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4 10:10: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荐)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反思(荐)

语文教学反思1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语文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反思3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我发现一位平时学习吊儿郎当的学生成绩居然非常出色,虽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但却又一次证实了我以前提出来的语文到底要不要教的问题,在我的观点里,我始终认为语文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语文真是不可以教的,教师只能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而最终要有出色表现的话,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琢磨,不能死板应对。

  这里有一个学生本身素质的问题,人聪明、善于思考这是聪明的表现,但爱读书就不仅是聪明所能达到的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学生在自己的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却可能悟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都肯定的一点就是阅读是造就学生出色语文水平的基础。但怎样的阅读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在思考和运用中产生的,所谓的`“死读书”并不算数。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看一些所谓的必读书、名著之类的,这样哺育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是被动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爱读书的,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的,是因为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在阅读中他能将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惧或狂,并且读后还会玩味一番,甚至在现实中再去求证一番,有时还与大人讨论一下,也会在生活中引证一下,如此一来,书就读到了骨子里。这样的读不论是读经史子集,或是读日常小报,或是读儿童故事,亦或是杂七杂八的东西,他总能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这样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语文运用是超乎任何说教的。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与那些心智敏锐的作家进行着阅读的对话,他的语文成绩怎么可能不好呢?再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响应上级的规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点不讲到误了子弟,总是兢兢业业地按部就班地将那么多的知识教完,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一会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会儿引导学生接受什么主义教育、什么思想熏陶,任务太多,孩子也无所适从,刚刚在一点上听得有了味道,想出点东西来,课堂重点就又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

  语文为什么而教、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我想就语文课堂而言,一是基础的字词句的积累和语法讲解,二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但现实上即使孩子们很喜欢阅读,教师们也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兴趣,告诉他们“上课了”,然后就讲一些孩子们并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

  兴趣是要培养的,养成习惯更要花大量的时间,玩是天性,读书却并不是天性,要让孩子爱读书、爱学习并且善于思考是全社会的事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提供合适的家庭、社会温床,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针政策,渐思渐行。

语文教学反思5

  如今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已跨进21世纪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十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存在的种种误区,我认为须马上改观的几点需求:

  一、吃透课文感性到理性

  作业这一课题,教师几乎天天布置,但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打无准备仗,随定性太强。由于随定打乱正常,难免作业重复机械,难免作业忽多忽少,难免放弃重点。这样下去,会给学生带来负担过重。甚至会边做作业边哭泣的不良效果。如有些教师布置作业:一到十课的生字抄写十遍明天早上必须交上来。但有的交成了。也有一部分人未交成,效果交底,当教师听写时手忙脚乱的,做起来都交的九霄云外。

  我的观点:

  1、次要的放弃,精而少。

  2、要设计有方,最好自己动脑动手做的。

  3、改观重复的现象。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观念

  如过去的教学方法是重教轻学,只能想到教师怎样教才好,切备课,而不去想学生怎样去学,重课本,轻实践,只注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等等。

  我认为:

  1、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诱导,辅导相结合。

  3、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实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由于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实际锻炼,难以传递即时信息,难以照顾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局即性。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启迪智慧,到课外中去实践。通过拼一拼,捏一捏,剪一剪,缝一缝,使学生手巧,心灵,这样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战线上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手拉手,为培养好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课堂上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习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6

  在低年级,尤其是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困扰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习惯不一养成的问题。我们老师也在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不断的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向40分钟要质量,要成绩。例如,广泛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编排精致的教学环节、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穿插有趣的游戏活动、运用丰富的教态或适时的律动等等。而我觉得游戏活动的运用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生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坚持以游戏活动教学,会快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我就对游戏活动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游戏活动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游戏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简单易行,切勿纷繁复杂,耗时过大造成麻烦,适得其反。当然,游戏活动的实施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2、游戏活动的设计要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游戏活动的互动性要强,参与性要高,照顾大多数同学,尤其是让弱势生有参与的机会。

  4、游戏活动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将一种游戏从开学初做到课程结束。

  5、游戏活动前必须说清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游戏后也要给学生积极的鼓励。

  6、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参与活动时,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召唤。

  在这次区教研员闵老师的听课指正下,获益匪浅,让我在上完一节低年纪的准备课时,留下了许多需要思考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使我以后的课更进步。

语文教学反思7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并积极地参与思考。这节课我注意导课的针对性,导课的趣味性,导课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导课的简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还注意阅读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1、带着题走进课文。通过读找出课文中的答案,使学生有兴趣走进文本,使阅读带有目的.性。阅读课文畅谈感想。给孩子表达独特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2、提出质疑加深对话。引导孩子抓住文章重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探究课文的兴趣。

  3、边读边想探索答案。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再次走入课文,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的景色,并从中寻找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充分相信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老师适当提出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如:在探究学习时通过“读、想、说”理解课文的重点段,使自主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语文教学反思8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结合中考成绩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想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一、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课标规定的必读名著,以及《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名著的学习和积累应该是从初一到初三实打实的阅读和积累。而那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我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中考复习时,老师只是启发和点拨即可。

  二、平时注意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背诵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礼貌的办法”。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丰富课堂资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教学能够放开手脚,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是拘限于教材,能够大胆旁征博引,介绍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故事、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资料,并关注其他的相关学科,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课堂教学当注重有效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潜力,并落实到了笔端。

  五、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潜力,并为写作积累鲆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所思为所行,愿在新的初一,新的起点,我能努力做到。

语文教学反思9

  学习本课很轻松,几乎是学生自愿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前,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察自家或邻居家的猫,并认真做好笔记,更进一步的观察猫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猫的生活习性,包括猫的生活表现,特别注意观察猫在高兴时,不高兴时,抓到老鼠时的神态表现,并作好观察记录。

  在第二天来学校时,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的记录,按顺序排列,然后进行逐项详细地阐述,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我点击旁敲帮助学生说具体,便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边说,我边有序地板书关键词句,给学生制作一幅完整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说猫捉老鼠的过程,一定要动察猫在发现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后”的反应过程,这里,我特别提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事物当人的思维活动,动作神态来写动物的`一般写法。

  学生说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起草,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再套出新课,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习作和作者进行交言体会。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一只猫。这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以及满月时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本课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老舍把猫当朋友,当作家人,当作亲人,之所以老舍笔下的猫无论是淘气还是古怪,那种可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因为作者与猫之间像朋友一样,相互信任,和谐相处,也因此,而能创造出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中品尝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很明显,在写作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具体再现猫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满月,脚腿还站不稳时就爱玩;第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富,性格越来越鲜明,给人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在这环节上,我让学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借作者的“文笔”用一用。

语文教学反思10

  1.恰当地安排教材。

  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一共安排了5节课,这是最后一节。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应用,应该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放手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打开思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应该有节约意识,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则出现了面面俱到与收得过紧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感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备课是功在课前的教学工作,树立处理教材的整体意识,明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灵活处理教材与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要走得进去、跳得出来,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

  2. 教学应抓住契机把静态的教学预案,转变为学生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案是课前的教学预案,学生是不同的,它进入课堂不同的学生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有意义的、可以触摸的数学学习活动,展示掌握、运用、整合、实践知识的过程,使不同学生在课内实现不同的发展。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设计派车方案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来设计方案,学生可以都乘面包车,也可都乘小轿车;可以两种车都乘;每种车可以乘满达到限乘标准,也可以不乘满。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出发点不同,设计的派车方案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到合适的派车方案,这个过程既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和倾听,也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的重要性。

  3. 数学教学要渗透语文教学的因素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数学是靠问题引路的。问题的的引入、发展、解决等过程要靠语言文字的支撑,学生只有理解了叙述问题的一些生涩的词汇,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在低年级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本节课限乘这个词学生是第一次见到,由于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很难,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到位。面包车限乘8人可以理解为它可以容纳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只能容纳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数不同,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学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义,才能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教学是润物无声的艺术,教师教学中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可能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也可能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由爱好到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转变。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和谐的,就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人性光辉的闪烁,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解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功在课前---充分备课。只有充分备好课,教学过程才称得上是让学生真正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真正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也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实践、展示与升华。教学的过程是艺术演绎的过程。艺术的过程的实现需要操作者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感悟不断地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教与学艺术的协调。

语文教学反思11

  语文课学的是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按《教学大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循序渐进的辅导孩子学习,不要随意提高要求,加重孩子的负担,更不能超越大纲的范围和教师的教学进度。否则会使孩子上课不专心,无兴趣和盲目自满,并易养成只听家长的“教”不注重在校“学”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学有余力,可指导孩子读些课外书籍,或写点日记,做点“小作文”等,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差,学得较吃力,要多鼓励,多指点方法,不可一味指责,甚至打骂,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作业。只要耐心地帮助、启发,孩子是可以闯过学习难关的。家长还要注意防止孩子学习上的.偏科,应该把各门学科的基础打好。同时,要注意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把着力点放在学习兴趣的调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以养成孩子良好读书习惯。一是爱护书本,不乱扔乱画,更不能丢失;要有天天读书、天天写字的习惯;二是要求孩子坐姿、写字姿势做到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手指捏笔离笔尖一寸。

  坚持长期训练下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三是复习功课后再写字,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四是有听少年儿童广播节目和看课外书籍的习惯。

  此外,家长辅导孩子学习语文要有坚持性。辅导学习语文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抓一阵,工作一忙,家务事一多就丢下不管。还有家长以考分为准,孩子考分高,不闻不问,孩子考分低,才慌了脚手急着抓,时冷时热是抓不好的。要做到辅导孩子学习语文统筹安排,相互兼顾。古人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一、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二十多年前,吕淑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时至今曰,搞学情调查,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二、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曰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平曰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翟华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望同学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三、多实践。

  “生活是个大课堂”,“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家都知道,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要学好语文,再如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曰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学语文的观念,才能把语文学活、学好。

  总之,学习语文是慢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同学们,要想学好语文,请从“积累”始。

语文教学反思12

  在紧张繁忙的一年之后,终于有时间能停下来好好地反思过去一学年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因为是第二轮带高一,虽然换了新教材,但在实施目标教学和分层教学上,我觉得收获甚丰。分层教学和目标教学是互为基础、相互补充的。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条件则是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时及时的“查标”和“补标”。

  二中的实际情况就是班容量大,这意味着一个班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照顾大多数中等学生,更要激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及那些能够自学,但需要老师点播的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目标及分层教学:

  一、预习作业的布置。

  一开学,我就明确告诉学生,第二学期的教学节奏会有所加快,所以在生词量加大、课文内容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在课堂听讲上会有困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A级为串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大意,查出本课出现的生词;

  B级为自己归纳总结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和语法点,不懂的地方用铅笔划出;

  C级为精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争取能够提前背诵精彩段落。

  二、课堂讲授。

  在课堂新课的讲授过程中,大纲四会、大纲三会及纲外。大纲四会三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全部掌握,纲外则要求能记多少记多少。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我给他们划出明确的知识范围,要求必须背记;中等程度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及时表扬那些积极性高的学生;课文体裁出现多样化,有童话、寓言、戏剧等风格迥异的原文选读,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揣摩作者用词的精确度及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多模仿运用,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三、目标检测题。

  在目标检测题的题型和难易度上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

  A级多为补全单词、方框选词、选择填空等基础题型;

  B级多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根据中文提示完成句子、连词成句等知识能力结合题;

  C级为造句、补全短文等能力题型。

  四、课后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A级为每课出现的大纲四会三会的单词、词组、句型以及重要的语法项目;

  B级为Word---Sentence---Paage,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后问题改写课文,可用书中原句;

  C级为复述原文及缩写课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缩写成60---90、90---120字的短文。

  五、作文训练。

  根据会考及高考说明的要求,我们在平时加大作文练习的力度,分为必做、选做和自行命题三类。每周一人至少一篇作文,我一般都全批全改,将一些典型的、优秀的作文及时介绍给学生,同时对一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总之,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当然,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尚须改进。借用古代大诗人屈原的一句话,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

  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反思14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假如我会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习作内容。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编排的。在学习了几篇想象瑰丽,语言优美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安排了“假如我会变”这样的以写想象为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材编撰者的用心之处。我们要善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学习资源,会有效的帮助学生写好这次习作。

  新课程对三年级的习作,特别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本教学预设着眼于说写联系,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创意地表达。

  备课时,我希望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想象作文的过程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要重视学生的创造劳动;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

  确定好教学设计以后,我在本校进行了两次研磨,后来又来到东凤永益小学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研磨过程反思如下:

  【研磨反思1】

  第一次的研磨,出现了一些问题:

  1、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预设。我希望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我的设想的是不错的,但一节课下来,问题很多。如:我引导学生说说怎么具体去完成自己的想象,没有引导学生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所以导致个别学生在后面的想象说话环节,表达的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给写作带来困难。也就是没能解决这堂课的难点“能内容较具体地进行写作”这一点。

  2、孩子们的想象还不够宽广。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只是局限于我变成之后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事,这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

  3、评议作品时,所选读的近2篇作品缺乏一定的代表性,水平差异不大。也许选择水平不等,有独特构思的作品进行评议,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益。

  针对备课组成员和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我又调整了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的研磨。

  【研磨反思2】

  此次研磨较之上次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预设。例如:在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具体时,首先要在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就明确目标,特别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宽思维的深度,丰富“变”的过程。在口语交际中感悟到习作的思路,所以“说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2、孩子的想象丰富、有创新了,并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孩子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提示学生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孩子在说的基础上,然后用文字进行梳理,(即是将“说、写”有效地融合,以实现预期的写话目标。)这样孩子对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在第二次研磨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在于学生知道自己想变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而变。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个别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变化与故事结合起来,在描写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进行描述,缺少了故事的要素,使得故事并不生动具体,缺乏可读性。这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有关。想象性作文凭借儿童的想象展开,但儿童在想象时,情节较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结局。所以,在学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说具体,让习作内容丰富起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故事写具体,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研磨反思3】

  此次的研磨,依据课标理念: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开展了有效的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激起想说的欲望。想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语文教学,教者应时时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份子,透过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多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选用了激趣导入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这精彩片段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绪,使他们有了说的欲望。

  2、提供想说的机会。写话课,充分练说是很重要的,有了充分的说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指点,从而更快提高表达能力。因为说的话题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兴趣的,如果你像孙悟空一样能变,你最想变成什么?所以孩子们愿意说,在说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来评点,及时进行纠正、修改,对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我采取先是个人说,再进行同桌小组之间说,选代表说……所以说的训练是比较充分的。

  3、注重合作探究。一人智慧有限,多人智慧无限。为了让学生抓住这次“变”的机会,成功地变出和编出神奇而精彩的故事,既预设让学生自主想象探究,又考虑让学生互相协作探究。如:相互交流和评价“假如我会变”的故事,由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到全班合作,既有生生合作,也有师生合作,形式多样。这样注重合作探究的预设必定会生成课堂精彩。

  4、给予肯定的评价。整节课我始终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由衷的肯定,因为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你的认可是他以后发展的动力,是他对写作产生兴趣的基础,我相信积极向上的语言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写出更精彩的作品来。

  总之,从这次研磨教学中自己获益甚多,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作文教学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将着重在作文教学指导上下功夫,力求让作文教学上得更加有特点,更有生命力。

  【磨课心语】

  回想磨课的经历我想是幸福的,回头看看这条路,也许沿着这条路我们无法走到顶峰,但是沿途的风景已经够我们欣赏的了。更幸运的是在这条路上并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多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和我一路同行,从她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风格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经验,在她们里我学到了不少教学思想的精华。我相信这种磨课的教学历练最终会化作我人生的修炼,她必将启迪我在教学路上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语文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五年级,这个高年段的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一样,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侧重于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思想感情。所以,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教学方法由“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半学期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一、以学生为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所以,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这样使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二、以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本事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感悟资料,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仅有一片空白,没有什么收获。仅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同时可培养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本事。

  三、以读书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读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高年级较适合的方法是“默读”,默读有助于思考,读思结合。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可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是需要教师经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我的语言表达自我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觉得无从下手空泛、不生动。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本事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本事薄弱有必须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资料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本事,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批注式阅读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本事,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深入理解本事,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抓得不够实,中下等生批注得很肤浅,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抓好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本事的培养。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3-21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3-23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4-04

语文《赵州桥》的教学反思03-30

语文《酿》教学反思03-29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3-29

语文狼教学反思03-29

语文《翠鸟》教学反思03-30

语文《琥珀》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