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7 04:15: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导语:《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万法之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白蕴含的道理。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如:教学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笔者以“引读”为主,引导学生用朗读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老师读事情的结果,学生读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师生对换,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

  通过师生对读,一呼一应,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这种因果关系的句式,在此基础上悟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避免了机械地背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笔者笔者再利用“引读”,通过师生对话,心灵沟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

  再如:在练习读魏王说的话时,笔者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先指名读,学生评价;再示范读,学生感悟;接着笔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奇怪”等进行现场指导读,让全班学生练习,读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的语气;最后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这样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达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境界。读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达形式也领悟到了。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领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是读者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观点、意境蕴含在较深的情况下,靠自己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凭借语言文字去思索。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其次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有些词语的理解可以采用扩展的方法。如,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理解“能手”的意思,让学生了解更羸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为学习后文做了有效的铺垫。

  有些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老师介绍此处时根据所查的'字典的意思让学生进行选择。

  接着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了解大雁。课文中“惊弓之鸟”的“鸟”,指的是一只大雁。考虑到一些学生可能对大雁不太熟悉,课件播放关于大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把更羸说的这段话读懂和引申寓意。这段话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最后我让学生谈惊弓之鸟的喻意时,由于学生实际经验少,谈不出来。后来我举了一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例子,学生一下受到了启发。

【课文《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1-11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2-16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02-23

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02-23

课文教学反思02-20

课文《白杨》的教学反思02-21

课文《景阳冈》教学反思03-28

课文称赞的教学反思04-07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03-09

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