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3:24: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画》教学反思(优选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教学反思(优选15篇)

《画》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创设喜羊羊的故事情境,播放汉字演变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汉字王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以致用的好办法,在教授“日”与“月”后,适时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试着编小口决记住字形,接着老师慢慢放手让孩子带着学习到的方法自学“水”、“火”,同时通过字与画对照识字,学习“看图识字”、“先观察再编小口诀”的方法在生动活泼的儿歌中体会字与画的关系,利用闯关小游戏来巩固新知,到达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然而在执教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播放汉字演变的视频后,教师没能及时引导孩子观看后的感受以及在影片中看到哪些认识的象形字。

  2.在自学环节,教学不敢大胆放手,将课堂完全教给学生,所以在教授“水”、“火”时,教师的引导过多。

  3.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热情高涨,第一、二组同学非常积极,教师对第三、四组学生关注度不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后及时反思,“思,再思”,相信对课堂的二次思考将会是成长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画》教学反思2

  《我的画》是人教版第一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课,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处在极为幼稚的阶段,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缺陷,如:说话不完整,缺乏条理性,词不达意,带有重复等等。甚至于口语交际课中,有的孩子只管自己说,不去听别人的,有的学生一言不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让学生真正达到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目标呢?我认为要为低段的孩子架起一座座交际的桥梁,搭好平台。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愿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个学生饶有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

  二、指导交际方法,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之所以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说,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参照系,孩子们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先是看对话表演,初步感受交际要求──用“红颜料”来归纳交际时的要点──生生互动在实践中将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有依可行,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应用,并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一步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形成互动氛围,让学生乐说

  口语交际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语言上的接触交流,只有形成了互动氛围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采用多种互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实践于口语交际之中,都力求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全员参加,把"面向全体"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画》教学反思3

  《装饰画》是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里的一节课,由于他是线条系列的一部分,所以课本选择的是线条比较丰富的装饰画。装饰画与写实的绘画不同,他偏重表现形式的装饰性,不强调真实的'光影效果,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及整体的和谐,多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给人强烈的美感。具有简洁、鲜明、和谐统一的风格,也具有秩序化、夸张变形等艺术个性。

  根据以上装饰画的特点,在上课时我才用了对比的方法,出示一幅装饰画,一幅写实绘画,让学生自己发现装饰画的的特点,学生基本上可以看出简洁、夸张、变形的特征,看着他们说的挺像那么回事,我觉得应该是掌握住了装饰画的特点及表象方法了,我告诉孩子们创作的空间很大,但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有的孩子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仔细想一想,装饰画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可以看见的,但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更别说孩子了,所以说如果孩子没有创作的思路应该是我在引导方面做得不够,有孩子说正是因为可以画的面太广了,所以不知道该画什么,再多做一些引导,在创作前要准备多一些的直观的范画,学生可能会觉得难度低一些,这是我在下一次行课时要改进的地方。

《画》教学反思4

  《画》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就是我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方向。这一课是谜语诗。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观察我的画,理解诗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多媒体不通电,老师课前临时发挥,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启迪他们识字的兴趣,既解决了课前空白的尴尬,也为古诗学习生字作了铺垫。

  教学时,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画—根据古诗作的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山、水、花、鸟的对比,以及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诗句,进而达到理解诗句的目的,突破难点。如:站在远处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颜色;老师的画上的山青兰葱郁,站在远处看,却有颜色,得出诗句“远看山有色”……是因为山在画上,不是真实的,一句一句剖析诗句,孩子们的探索欲浓烈,最后明白这不仅仅古人智慧的结晶,还把山水花鸟描写的生动有趣,还是一个谜语。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熏陶上,借助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写诗”,并把识字总结成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们喜欢接受新事物,识字方法的引入,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我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总之,这节课我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今天的课上,我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增强他们学习的欲望。但同时又有许多遗憾:从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苍白上看,识字方法的渗入不够有力;没有很好的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拓展是空白的。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课堂的拓展能力急需加强。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课堂是不可预见的。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今后还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教学反思5

  绘画是门视觉艺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具象的,写实的作品容易理解,而对抽象的作品则表现出更多的疑惑。看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有同学会说 “乱七八糟的”、“太抽象了看不懂”等等,像这样的作品还包括吴冠中的《山村》、《吴家作坊》、马蒂斯的《舞》等等。在一些人看来,抽象画就等于胡乱画的,或是太难无法理解。

  五年级《认识抽象画》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和认识抽象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一课。但由于不少学生对于抽象画有片面的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顺利。

  我通过比较2幅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抽象画的特别之处。思考同样表现的是音乐,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样(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以此来使学生逐渐明白抽象画也有丰富的表现力。

  接着从抽象画的定义、内涵、价值等方面分析一下。抽象画(抽象艺术)定义: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纯粹视觉形式。并结合有关作品来展开讨论。因为生活中也有不少实例(如:街头雕塑,装饰品等不少也是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学生也能理解。

  但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自己的情绪)仍有不少学生显得对抽象绘画理解不够。有的丝毫没有章法,随意在作业本上乱画,也有的很拘谨:照着书本的图例临摹,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可能的原因。一,思维定势,一直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二,审美单一,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三,老师引导不足。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

  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但抽象艺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创新思维是所有艺术中最活跃的,因此,要从艺术中领悟创新精神,抽象艺术无疑应该是首选。当代抽象画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之中,无论是抽象画家还是善于欣赏抽象画的人,思想行为都是比较超前的。

  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抽象画知识,明白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抽象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学生才会有感而发,真正走入抽象画的世界。教师要积极发现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疑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接受甚至喜欢抽象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受益良多。

《画》教学反思6

  第一次公开课,我紧张万分。从选课开始,我就拿不定主意,也许我没什么特长的缘故吧。最近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只要有笔有纸的地方总能看到宝宝们的作品,虽然很多时候看不懂其中的

  第一次公开课,我紧张万分。从选课开始,我就拿不定主意,也许我没什么特长的缘故吧。最近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只要有笔有纸的地方总能看到宝宝们的作品,虽然很多时候看不懂其中的内容,但宝宝们能大胆的画,加上小托班幼儿比较适合画装饰画,所以我选择用蔬菜拓印来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乐于孩子们接受。

  我开始我的准备工作,找资料、写教案、改教案、准备教具。忙乱中迎来了开课的那一天,快到时间了,我感觉心都要跳出来。我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出示贴着笑脸的蔬菜宝宝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地过度到蔬菜有一个画画的本领。再从示范讲解到幼儿作画,各环节紧紧相扣,孩子们也十分配合。我很感谢我的宝贝们。

  我还要感谢帮我修改教案、准备资料以及参加听课、评课的老师们。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整个活动我一直站着说话,在出示蔬菜宝宝的`时候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动作不够夸张,缺少点神秘感;在示范讲解的时候语言不够精练,听上去有点杂,还应注意讲课时尽量不要停顿。由于材料准备得较充分,在提到想换种颜料的时候应在抹布上擦一擦,这样有点误导了,因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如果不说效果可能更好点。讲解完后我应该请一个能干的宝宝作一下示范,这样孩子应该更易接受。最后环节我可以直接拿起幼儿的作品供孩子们欣赏,中间敲了一下小铃再去欣赏作品似乎有点乱。

  这次活动给孩子们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让我在不断地反思中找到差距,我要不懈地努力,向各位老师请教,不断优化我的教学策略,提高我活动中的驾驭能力。

《画》教学反思7

  20xx年上学期第七周,我以《画中画》一课参加学校教师素养大赛之教学比武。作为教龄临近十年的专职美术教师,理应呈现出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本次课也是我在怀孕生孩子之后的第一堂公开课。为了不让前来听课的老师失望,为了让自己实现又一次的教学成长,我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这节课。

  首先,我想充分挖掘情境的教学功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富有情境性的教学更符合其认知特点。在思维启发的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组情境性较强的提问。例如:“小兔子除了开汽车去旅行外,还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还有谁和小兔子一起去旅行?”此问题旨在启发学生画出各种乘客被交通工具所“包围”的画中画。再例如:“先画好一棵小草,有可能是谁吃了小草呢?如果是你请客,你还想请小动物们吃什么?”此问题旨在启发学生画出各种吃与被吃关系的画中画。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为联想添画奠定了基础。在作业展示的环节,我将展板设计成一辆大卡车的造型,并告诉学生:“谁的画中画最有创意,就可以登上这辆大卡车,和兔子一起去旅行。”这样情境化的展示形式既美观独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其次,我想弱化教材的范画影响。通过试教发现,学生普遍习惯于模仿教材上的范画,而不能独立思考创作。这一方面源于教学过程中思维启发不充分,以至于学生不知画什么,从而选择模仿教材上的图片;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是学生随手可得的临摹范本,总是“无声胜有声”。如果在教学中仅运用教材上的图片并加以强调,学生的作业就极有可能出现完全被教材局限的情况。在教学中,提供教材以外的优质视觉形象,能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作业表现趋向于丰富。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除了选用猫和老鼠这幅教材主图进行导入外,自己设计或手绘了大量的画中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这些教师原创的图片对学生的绘画表现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再次,我想充分展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自唱儿歌导入,自编故事引路,以及现场根据学生的回答即兴演示画等环节。在许多公开课中,老师可能会利用课件来播放录音或出示范画。然而,在强化课件的教学功能时,老师本身的教学作用就被弱化了。尤其是在课件被频繁使用的'今天,学生对课件已形成一定的感官疲劳。实践证明,老师现场的演唱、讲述、描绘不仅体现出一个老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比课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而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此课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且不说课件出现作业背景音乐播不出这样的突发状况,且不说整堂课在时间把握上超出了一两分钟,这些不完美并不涉及课堂本质。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学生的课堂状态——回答问题声音小,神情拘谨,内容贫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一定还是在老师身上。

  首先,我没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上课前一天,班主任和我都利用家校平台发送了短信,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了第二天有美术公开课,要穿校服、好好表现等。上课当天,班主任老师坐在了教室前面。短信的强调一定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也就导致了孩子没有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这节课。班主任在课堂上不时的“眼色”提示让孩子更规矩了,但也更拘谨了。艺术活动是与情绪紧密关联的。当学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时,又怎会敢想敢说呢?想到这一点,我十分后悔拜托班主任“坐镇”。班主任牺牲了休息时间给我帮忙,然而这种课前和课堂上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课堂应有的轻松氛围,让孩子们背上了思想包袱,背离了美术课堂的游戏本质。我对班主任的拜托实际上也暴露了自己对组织教学的不自信,这种心态好似乌云,把孩子们的阳光都遮住了。下次上课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可以驾驭好课堂!不需要班主任的“帮忙”。而且,一定要在课前充分调节好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

  其次,我没有信任学生的思考能力。由于我潜意识中担心超时、冷场这种种消极的心态,当学生没有给出我理想的答案时,我急于用进一步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而不是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尤其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什么不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呢?如果我再耐心等待几秒,说不定就有学生想到了更加精彩的答案呢?我在乎的究竟是课堂表面的流畅性还是孩子思考问题的质量?我的急躁导致学生没有获得充分的思考,教学的阶段目标也就没有落实到位。如果一个问题抛出去,学生都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需要避免。如果一个问题抛出去,等待片刻之后学生仍旧都回答不出来,那一定是这个问题太难或提问方式欠妥,需要改进。如果问题设计合理,那学生回答的质量就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提问的心态了。下次上课一定要告诫自己:耐心等待,相信学生!自己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

  再次,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展示需求。学生也有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外向型性格的学生。由于是公开课,在备课和上课时,我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到怎样展示自己。我应该把问题倒过来:在这堂课上,我要怎样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呢?比如,怎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回答?怎样的课堂时间分配可以让学生画出相对完整的作业,并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评价和分享?怎样的展示形式可以展示全班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我设计的展板只能展示24幅作业,而这个班有56个学生。)下次上课一定要警告自己:公开课要展示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是好老师!

  课上完了,而对于课堂的思考还在继续。其实造成这堂课许多遗憾的本质原因,是我不成熟的心态:我总想不断地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我太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在面对一堂课时,我的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我想获得他人认可的愿望强于实现自我成长的愿望。然而,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我应当努力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作为公开课,执教者都希望呈现出最好的课堂状态。这种“最好”可能包括既合理又新颖的教学设计,既实用又精美的教学课件,既精炼又优美的教学语言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心态才是课堂状态的决定因素。这种良好的心态来自于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长久的课堂历练。

  此刻,我想把《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的一句话送给自己:“是时候相信你自己了,现在的你早已超越了过去。”这一次《画中画》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慢慢沉淀,终会破茧成蝶!

《画》教学反思8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画》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画》教学反思10

  《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四单元“祖国”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首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童趣的小诗。诗中,“我”坐在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美丽的“画”是流动的,“我”的情感也随之灵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流动的画,热爱祖国。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

  在这堂课上,我一下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重视朗读,以朗读带领孩子走进诗歌世界。

  这次开放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延续了上节课的质疑,围绕着第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什么样”,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示范读等方式,(课件出示: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二、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处理“小河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汽车往来穿梭,路边开满鲜花,水库好似明镜,山坡点点人家……”这几句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语句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理解和品读,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如“路边开满鲜花”一句,有的孩子注重了“开满”,有的'孩子注重“鲜花”,无论他们读得怎样,这至少是他们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语“你的朗读让我闻到了花的芬芳” 等温馨的话语提高了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而“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眼里的祖国是美好的,一个省略号结束带领他们进入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感受的同时又掌握了省略号的作用。

  三、以图片叩问学生的心灵。

  可能每个学生都知道要爱护环境,每每提到这个话题,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能乱扔垃圾,其实,这些孩子的行动和语言还是有脱节的地方。对地段孩子来说能冲击他们视觉、叩问他们心灵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图片。为此,我给孩子们展示了充斥着牛奶盒、纸屑、水果皮的河流,缠满了塑料袋的树枝,烟头殷大的火灾,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行为我们其实也做了!从而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怎样做才是一个懂事的娃娃?

《画》教学反思11

  首先,向学生介绍花鸟画的题材。因为中国画家喜爱表现自然界的事物,使花鸟画题材十分广泛,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致于农家蔬菜瓜果无不入画。

  其次,师生共同欣赏课本和课外的花鸟画名作。如宋代的张舜咨的《鹰桧图》,无名氏所作的《出水芙蓉》,崔白的《寒雀图》,现代喻继高的《鸳鸯戏水》为工笔画,其特点是工细、端庄、文静;写意花鸟画名作如王震的《桃花飞燕》、现代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关山月的《红梅》、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与《祖国万岁》、李苦禅的《鹰》,其特点是简练概括,让学生体会中国花鸟画笔墨趣味,给学生以初步形象。

  再次是花鸟画的临摹。因为中国花鸟画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技法日臻完美,有许多基本技法可供临摹。临摹名作是学习花鸟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临摹名作的构图、造形,又可以学习用笔、用墨、用色来丰富自己。假如失去了临摹名作这一关,就失去了花鸟画发展的基础,会使花鸟画变得虚无,无所适从。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示范何为中锋,何为侧锋,示范如何墨分五色以及一些破墨法或者破色法。前人有“墨分五彩”之说,意思是墨有浓淡变化,墨的浓淡取决定于水分的多少,水多墨淡,水少墨浓,并告知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慢慢地去体会。

  第四是花鸟画的立意。中国花鸟画十分讲究意境美,因为意境美可以抒发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一种潜在精神,或托物言志,或托物喻情。如画荷花,表达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画竹子,体现高风亮节;画梅花,表现清风傲骨;画菊花,以示淡泊言志;画藤花蜜蜂,会感到春意无限;画油菜花燕子想及春天的田野;画青蛙跳跃,体会其充满情趣;画游鱼戏水,让人怡然自乐;画蔬菜瓜果,回味农家乡土气息清新扑人;画雄鹰展翅,体味人生理想等等不一而足。在教材中,如欣赏和临摹王震的《桃花飞燕》时,教师可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以及吴昌硕的题画诗:“小溪深处阿谁家,人面桃花水面霞,细语喃喃听不得,隔窗妒煞碧桃花”。同时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播放作品让学生感觉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再如体会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此为著名作家老舍出题请齐白石先生作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为清代一诗人的名句,齐白石不愧为一代花鸟画大师,他没有按照一般画家的想象画出一群青蛙争鸣于山泉之中,而是画了几只蝌蚪随着山泉汩汩流出,让人体会到蛙声无边,春意无限,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在无垠的旷野中有无数的青蛙,有流不尽的山泉,可谓不落寻常窠臼,别出心裁地画出意境美。

  第五是体验生活、注重写生。写生是依照具体的物象来描绘,是解决作品“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的问题”,是从观察生活中解决如何表现生活的问题,也是学习花鸟画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画是有写生传统的,古人所谓“应物象形”就是面对实物的写生方法。历来有成就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写生的,宋代著名画家赵昌、易元吉就是至今传诵的写生高手,据说:“赵画花,每晨露下时,绕栏谛玩,手中调色彩写之,自号写生赵昌;易机灵深敏,花鸟精长,尝于舍后疏凿池沼,间以花石丛花,疏篁折苇,多蓄水其间,每穴窗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恣笔墨之妙。”故赵、易画作流传至今,彪炳千古。一个画家没有生活,没有体验,不了解花卉的风、晴、雨、露,禽鸟的`飞、鸣、宿、食就很难表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自然界。

  第六是教师的创作示范。演示教学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艺术重视相互交流。我们看一些画家现场作画往往会得到许多启发,而且可以吸收他人长处为我所用。而相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能够看到教师示范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教师是如何调色、调墨,如何构图,如何出枝布叶,如何点染,如何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包括题款盖章等等。当然可以借鉴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花鸟名家创作的碟片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花鸟画创作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画家,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拜,使学生产生对花鸟画的兴趣,以激励他们在课后默默地学习花鸟画。

  另外,及时批改学生的习作。因为耳提面命的教学示范、批改作业,又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有的学生作业本来是一盘散沙,支离破碎,一经教师的穿插组合就会气神贯通。记得有一次业余兴趣小组的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绘了几枝篱菊,虽然墨色丰富,用笔也较好,但其枝叶的组合缺少整体感,花与花之间缺少呼应,花也没有主次之分,画面上显得零乱琐碎。后在其枝叶的后面加上几笔淡淡的叶子,把零碎的叶子合成一体,又添了几个小花苞来呼应,顿觉显得整体,最后在花上方大片空白处加了一只黑蝴蝶,便觉得生动起来。因为花为静,蝴蝶为动,动静结合,画面上生机盎然。如此既批改了作业,也增进了师生情谊,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

《画》教学反思12

  《流动的画》是一首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童趣的小诗,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四单元“祖国”的第一篇课文。诗中,“我”坐在飞奔的火车窗边欣赏祖国的风景,美丽的“画”是流动的,“我”的情感也随之灵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这流动的“画”,这美丽的“画”。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孩子们轻柔的读书声,专注的眼神,机巧的回答,让课堂流淌着灵动的慧心,充满着纯真的快乐。当然也有着不足与遗憾。本堂课我着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朗读,以读带领孩子走进诗歌世界。

  这次开放课上的是第二课时,延续了上节课的质疑,围绕着第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什么样”,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示范读等方式,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二、问题与图片结合,叩问学生的心灵。

  可能每个学生都知道要爱护环境,每每提到这个话题,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能乱扔垃圾,其实,这些孩子的行动和语言还是有脱节的地方。对孩子们来说能冲击他们视觉、叩问他们心灵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准备的引导与图片。为此,当读到“我正要把橘皮扔出窗外,忽然看见———”时,提醒孩子注意妈妈的眼神,并相机问“此时,我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都发现了“妈妈”正在提醒“我”千万不能弄脏祖国的画。马上结合校园生活,问孩子们应该怎样爱护美丽如画的'校园呢?从而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怎样做才是一个懂事的娃娃?

  三、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处理“小河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汽车往来穿梭,路边开满鲜花,水库好似明镜,山坡点点人家……”这几句描写祖国美好河山的语句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理解和品读,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如“路边开满鲜花”一句,有的孩子注重了“开满”,有的孩子注重“鲜花”,无论他们读得怎样,这至少是他们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语“你的朗读让我闻到了花的芬芳”等温馨的话语提高了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而“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这个环节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眼里的祖国是美好的,一个省略号结束带领他们进入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感受的同时又掌握了省略号的作用。

  这堂课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讲的过程中,处理过细没有突显品读的重点。学无止境,相信在今后的不断磨练中会成就一颗颗灵动的心,更成就一个务实的我。

《画》教学反思13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画。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画》教学反思14

  本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根据课改的精神,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基本上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让学生自己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老师传授。因此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在理解装饰画造型和色彩特点方面我选择了许多图片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得出结论。但这节课中,内容容量大,知识点较多。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一张装饰画创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课中时间有点不够用。

  当然在本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分析装饰画造型特点时,学生比较风景照片和装饰画时,学生能体会装饰画的特点,但是很难自己组织语言说出来。在为房间配画的过程中,四张画的选择还有待推敲。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画面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装饰画的绘画题材和手法有很多,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通过这堂课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景致,并能将其绘画成自己理想的画面,由此而热爱绘画便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画》教学反思15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 --- 难过、着急(弄坏作品) --- 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 --- 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 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教学反思08-23

画教学反思02-20

画的教学反思02-28

苏珊的画教学反思05-13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9-05

《我们的画》教学反思01-01

《画杨桃》教学反思06-11

画角的教学反思03-07

《画汽车》教学反思03-24

画汽车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