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6-08 06:52:53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m,宽70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km,修了20天,还剩80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2、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简单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记忆大小月天数的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方法:

  自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问题导入

  1、大约有多少天?有那几个月?小月有几天?有哪几个月?

  你是怎样记大小月的?

  二月是什么月?有多收天?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自学闰年的产生(课件出示)

  地球因为地球饶太阳公转一次实际是上是365天还要多几个小时,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一年365天整。所以饶4圈后也就是四年

  多出了的时间刚好和一天的时间相差很小所以出现了四年一闰,闰年就是这样产生的

  2、闰年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一般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

  3、练习:你知道20xx是什么年吗?

  怎样判断?

  三、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体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68、69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6 12 24 ( )

  (2)128 64 32 16 ( )

  (3)8 24 12 36 18 54 27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 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 探索 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师:谁会写 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5-36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5捆零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P35复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42÷2

  (2)这道题口算时怎样想?

  (3)试用笔算来计算。

  (4)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学生试算。

  (3)集体订正。

  (4)通过这个例子,谁能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5)结合例2边整理计算过程边说明: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4.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竖式的写法.

  2.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订正时,注意强调每除一次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3.第3题,先让学生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最后订正.

  四、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下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指明用竖式计算56÷4、56÷7

  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28÷4,教师: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3、例4

  1.教学例3:128÷4二

  (1)小组讨论完成例3.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在计算128÷4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得2,要写在个位上.

  2.教学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

  学生进行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方面,与例3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总结法则

  小组讨论,研究、总结法则.

  四、巩固与反思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1、2题

  2.改错:说出错误原因

  六、作业

  练习十的3、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是怎样的?

  二、看题讲除式后,全班竖式计算结果:

  1.3除81商是多少?

  2.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几?

  3.被除数是576,除数是6,商是多少?

  三、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26÷347÷625÷346÷627÷554÷7

  2.根据一位数除法口算求商练习表,由同位两个同学互相出题讲商。

  四、应用题训练:P41(10)

  五、分组夺红旗。P40(5)

  六、竖式计算:P41(8)

  七、P41(11)看题分步列式。

  (1)学生家到校的路程。80×7=560(米)

  (2)小丽用的时间。7+1=8(分)

  (3)小丽每分走的米数。560÷8=70(米)

  八、作业:P41(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5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可口述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编题

  教师:兴趣小组买了一些器材.(出示课件)音乐小组买了7架电子琴共6475元;航模小组买了2个航空模型共368元;摄影小组买了5部照相机用了6475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每架电子琴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7

  求每个模型的价格的算式是:368÷2

  求每部照相机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二、运用法则,探索学习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小组讨论:在计算一道除法题之前,怎样看出商有几位数?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同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456千克苹果,装在8个筐里,算算每筐多少千克?

  3.你能像老师这样给大家出道题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口算:900÷326÷238÷7

  二、练习设计

  1.口算下面各题:P43(3)

  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P43(4)

  3.分组练习题:P43(5)

  4.脱式计算:P44(9)

  5.应用题练习:P44(8)(10)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44(7)

  7.选做题:P44(11)(12)

  三、作业:1.复习P42-442.P43(6)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标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学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具准备: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

  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

  2.算算对不对.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得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

  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49-50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目的:1.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并初步理解其道理.

  2.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能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1.口算

  30+20xx-3020×560÷30+5

  12-00×23×00×59×0

  2.笔算

  484÷4498÷6804÷3408÷2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学习例9:408÷2

  (1)学生独立试做,汇报完成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做法,展开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2.学习例80÷2=?

  (1)组织学生讨论,计算题目得数,并说出理由。

  (2)学生间交流质疑,得出结论:0÷2=0

  (3)出示口算:0÷30÷50÷9

  (4)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及结果,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5)教师理论升华:0除以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和认识条形图(1格表示1个单位),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准备:

  黄球3个红球1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一定能摸到红球。在怎样的情况下,我可能摸到黄球?在怎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摸到黄球?

  2.在怎样的情况下,摸到红球与黄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二、学习新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与可能性(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2.请大家看,老师口袋里放了几个红球?又放了几个黄球?(3个黄球、1个红球)

  3.如果每次摸1个球,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

  4.分小组摸一摸,把摸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5.出示书上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块做记录。另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格做记录,涂成条形图。

  6.在小组充分摸球的情况下,请学生把摸球的结果,在书上予以记录。

  7.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8.全班进行交流:在黄球与红球不一样多的情况下,红球如果多,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如果黄球多,那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大,也就是说:在两种球不一样多的情况下,哪种球多,那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

  做一个小正方体,四个面上写“1”,一个面上写“2”,一个面上写“3”。把小正方体抛30次,在书上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1”、“2”、“3”朝上的次数。在条形统计图里你发现了什么?

  2.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2题。

  在布袋里放4枝铅笔,怎样放才可能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

  (1)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

  (2)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

  么收获?有没有什么疑惑?先在小组里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8

  教学内容:

  三上P18参观饮料加工厂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判断平移和旋转运动。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验,初步感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认识的就大声地说出来。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跳楼机

  师:你能比划一下:这六种物体各是怎样运动的?(你先自己在下面试试)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图: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图:跳楼机

  2、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模仿得很像,比划得很到位,那么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他们分分类吗?试试看。

  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生1:我分了两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都是转动的,我把它们分为一类;观光电梯、扶梯、跳楼机都是上下运动的,分为一类。

  生2:我分了三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是一类;观光电梯和跳楼机是上下运动的,一类;手扶电梯是斜着的,它自己分为一类。

  3、总结提升

  师:看来同学们都同意把摩天轮、旋转门和健身器分为一类,像这样的运动现象(师在黑板上画图示 )你们认为用什么名字来形容最形象?

  生:旋转。

  师:嗯,这个名字确实挺形象。(板书旋转在 上方。)和数学上规定的一样: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师:对于扶梯、观光电梯、跳楼机三种物体的运动有分歧,用手势模拟一下它们怎样动的,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你觉得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观察和思考后,生:有。它们都不是在转动,虽然扶梯在向斜上方移动,跳楼机是上下在动,但它们都是直直地在移动。

  师:说得多好!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物体是不是都在直直地、平平地移动。所以,可以把它们分为一类。

  学生豁然开朗:真是这样的。

  师:来,谁能也给这样的现象起一个名字?

  生:老师,是不是叫平移呀,我以前好象在哪儿听到过这个名字。

  师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对,就是平移。(板书在 上)

  4、动作体验

  (1)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让学生说怎么做的)

  (2)抽生示范

  师:谁能用身体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从后面走上来了一个神气十足的小孩,刚走到前面要表演,老师制止了他:“这位同学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前面来,其实他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动作,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一怔,但仅仅是非常短暂的一怔后,反应快的一些学生就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并急不可待地说:“平移。”“他走到前面,就是平移。”其余的学生也恍然大悟。

  哪位同学再上来表演一个与他不同的动作?抽一名女生。

  (3)全体体验

  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做一个旋转或平移动作?好,现在我们都来试一下。不过,在体验的过程中,孙老师有一个要求:边体验,边感觉旋转与平移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起立!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准备好了吗?开始

  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向前平移,向后平移。

  再旋转。

  感受不同吧?把你的感觉说一说。

  为什么旋转时我们有点发晕,而平移时没有这种感觉呢?

  师:说得真好。旋转时,我们的身体在不断改变方向,而平移时,我们的身体始终向前,方向始终不变。

  二、联系实际、交流提高

  1、判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看大屏幕,请你判断一下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车窗、风车、小火车、滑板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2、一起到饮料加工厂去找一下,打开课本18页,看情景图,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有哪些现象是旋转?

  3、这样的生活例子太多了

  你早晨起来拧开水笼头,开关的运动是( ),水流的运动是( )。

  除了这些,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移或旋转的现象?(学生交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事例)(电梯、游乐园里的旋转秋千、蹦极、升国旗、开关窗户、滑梯、钟表上的指针、自动玻璃门等)

  三、巩固练习

  课本自主练习2、3题,通过这两个题,让学生理解平移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不能改变物体的方向和形状。

  四、拓展引申、激发志趣

  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66米!是真的吗?

  出示课件中的相关资料,教师进行讲解。

  上海音乐厅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一流的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沐浴了70多年风雨的音乐厅,已经老态龙钟了,为了保护它,上海政府对它进行了整体平移,在一年的时间里,这座重达5650吨的音乐厅被升高了3.38米,向东南平移了66米,音乐厅面积增加了4倍。

  这就是我国人民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学习除法的笔算方法,掌握试商的方法,正确计算。

  2. 能力目标: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验算,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并验算。

  教学难点:

  最高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校大队部经常组织同学向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在新年之前,我校少先队员捐出576本故事书,要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列式:5766=( )(本)

  1. 你先估计一下每所学校能分到多少本。并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2. 试着用竖式计算。

  百位上是1,够商1吗?怎么办?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要用前两位去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3. 小组讨论。

  4. 验算: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怎样验算?学生试着说,再验算。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 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弄清题意,独立完成。

  2. 计算并验算:3007 7249

  3. 63页第1题,填 或=

  4. 63页第2题,先估计是几位数,再计算。

  5. 63页第3题,计算并验算。

  6. 63页第4题,第5题,解决问题。

  四、作业

  6447 6455 3368 3426

  4059 20082526152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线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两根小棒、两根硬纸条、一段毛线、一张圆形的纸),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样使角变大些?变小些?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设想:“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真正掌握了”,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哪个角最小吗?

  (2)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剩下的这两个角谁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

  (4)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3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2、“想想做做”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1

  教学内容: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男生组:574+453-300456+198725+79

  748-97356-299

  女生组:574+453-300456+-2725+80-1

  748-100+3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四、(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五、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六、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113+60-1=172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276+98

  =276+()-()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74+198=74+○□=□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6):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97看作()

  +299看作()

  -2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3、想一想、填一填

  276+()=276+-3

  435-()=435-300+2

  ()+267=267+100-3

  534-()=534-300+2

  4、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98+299

  四、: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2

  第六单元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教学内容:图形与拼组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变形和六边形。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拼组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时分配:观察鸟巢2课时;欣赏壁画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3页。

  教学目标: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准备: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小树都发芽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出示课件:春天的.美丽景色:各种树木、花草,一些小鸟…)

  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有三个小朋友出来踏青,看到了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二、出示信息:

  这三个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都是爱护小鸟的好孩子,可是有的小鸟有家,有的小鸟没有家,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帮小鸟做鸟窝吧?

  (一)出示长方体实物

  1、怎样来做这个长方体的鸟窝呢?

  2、集体交流:先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都是长方形的。

  3、什么是长方形呢?我们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

  4、小组活动: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折一折。

  1)用三角板量一量四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四条边

  5、把长方形折一折小结: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是平面图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二)出示正方形实物

  1、这是一个正方体的鸟窝,怎么做呢?

  2、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每个面都是一样的正方形)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1)用三角板量角,发现…

  2)用直尺量四条边,发现…

  4、小结: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它是平面图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就给每条边起了共同的名字"边长"。

  三、巩固练习

  a)请你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b)在方格纸上设计一扇长方形的门和两扇正方形的窗

  1)先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设计

  对各种设计进行合理评价。

  作业设计:在白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他们的特点。

  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

  课后反思:课时2信息窗2--鸟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6页。

  教学目标: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重难点: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准备: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3、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平面图形

  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2、小结:我们通常以"边"的数量给它命名,所以叫它"五边形"。

  3、出示:是什么图形?

  根据五边形的经验,学生都能说出这是"六边形"。

  4、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两种平面图形,有五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五边形";有六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六边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3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第69页“数学广场——分段”。

  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探索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4.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段数与次数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段数与次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新知引入

  再过几天就迎来新的一年——20xx年,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亚用彩绳准备包扎礼盒送给好朋友们,结果在剪彩绳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她想把问题跟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我们愿意和小亚一起学习探究吗?

  (二)情景演示

  媒体出示(彩绳、剪刀)

  问题一:一根彩绳剪1次,剪成几段?(演示)

  问题二:一根彩绳剪2次,剪成几段?(演示)

  【联系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像上面的这些数学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新本领“分段”。

  板书课题:分段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也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段数和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

  一根彩绳剪4次、5次、6次,分别剪成几段呢?

  2.实践操作

  (1)剪彩绳

  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师:刚才我们用剪刀剪一剪办法,解决了数学问题,知道了彩绳的段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呢?(画线段图)

  问题一:如果一根彩绳剪7次,那么可以剪成几段?请用线段图表示。(同桌合作)

  问题二:如果一根彩绳剪7段,那么需要剪几次呢?请用线段图表示。(独立完成)

  3.观察交流

  观察表格和线段图,我们可以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得出结论

  板书:段数=剪的次数+1 剪的次数=段数-1

  5.验证结论

  6.运用结论

  【通过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帮助学生能在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中,思维碰撞,主动发展。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悟数学问题,享受成功乐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段数和锯木头次数的关系

  1.情景演示:锯木头的场景

  2.观察比较

  小组讨论:看了锯木头,想一想与刚才剪彩绳的数学问题有什么联系?

  (木头的段数相当于彩绳的段数,锯的次数相当于剪的次数)

  3.归纳结论

  板书:段数=锯的次数+1 锯的次数=段数-1 4.解决问题

  问题一: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

  问题二:把一根木头锯了9次,锯成了几段?

  (1)画线段图,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验证。

  【画简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拐杖,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简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一)对比练习

  1.把一根绳子剪成15段,需要剪()次。

  2.把一根绳子剪了15次,剪成了()段。

  3.把一根木头锯了20次,锯成了()段。

  4.把一根木头锯成20段,需要要()次。

  【巩固知识把对比练习放在第一位,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他们明白在解题中往往就一字之差,方法就不一样,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练习

  1.在一间大房间里又砌了2堵墙,这样大房间就变成了()个小房间。

  2.一根甘蔗有8节,你能用刀切()次,才能把它一节一节全部分开。

  3.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它有()个连接点。

  4.把5根短绳连接成一根长绳,需要打()个结。

  5.你从一楼走到6楼,经过了()层。

  (手势表示,全班交流)

  【充分发挥练习所承载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打破思维惯势。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拓展练习

  1.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媒体演示:两端不种树)

  2.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媒体演示:两端都种树)

  【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会有不同的

  具体情况,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化知识,拓展视野。】

  四、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共得了几颗星?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4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使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2、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教学内容:P86--87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 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 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3、 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 交流、合作习惯。

  教具准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察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察到哪几个面?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知道从老师所站的这个地方观察到了几个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2、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2、想想做做

  谈话:请同学们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然后告诉同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活动

  指名口答。

  3、想想做做3

  出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谈话:请小朋友们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讨论,小组交流, 请一组在班级内交流,其它组补充。

  讲述: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

  谈话:想一想正方体的形状,你不看正方体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

  谈话:把正方体拿出来,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看回答对不对。

  学生活动。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各自动手把两个小正方体照书上的样子摆在桌上。

  各自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自己摆成的物体。

  指名口答书中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

  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P88--89

  教学目标:

  1、 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

  2、 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直观的思考。

  学具准备: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2、每人自制与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并将拼搭出的各种可能以图片形式贴于黑板上。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图形

  要求每人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摆好后相互检查摆法对不对。教师巡视,发现摆错的及时纠正,以达到每个学生都摆对。

  ⑵谈话: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在桌上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张纸片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全班交流。

  再从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摆一摆,同桌互相交流。

  问:为什么从侧面纸看到2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从上面看到了几个小正方体?摸一摸物体上面的这2个小正方体,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么?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把高低不同的两个正方体看成在同一平面上,或设想把高的正方体压下去,压得和低的正方形在同一平面上。)

  ⑶问:你能在书上连一连吗?

  2、教学试一试

  ⑴指指名读题。问:题目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⑵谈话:每人尝试用3个正方体摆出符合要求的物体。摆好后从正面看一看,看到的图形是不是题目中图形的样子?再同桌互相检查。

  ⑶让学生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再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好后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集体评讲。

  指名口答。问:你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从上面看呢?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1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各自按要求摆物体,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在书上连线。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

  2、想想做做2

  自由读题,指名说出题目要求。

  独立把3个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图

  问:这幅图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3、 想想做做3

  读题,指名说出题目要求。

  谈话:如果想从上面看到的是 ,你能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摆,摆好后互相检查。

  谈话:从正面和侧面分别看到了怎样的形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画好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问: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它与前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摆放物体,先自己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

  5、想想做做5

  出示下面的图形

  谈话:你知道上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吗?

  小组内交流,重点讨论第三幅图里为什么有4个小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观察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4-07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3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3-16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4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07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7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