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9 17:56: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司马光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整堂课我利用手势、表情、语气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着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随着情节的推动,学生们一会儿体会到紧急,一会儿体会到紧张和慌乱。当课文进行到最后“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很多孩子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笑容绽放在脸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里进行了重点引读,烘托当时紧急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学四、五两段,找出其他小朋友和司马光分别是怎样做的,进行了比较,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

  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的不同反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司马光教学反思2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司马光教学反思3

  本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会写四个字,通过读课文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昨天下午就已经让孩子预习课文了,上来就直接检查孩子预习情况,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孩子多读,多和这些生字见面,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然后就一些稍微难的字交流识字方法,最后采用登山比赛的方式巩固生字。写字,本来准备写四个字,因为怕孩子连写4个字,注意力会不集中,我分开来教,交流完识字方法后,指导学生写吓和叫,这两个字比较简单,朗读完课文后,重点指导那和都的右双耳,(自己在识字那里比较拖沓耽误时间,这里没有完成)朗读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危险,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重点抓住他们不同表现的动作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比较让孩子感受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聪明、积极动脑思考的`品质。

  我自己觉得没做好的地方:1、前面部分有点拖沓,想重点指导的两个写字没有写。2、自己说的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说。(观察图画:假山下面有个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我想引导说出在这里玩会暗藏着危险,引导不够好,我就直接说了,用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我是以填空的形式进行了给写了两个句子。我本来想进行完这两个句子后,让孩子自己仿照着句子再说几个,时间有点紧,就没有进行。3、在学习司马光的表现这一部分时,自己有点慌,讲的有点过快,自己没稳住,学生也有点兴奋,纪律没前边好。4、自己应该少说,让孩子多读,读的还有点少。5、我做了一棵苹果树,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没完全发挥好作用。

司马光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文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效果还不错。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哭 喊 跑”展开想象,体会小朋友惊慌害怕的.心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先让学生找找写司马光的句子,找一找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抓住“没有慌”(没有慌张)明白司马光遇事沉着、勇敢,有救人的好方法。从“举、砸”俩动词明白司马光机智、果断。(“砸”是什么意思?怎样砸:举双手,对准了,要用力。砸: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文中:司马光用大石头撞击水缸。使劲==用力 怎么砸?——使劲,用了全身的力气。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砸破了这口大水缸。你能找出表示时间很短的一个词语吗?—几下子:没用多少次,表示很短的时间。)

司马光教学反思5

  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

  慌 不慌

  (吓哭了,举、砸 叫着喊着找大人)

  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一定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6

  经过前辈们的悉心指导,自己的反复修改,较为顺利地结束了市新教师培训汇报课的教学。现就此次的汇报课谈一谈教学设计上的得与失。

  试讲后,安主任,张老师、谢老师就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内容太多,不符合课时的安排;另外低年级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还是要以识字教学为主等,做了大量的改动与调整。在做大改动时,我便集中精力把重点放在识字教学部分,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并把课文理解删减到一半。

  在识字教学中,我听取了各位前辈的建议,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训练。教学上我追求识字的科学性,环环相扣,力求完美。从自学生字,到反馈生字;从音节的认读到无音节的识记,再到游戏巩固,最后让其交流识字方法,自认为在安排上比较客观,完整。但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却总觉得有欠缺,没有落实到位。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周全的考虑,精巧的设计却没有训练到位呢?我反复看自己的.教案,回想上课的情景,沉思许久才意识到在是细节上的闪失。如何让这些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收到应有的成效,其实这里大有文章所做。也让我思忖这样的一个问题,精彩的环节,周密的设计,也必须要有精确的打算与细节到位的处理,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地呈现在教学中。

  最后,我考虑最多的就是阅读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非常重视阅读指导,但是学生总不能透彻感悟,往往在自己的朗读基础上,他们只是按步造车,收效甚微。通过此次教学,首先让我自己的感悟有了一个质上的跨跃,让学生有声有色地阅读,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营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涓涓激情掷地有声,在感受中读,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这应该是我此次公开课的一大收获!

司马光教学反思7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1第一次教学小古文,这也是选题的最主要原因,一直想上这样一节课。但是真正上下来,却发现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节小古文教学,短短30字看似思路清晰、简单,看似章法明显、易教,其实并不容易。

  司马光这节课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是第一次出现的小古文,因此,认识小古文、初步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一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着眼于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设置了“课前准备”环节,让孩子们温习背诵日积月累里优美的词汇和谚语,然后以“优美的语言犹如悦耳的铃铛,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开场引领孩子们齐读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力量和希望”,然后切入课题,引出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司马光。本节研讨课主题是“传统文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加入了“司马”——复姓——温习姓氏歌以及介绍历史上这一姓氏名人的环节。

  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之——“读”的环节了。但是,读有读的难处,越是简单的读,越要把读的层次掌握好。本单元要求孩子们初步掌握“默读”,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前出示自读提示,对“默读”作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教师范读,生字读写教学,层次分明,由浅至深逐步过渡。在设计第二个环节读出节奏的时候,我先以第一个环节的最后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引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停顿符号,从而发现不同停顿符号停顿时间不同的特点,然后让他们依据这样的规律来练习朗读。课后题中明确提出让孩子在跟读的过程中读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准确把握住学情,直接指名生起来读,又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顺序是错误的。看似这样不起眼的一个读,但是错误的`顺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适的朗读体验,这是我在细节处理方面的顾虑不周。读的体验里,我加入了配乐诵读,带给孩子们“古典文章+古典乐曲”的美的感受。

  为了让孩子们结合情境体会这篇首次接触的小古文,我精心准备了“连环画”,设置了游戏环节,并用事先分发的连环画卡片教具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注释分组探讨故事内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大家逐张讲述图片内容。接下来我设计的师“我是故事大王”环节,这是引导孩子们完整陈述故事内容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前面过于冗杂拖沓,造成时间比较紧,而我对学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读不足,居然临时起意删除这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我还有很多的缺陷,我会在磨练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将每一节课都当作优质课来上,将每一次反思后的发现作为再起航的动力,不断蓄力,不断成长。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2《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3在教学《司马光》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8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反思9

  《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起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10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统编教材的编排很好的帮助老师们来解决了这个难点。统编教材在选择文言文的时候,从学生儿时就熟知的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引入文言文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这个故事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特别是不少孩子在独立阅读的情况下,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为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使得本来应该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为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文字。特别是当学生了解到这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时候。不少孩子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记得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对比一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点——言简意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第一次对文言文有了了解,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去读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觉得,统编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时候,还是做了深入的考虑,结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的确是不错的教材,这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反思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那么从数字教材的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这篇课文,在数字教材里边,它呈现了和语文书一样的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没有过多的视频信息。

  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与数字教材上所给的内容进行了融合,那么这样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能够使数字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便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那么在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去学习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组词、课文的插图等一些方法,去解释文中文字的意思,这样来帮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么以后他自己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统编教材里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也给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入到文言文学习的状态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容易成为自己古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对于数字教材的摸索,我觉得自己只是刚刚开始,那么随着以后对数字教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想自己会探索出一些更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好的材料来服务于教学。

司马光教学反思11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透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到达。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留意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司马光

  慌不慌

  (吓哭了,举、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透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齐把水缸推倒。

  生1:但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必须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必须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7.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四、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1. 自由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和《道边李苦》(p134),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2.交流

  3.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或《道边李苦》(p134),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教学反思】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平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13

  本课讲述了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过人的品质。所以,这节课中,我将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而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课文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将内容说出来,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但是突破课文的难点,也并非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特点,我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怎么会掉进大水缸呢?”请你们读读课文,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就从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答案,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下水缸的,也有的学生就对前面的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了延伸,他们说:“是呀,所以我们要听老师的话,玩耍时要时时小心,要注意安全。”厉害!想不到学生会这样回答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之后,我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问,并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演,模仿司马光的动作,同学们都表演得活灵活现,他们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而且读起课文来也是有声有色。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课文,而且也掌握了课文,突破了难点,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司马光,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14

  备课组 一 年级组 下 册 执教人:

  共案部分

  课题:《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力目标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自主预习:通过读书

  提练主线: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1、谈话:

  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思路: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

  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思路: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一、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思路: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思路: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要教小孩子遇事要机智沉着应对,但到底会教给学生怎样的“素质”,也实在很有疑问。课文说,一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后,“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把缸砸了。我想,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有的砸缸,有的去叫大人,并没有矛盾,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

  许多专门讲给孩子们听的励志故事,都是这样不知所云。比如用功的人一边读书一边吃饭,把馒头醮着墨汁吃下去了啦,读书时为了不打瞌睡把头发系一根绳子吊在梁上,大腿上扎一把锥子啦,分明有读书强迫症的迹象,比“恶补症”还要病态三分,却拿来作为教孩子刻苦努力的素材。努力的人就要不去睡觉,不怕失火,吃墨汁,这样的素材,与其放到现在来让孩子们学习其“精神”,不如交到哪个人手里去编写《儒林外史》之类的小说。

  “素质”教育,总要选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行来进行,并且在其中明里暗里夹带着对正常行为的嘲弄和鄙薄,这种把孩子不当正常人来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否足以培养学生对人类行为的正常理解,是否足以使学生获得正常的学习趣味与生活趣味,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司马光教学反思15

  《司马光》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从课题入手,激趣导入

  新课伊始,我工整地板书课题——司马光,让孩子们一边同步书空,一边思考:司马光姓什么呀?

  孩子们根据平常所见到“张、王、李”等都是单姓的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司’”!

  我摆摆手,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疑惑地盯着我。我用红粉笔在“司马”两个字下面重重地划了的一条线,孩子们将信将疑地说“姓‘司马’”,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在“司马”旁边写上了“复姓”二字。然后适当拓展复兴的'来历,“司马”这个复姓是用官职名称作为姓,司马是掌握军事的官职,并让孩子们中午回家也用这个问题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二、自主演一演,理解重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演一演。一年级孩子,爱动,也特别爱表现,我就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问孩子们:司马光为什么这样使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如此演一演,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在比较之中,攻克难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看图对比:引导学生看左面一幅插图,直观感受面对掉进大水缸里的同伴,其他孩子惊慌失措的样子;再仔细观察右面一幅插图,两相对比,感受司马光遇事时的沉着、机智和勇敢。

  (2)读课文对比:当一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先让孩子们找一找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出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

  孩子们说这样耽误了时间,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淹死的。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反复读一读,细细体会司马光救同伴时的沉着、机智、勇敢。

  三、延伸拓展间,体验快乐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听完孩子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表示鼓励,使孩子们感受到动脑筋的快乐。

【司马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学反思01-09

《司马光》教学反思02-12

司马光教学反思优秀10-27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4-08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2-06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02-16

《司马光》教学反思3篇02-17

《司马光》语文教学反思03-20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03-04

《司马光》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