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7 05:00: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实习的语文老师,古文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而李老师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听了《小石潭记》的一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李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以“读”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暗线来进行的。通过设计的初读(听录音)——解决生字词,再读(生齐读)——解决词组,疏通文意,三读(师范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本节课的设计很好,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这位老师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颇深。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2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3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4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学生已经基本能背诵和依照注释解释全文的基础上,我以“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小’”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来拓宽教学的境界。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

  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

  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

  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

  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

  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不太一样,这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也挺忧伤的,还是春天的景象,因为境界阔大,所以产生的忧伤就不会是“幽邃悄怆”。

  师:杨雅云的这个发现很有意思,这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了。她的体会很独特。景物的逼仄有时候会导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点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啊!就好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5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 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6

  研习教材要深要透要准确。对于本课教材的研习,我是认真的、深入的、全面的,也力求掌握的内容是准确的。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千古名篇,其中的精华非一节课内容可容下的。面对这样的佳作,内容该如何取舍?这点是我备课时最为难的了。这个也想教,那个又不舍得删。一节课只有40分钟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消化能力。为此,我挣扎了好几日,直至要上阵前才作出了最后的抉择。而听完温老师的课后,我又忽而发现,原来教材可以挖掘得这样深,这样透。只有吃透教材,才可以作出恰当的选择,也才可以在课堂上运筹帷幄。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平时我们总是在强调“以人为本”,我认为在一个课堂中,教师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若忽视学生实际情况,任你怎样精妙设计一堂课的教学都谈不上是好的。因为它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适合我们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就我这次课,从准备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结束,我不敢置学生实际而不顾。选什么内容来教,预期达到什么效果,怎样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没有一个问题是不要考虑学生实际的。其实最难的也是这一点。课前我并不知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有限的40分钟里,只能是降低目标,忍痛割爱,减少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在已知水平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新知识,而有所发展并保持或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都喜欢的,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而教师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造就活力课堂的关键。从本次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语言的贫乏和苍白,而感叹温老师高超的'语言造诣。她能做到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胆发言,逐一得到锻炼。名师就是名师,我相信,这是温老师平时刻苦钻研学习,反复实践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我要向温老师一样的名师学习,持之以恒,以取得更大进步。

  教学无定法。常言道:“教学无定法”。以前对此不能心领神会,而今才晓得其中的玄机奥妙。如果我们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那就会绊住我们课堂的手脚,不能自如伸屈。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我们的思维更是要开放活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若是组织者都尚未办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学生,这些学习者就只能被课堂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不用再谈开放思想,创新思维了。教师若想做到课堂真正开放,不仅仅是思想要开放,还需要先做到上述谈到的三点。其实它们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平时功夫要下足。用40分钟来完整呈现一篇教读课文,这样的公开课我上得少,平时上课又是很少这样的。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语言的锤炼,内容的掌握等等,对我来说都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先通过堂课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正,包括每一个环节安排多少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的是不要太对不起来学习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通过这次课,也让我意识到平时就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些,不说每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要求自己,最起码要有一部分课。我觉得这是自我提升的一种要求,是对自己多方面的一种考验,而并不是为应对未来公开课。

  这,就是我活动后的反思。有些见解还不够成熟,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7

  文言文教学向来就是一个难点,学生听的很枯燥,而且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它重点在“语言”上,这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第四单元首篇就是《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此文时我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并且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大胆的去谈,谈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是一班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更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灵性。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是难点更是重点,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不断探索,针对不同文体的文言文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这方面的教学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8

  第一课时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朗读,生字正音。

  3、小组内合作,尝试梳理课文文意。

  4、答疑。(回答学生在梳理文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请一名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6、其他同学指正。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8、朗读课文比赛。

  第二课时

  1、讨论各段大意:

  明确:

  ① 水之清;

  ② 水之鱼;

  ③ 水之源;

  ④ 环境与心情;

  ⑤ 同游者介绍。

  2、比较本文与《三峡》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三峡》多客观描写,本文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又抒发了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3、思考如下问题:

  ①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④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

  ①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

  ② “全石以为底,……为岩”。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④ “四面竹书环合,……悄怆幽邃”。

  4、说说你曾经去过的地方,介绍这个地方的景物特色以及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5、作业:写一篇游记。下周一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将带来自己的游记交流。

  第三课时

  1、生交流所写的游记,组内选拔优秀篇章。

  2、读优秀作品。

  3、议所读作品。

  4、教师读自己的纳木措湖游记。

  【反思】

  这本是几节平常的文言文学习课,一如既往的备课,一如既往地走进课堂。可是,一切却不一样了……

  在和学生一起分享小石潭秀美风景的同时,一时间心血来潮,竟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的风景特色。包括江南的如梦水乡,丽江的风韵古城,大西北的朴素民风……大到人文风景,小到土特小吃,给学生说了很多。虔诚的学生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无一人走神。我也越讲越起劲,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蹩脚的地图,地图太难看了,学生哄笑了起来,我也一脸歉意,手忙脚乱的修改,学生立马说:没事没事。我知道,他们迫不及待要听的是老师天南海北的神吹胡侃,他们那么喜欢跑题的老师,又怎么会怪老师画不好地图呢。

  这样上课或许背离的追求教学成绩的初衷,可是我认为于学生是有益的。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小学学习“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这句话时的茫然与困惑,也不能忘记自己在真正走出家门去领略各地风情的兴奋与惊讶。的确,我们的祖国太美丽,太富饶,可是,有多少孩子真正领略了,又有多少学生为祖国的地大物博所深深折服,“爱祖国”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句口号或是空谈。责任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产生的,我就是在那一刻,在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的眼睛中明白了这一点:我有责任让他们发自内心为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所折服,进而真正热爱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我鼓励学生走出去,在课堂上讲这么多题外话无非调动他们的兴趣。98级学生一毕业就集体出去了,他们说是受我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值,也为学生感到高兴,我认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经历,才会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才不枉我们生在如此美丽的国家中。

  第三课时给学生读了我的纳木措游记,那是我在旅藏途中的日记,教室里鸦雀无声,从学生虔诚的眼神中我读到了虔诚,在学生专注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信任。给学生一些熏陶,一些影响,我感到骄傲。许多学生有不良爱好,比如上网吧,看日本漫画,看劣质录像电影,学校三令五申的禁止仍不得奏效。我常想:究竟是管教不够还是缺乏正确引导?一味严管究竟有没有用?若是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呢?譬如: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爱好什么,追求什么……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9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优美,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们的青睐。《小石潭记》我已经多次教过,今年我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大胆尝试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散文教学方法,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师生总结出五遍读书法的点滴经验。

  一、读知内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传情,所以欣赏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们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树、潭鱼等景物,然后结合明写“石”和暗写“石”的句子,让学生明白文中描写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进而明确作者描写的重点景物是“石”。

  二、读找特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地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记》上一环节的学习后,我及时要求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学生很快归纳出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潭石的特点是结构奇特,潭树的特点是秀丽茂盛,潭鱼的特点是活泼可爱,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等。

  三、读学表达: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体味散文语言,可对散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了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我布置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写景状物的技巧。学生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点:

  1、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变换观察的方法(仰视、俯视、平视等)和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多样。

  4、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5、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饰语,以求一字传情等。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景物的能力。

  四、读悟感情: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五、读骋想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读文作画。

  2、争做小导游,设计导游词。

  3、与作者对话“我与柳宗元有个约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悲凉心境。

  4、运用本文学习的描写手法,进行小创作。

  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一项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通过尝试五遍读书法,学生们可以掌握分析这一类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维程序:

  1、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对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对象的,了解景物的特点。

  3、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就会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0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同学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同学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同学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同学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同学朗读课文,安排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考虑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同学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革新,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气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假如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终究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忧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协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志向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同学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和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同学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掌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同学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缺乏之处,主要是同学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同学)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同学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干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同学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同学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同学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安排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同学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3-07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08-26

小石潭记教案05-29

《小石潭记》教案07-25

《小石潭记》说课稿07-09

教案小石潭记08-26

小石潭记说课稿07-04

小石潭记教案03-30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08-08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