万数的时候是学生明白把整万数分成个级和万级,可以很容易的读出来。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是通过三辆汽车的价格来教学的,这样处理的好处是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之处是,三个数据中没有几千万的,学生以后写几千万可能会出现问题。

  教学了读写方法之后,教师以人民币为素材,让学生感受一百万多少,从而增强学生对大数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实现效果的好坏主要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实践证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再说一说练习,由于在读写方法的总结和大数的感悟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练习的量感觉有一点少。可是,从整体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整万数意义的理解深刻之后,读和写都不成问题。

  这节课主要是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侧重对意义的理解和大数的感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和谐互动的,学生能在这节课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0

  作为年轻教师中的一员,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自己掌握课堂节奏的能力自我感觉较之前有所提升,乘法教学反思。能够用一些数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引导,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本堂课作为本学期乘法部分第二课时内容,应在之前的内容上有所延伸和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教学反思《乘法教学反思》。对于习题部分的`处理应该提倡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并且完成题目,在共性问题上对于学生进行指导,抓住易错点,调高课堂效率。

  另外,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锤炼,做到语言少而精,对于学生习惯养成部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时的细节,对于视觉盲区内的学生更应给予关注,在课堂上通过改变语速、动作等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精神饱满的投入课堂。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1

  成功之处:

  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期中的一个角色。再教设计: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2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掌握住了,而且多请几个学生说了方法之后,我就可以不要一味地反复强调这一算理问题,应精简教学语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可增加比赛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教学的算理、算法很重要,但是学习起来略显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上可以开动脑筋多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挑战的形式,比如:可以开展口算比赛,比哪个小组算得多且算得准等,这样补充设计后,教学内容就会充实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活跃些。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让孩子们能每天都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3

  在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中出示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学生学习效果好。

  在用计数器中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计数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影响,并使学生乐学,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于是我是这样教学的:

  1、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学生自练为主,摸索按键的顺序。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真主人。

  在加减法的关系教学中,让学生议一议,并探索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中大多数同学只把视线注意到表面现象,并且多数停留在相同点,这时老师起到了一个导的作用,我就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第一个做加法,后两个做减法?再次提高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终于发现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这样学生明明白白理解了加法各部分的关系,同时又在此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4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整数读法与写法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为读数时,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读出来;而在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全写出来,学生往往容易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向左,每四个连续数位分为一个“数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要满足四个连续数位,每一个数级的名称依次叫做“个级”、“万级”、“亿级”),然后从最高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

  一、多位数的读法

  其步骤是:1.按照我国四位分级法画出多位数的数级(用铅笔在多位数中画竖虚线)。2.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数(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亿级或万级的后面加上该级的级名“亿”或“万”。3.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0不必读出来。

  “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并且只需记忆“亿、万、千、百、十、个”六个数位,减轻了记忆负担。

  二、多位数的写法

  其步骤是:1.确定要写的数有几个数级,同时作出标志。如最高级是亿级的,可用铅笔轻轻地画三条横线;最高级是万级,则画两条横线。2.在每一个数级的横线下分别从左向右依次写出该级的千、百、十与级名。3.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写,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

  “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教学实践证明,“先分级,后写数”是提高学生正确读写多位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写数”的方法以后,形式可以从简,有关过程可以省略,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5

  “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千以内的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即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位时,十位上是0,需要从百位退1。这是减法笔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学生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一、进行有效复习,促成计算方法迁移。

  隔位退位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以原有的`退位减法的计算为基础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复习的内容可以以笔算为主,让学生计算527—319、823—395。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些计算都出现了什么问题(某一位或某几位上的数不够减,需要退位),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样的复习,引导学生明确进行减法计算时,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引导主动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

  当学生面对例题中的实际问题,列出算式后,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时的探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204—108,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是0,无1可退,怎么办?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向前一位借,但借过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办了,这时我就出手,讲解借过一位一位位往后退的过程。教学过后仍然有部分学生不大明白,认为百位借了两次,还有十位上是“0”,他们就搞不清楚。后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教我一句口诀:“0”上无点是“10”,“0”上有点变成“9”。通过练习对此掌握较好。

  三、操作中感知算理,理解计算方法。

  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4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还要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个位上“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几个十?从10个十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现在个位上是多少减多少?十位和百位呢?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6

  本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多位数加法"第二课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获取知识。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根据学生喜欢动物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王环境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更加关注我国部分物种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的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3、利用旧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主要是把例1连续进位加的原理进行推广的结果。课本第18页"做一做"最后一题是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也是要求学生运用类推进行计算。这样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 27

  这堂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数学。教师用旅游的情境引出多位数的加法,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出示里程图,形象地创设情境,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和全班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这些做法都是很好的。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部分。本课在使计算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进行交流等方面都作了可贵的努力。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多位数教学反思(精选17篇)11-24

多位数的认识教案01-02

认识教学反思02-20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多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11-25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05-2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29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31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