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2-11 15:37:12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幼儿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使幼儿了解龋齿的危害性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3、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担心害怕,学会保护新长出来的牙齿。

  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若干幅,牙齿模型一个,牙刷一支,每人一面小镜子。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牙齿。

  1、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牙齿及其保护的主题。

  谈话:今天老师想让小朋友们来猜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师说谜语幼儿猜。谜语:《牙齿》

  健康卫士穿白衣,上下两排真整齐,

  口中饭菜它磨碎,早晚用刷把澡洗。

  《漱口》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2、数牙齿

  (1)教师把准备好的小镜子发给幼儿,请幼儿拿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数一数自己有几颗牙?

  (2)观察自己的牙齿,看看有几颗牙齿掉下来?其他的牙齿怎么样?

  3、画牙齿。

  谈话:小朋友,镜子里的你笑的.真灿烂,请把那口洁白的牙齿画下来吧。

  (1)幼儿动手绘画,

  教师观察指导。

  (2)挑选幼儿优秀的作品到讲台前展示。

  二、观察牙齿,了解龋齿及其危害。

  1、图片展示,引出话题

  给幼儿观看一组龋齿严重的形状图。

  谈话:“变黑、变坏或者补洞的牙齿是怎么回事?—龋齿

  2、观察牙齿,找出龋齿 。

  请幼儿相互观看别人的牙齿或者照镜子观察自己有没有长龋齿?

  3、了解龋齿的危害。

  先请长龋齿的小朋友谈谈为什么会长龋齿?长了龋齿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龋齿会给我们带来那些危害?得了龋齿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4、龋齿的预防

  启发幼儿讨论,怎么保护好牙齿不得龋齿呢?

  老师总结:不想得龋齿,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早晚正确刷牙;健康饮食少吃糖;饭后漱口不可少;牙齿定期去检查。这样你就有一口健康美丽的牙齿。

  5.朗读快板诗《预防龋齿》:

  牙齿健康人人夸,健康的牙齿人人需要;

  小朋友要记牢,不想得龋齿一定要做到;

  牙齿早晚正确刷,饭后漱口要干净;

  健康饮食少吃糖;牙齿定期去检查;

  只要坚持能做到,牙齿肯定会健康。

  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三、了解换牙。

  1、分别让大家看一看,班上牙齿活动的小朋友,或者是乳牙已经部分脱落长出新牙的小朋友的换牙的情况,让幼儿知道现在正是大家换牙的时候,提出以下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的牙齿活动了怎么办呢?能不能用手去晃他,让它快点掉下来,为什么?

  有的小朋友乳牙还没有掉,新牙就长出来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如果是牙齿掉了,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长出新牙,应该怎么办呢?

  2、教师小结,帮助幼儿了解换牙的知识和换牙的卫生。教育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零食,睡前不吃食物,保持口腔卫生。

  3、保护牙齿:我们的东西坏了,可以再换一个,可是换过的牙齿坏了,就很痛苦的,因为换过的牙齿要跟我们一辈子,把你们保护牙齿的经验都说出来告诉大家。分组讨论,汇报。

  四、学习正确刷牙方法。

  1、学儿歌《刷牙》,指导幼儿用正确方法刷牙。教师出示教学图片和牙齿模型,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刷牙方法: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嚼面来回刷。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用正确方法刷牙。

  《刷牙》

  小牙刷,手中拿,天天都要把牙刷。

  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净,保护牙齿人人夸!

  2、小结幼儿刷牙方法,提出每天早晚在家里坚持刷牙的要求。

  五、活动延伸:

  1、与家长配合,请他们提醒幼儿坚持每天早、晚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2、引导

  保护牙齿(学前班)幼儿开展“比比谁的牙齿好”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1-20的数字顺数排序,帮助小兔找到回家的路。

  2.大胆表达。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小兔回家的路线图、各种公共设施的小图)。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欣赏故事

  秋天到了,小熊家的苹果丰收了,小熊想和好朋友小兔一起分享,于是就打电话给小兔。喂喂喂,小兔你好。我家的苹果丰收啦,我想请你来做客。小兔高兴极了:谢谢小熊。小兔来到熊家,一路上经过了废物箱、超市、电话亭。小熊和小兔见面了,两个好朋友玩的真高兴。

  (出示ppt)小兔为什么高兴?小兔去小熊家的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出示电话亭图片)

  2、了解电话亭的作用。

  (1)时间过的真快,太阳下山了,小兔要回家了。可是它忘记了路程,有点迷路了,小兔走呀走,先经过了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电话亭?

  (2)小兔给小熊打电话会说什么?

  小兔在电话亭里打电话给小熊:小熊小熊,我迷路了,我在电话亭里,接下来再怎么走呢?往前走,往前面超市的路线。

  3、了解超市、废物箱的作用。

  (1)小兔听了小熊的话,来到了哪里呢?

  (2)你们认识上面的.字吗?“每日超商”是什么地方?超市里有什么?你到超市去买过什么东西?走了那么久,你猜猜看小兔会进去买什么?

  (3)小兔喝完了水,空瓶子该怎么办呢?(出示废物箱)

  4、了解人行横道、红绿灯的作用。

  (1)小兔现在经过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停下来?

  (2)马路上为什么要有红绿灯?

  (3)小兔什么时候从才能过马路?

  (引导幼儿讨论黄灯的作用。)

  5、师生共同解读画面(操作材料)

  (1)图片上有什么?

  (2)操作要求:小兔从小熊家出发,沿着数字的顺数方向前进,她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最后回到自己的家。请你按照数字的顺数顺序帮助小兔回家。

  (3)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兔安全的回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的帮忙。说说她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幼儿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仔细观察并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重难点:

  重点:正确记录三种不同材质小船水中的沉浮速度。

  难点:感知指的吸水性与只穿沉浮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事先请幼儿用普通白纸、报纸、蜡光纸折成小船(每个幼儿选一种纸,折一条船);活动记录单三人一张,铅笔三人一只。

  2、儿歌《小船》

  3、倒入水的小盆三人一个,上面三种材料的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师:小船漂啊漂,一起漂到小溪里;

  小木船游啊游,一起游到江河里;

  小木船开啊开,一起开到海洋里。

  师:刚才老师的儿歌里说的是谁在漂啊漂,游呀游呀?

  幼:小木船

  二、认识不同种类的纸船,猜想结果。

  1、认识不同种类的船:

  师:除了儿歌里的小木船外,你还知道有什么船吗?

  师:是啊,有些穿是用钢铁做的,有的是用水泥做的,还有的是用木头做的,开起来稳稳的,很安全。

  2、出示纸船

  师:老师这路也有三艘小船,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幼:白纸、报纸、蜡光纸

  师:我们把这些纸折成小船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呢?我请孩子们来猜一猜哪艘船会最先沉到水里?哪艘穿会最后沉下去?(请2-3名幼儿猜测,老师将猜测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的表格上)

  师:小朋友们猜的都不一样,那我们请记录表来帮忙,以三人为一组,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录在?标记的后面,第一个沉下去的,画上"一个点",第二个沉下去的,画上"两个点",第三个沉下去的,画上"三个点"。

  3、请三人一组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情况

  实验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

  1、教师讲解和师范实验操作(事先已请幼儿折好小船)

  T:我们猜的对不对呢?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吧。

  T:老师这里有一盆水,一只手拿住两只船靠在一起的'边,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轻轻地数"1、2、3",然后把小船轻轻地、平稳地放进去,然后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是是谁第一个沉下去,谁最后一个沉下去,并且把你看到的结果记录在"○"后面,第一个沉下去的,画上"一个点",第二个沉下去的,画上"两个点",第三个沉下去的,画上"三个点"。

  2、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请他将小组的三种纸船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T: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盆子,用刚才老师的方法,一只手拿住两只船靠在一起的边,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轻轻地数"1、2、3",然后把小船轻轻地、平稳地放进去,放完后小手不去碰,小眼睛仔细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

  4、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间的关系

  (1)T:同样是小船,为什么有的沉的快,有的沉的慢呢?

  (2)"吸水性"实验: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出示是那种纸和滴管,分别滴在塑料纸上,引导幼儿观察吸水速度,并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应,寻找答案。

  T:哪张纸吸水最慢?(蜡光纸)

  哪张纸吸水快一些?(报纸)

  哪张纸吸水最快?(报纸)

  :原来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谁吸水快,船就沉的快。

幼儿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光与影子的探究活动,对光和影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

  3、能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对操作进行调整。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玩踩影子的游戏;幼儿知道用蜡烛、手电筒等发光的工具照射物体能产生影子。

  2、材料准备:兔子、花、小蝴蝶等各种形象图片、白纸、手电筒、胶棒、抹布等实物每人一套。只粘身体的小兔子、用纸盒制作的小银幕各一个。

  活动重点:

  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难点:

  光线的移动的幅度、速度

  活动过程:

  1、利用银幕让小兔子表演,激发幼儿兴趣。(踩影子的游戏,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刚才玩得踩影子的游戏好玩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呢,请看,这是什么呀?(出示银屏)有一只小兔子来表演了,(教师演示)。看,小兔子跳起舞来了,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老师给你们每人一只小兔、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胶棒,请你们亲自动手试一试,怎样才能让小兔子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并交流小兔子跳舞。(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的支持和帮助,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动手操作、反复观察、讨论交流、验证,从而发现真相,巩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以便养成尊重事实的态度)

  1)请幼儿仔细观察材料,想一想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让小兔子跳起舞来。(注意提醒幼儿不用手电筒时,请关闭手电筒)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4)讨论:为什么有的小兔会跳舞,有的小兔不会跳舞?

  5)幼儿修改自己的小兔贴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6)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是不是小兔在跳舞?

  7)教师小结:(知识是在幼儿反复试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教师在此提升)当一束光线照向小兔,就会出现小兔的影子,当小兔的身体贴住而耳朵、四肢翘起来时,耳朵和四肢的影子会随着光线的移动而动,我们就看到兔子跳舞啦!

  8)讨论:观察哪里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完整的小兔影子?

  9)验证:怎样观察更清楚。

  3、蝴蝶找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验证—整理获得的信息—解释与交流)

  1)出示蝴蝶、花,引起幼儿兴趣。提要求:不仅让蝴蝶、小花的影子跳舞,而且还要让蝴蝶找花。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迁移兔子跳舞的经验,让幼儿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这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幼儿真正动脑动脑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

  2)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专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3)幼儿按预想进行蝴蝶找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实验与验证,培养幼儿对事实的尊重和对证据的重视。同时也是幼儿发现真相,巩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主动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

  4)提出问题:想让蝴蝶与花的影子左右移动时,光线怎么移动?想让蝴蝶与花的影子上下移动时,光线怎么移动?请幼儿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一会请小朋友告诉大家。(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5)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并进行验证:当光线左右移动时,蝴蝶与花的影子左右移动;上下移动时,影子上下移动;斜上斜下移动时,影子斜上斜下移动。(知识是在幼儿的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

  6)结论: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活动延伸

  小松鼠的图片、纸张投放到科学区,供幼儿探索:如何让小松鼠两手一上一下交替打鼓。

幼儿园科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习观察并描述蔬果的颜色变化,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用图画做记录。

  3、认识和感受一星期的排列顺序,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活动准备:

  1、提前把未成熟的香蕉、芒果和蕃茄放进神秘袋;把成熟的香蕉、芒果和蕃茄放进另一个神秘袋。

  2、提前把未成熟的芒果和成熟的芒果分别切成小块。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请幼儿轮流把手伸进神秘袋摸一摸,猜猜袋中放了哪三种蔬果。

  2、出示神秘袋中的蔬果,请幼儿观察并描述这些未成熟蔬果的颜色。

  3、出示另一个神秘袋,请幼儿逐一抽出成熟的蔬果,向幼儿提问:

  (1)两个袋子里的蔬果有什么不同?

  (2)你喜欢吃哪个袋子里的蔬果?为什么?

  (3)你认为哪个袋子里的蔬果会比较好吃?为什么?

  4、请幼儿分别尝一尝未成熟的芒果和成熟的芒果,向幼儿提问:

  (1)两种芒果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2)什么颜色的芒果味道甜?

  (3)什么颜色的.芒果味道酸?

  5、把未成熟的蔬果放在篮子中,请幼儿观察:几天后蔬果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并用图画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在星期一开展这个活动,在以后的每一天里引导幼儿用图画记录蔬果颜色的变化时,标注出记录时间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从而帮助幼儿认识和感受一星期的排列顺序。

  活动评价:

  (1)能描述蔬果成熟前后的颜色变化。

  (2)能用图画做记录。

  (3)初步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

  活动建议:

  建议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个观察记录册,请幼儿每天使用其中的一页画下水果颜色的变化,最后将这些记录册进行分享,看看大家的记录结果有什么变化。

幼儿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探讨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图书<<熊的影子>>

  2、手电筒、蜡烛

  3、粉笔

  活动流程:

  讲故事《熊的影子》——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出影子——去室外找光和影子的关系——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游戏:〈〈捉影子〉〉

  活动过程:

  1、给幼儿讲故事<<熊的影子>>。(这是一个讲一只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问:

  (1)你知道影子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影子?

  2、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影子。

  (1)教师启发:你在教室里看见过影子没有?那怎样才能在教室里看到影子?

  (2)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电筒、蜡烛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关系

  (1)带幼儿去阳光下,让他们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观察他们怎么做。

  (2)提问: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里会怎么样?在游戏场的阴凉处呢?

  (3)启发幼儿动脑:怎么改变自己的影子,让自己的影子变得大些、小些、瘦些、宽些?怎样改变影子的形状?并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影子,如伞、书等.

  4、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并学习记录。

  让幼儿结对在走道上游戏观察,并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每2~3小时回到同一点,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变宽了、变长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5、游戏:<<捉影子>>。

  一个幼儿试着通过踩另一个幼儿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等。

  3你认识我吗?

幼儿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喜欢探索和动手操作。

  2、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白色幕布、提线木偶、灯、音乐课件。

  2、小玩具、手电筒若干个。

  3、和幼儿一起做定位测量记录(量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早、中、傍晚的长短和方向)。

  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大家一起来跳舞。

  1、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教师操纵提线木偶在有灯光的白色幕布后面表演,幼儿观看木偶的影子跳舞。

  2、幼儿分批尝试,观察自己和小朋友的影子,体验有影子的`乐趣。

  二、观察活动:为什么有影子?

  1、小朋友站在幕布后,把灯关掉,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不见了?

  2、 把灯打开,看看幕布上有没有影子?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幕布上才能有影子?

  3、小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影子。老师刚才就是利用影子表演了木偶跳舞。

  三、 实验活动:影子会变吗?

  幼儿操作实验:每个幼儿拿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小玩具,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位置不同时,影子有没有变化,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讨论活动:有趣的影子。

  1、讲一讲:刚才发现了什么?

  2、 想一想:早上和傍晚人的影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午影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的影子最短?

  3、 观看课件,小结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4、 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影子?

  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室外玩踩影子和藏影子(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影子藏起来)的游戏。

幼儿园科学教案8

  活动名称:

  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大家平时见到的汽车长什么样?

  (幼儿的讨论)

  2. 特殊功能的车(播放PPT1、2、3、4)

  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汽车的基本特征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儿歌里的汽车

  1.教师:除了刚刚说到的小汽车,你还见到过哪些车呢?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PPT 5、6、7、8、9

  (2)这些车有什么用呢?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欣赏儿歌: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儿歌——车,我们先来听听。

  3.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长什么样?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念儿歌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边看PPT边逐句学念儿歌《车》。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9

  分享阅读〈影子和我〉 不错的

  活动目标:

  1、结合读本内容,引导孩子进一步深化对光与影的认识,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求知欲。

  2、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和讨论图画,帮助幼儿熟悉读本文字内容。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我们已经和自己的影子作了很多的游戏,老师这里还有一本和影子作游戏的书,想看吗?教师指读书名,与幼儿一起阅读。

  二、大书阅读:遮盖读本中的`文字部分,和幼儿一起观察图画。

  指导语:

  1、小姑娘在看着谁?为什么会有影子?

  2、小姑娘不管做什么,影子都会跟着做吗?

  3、影子和小姑娘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4、小姑娘看着影子的哪些地方?

  5、影子为什么会不见的?

  三、大书文字阅读:

  观察讨论图画后,指读文字,幼儿倾听。每读完一页,就指着书上相应的事物,如耳朵、

  手等,并注意引导幼儿理解“也”的含义,体会“也”的用法。接着,教师领读,幼儿跟读;请个别小朋友指着文字给大家朗读,其余幼儿跟读。

  四、幼儿指读小书,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园科学教案10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 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 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 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 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幼儿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比较不同性质纸的吸水性。

  2、懂得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已认识过各种各样的纸、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准备: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蚂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多小朋友都认为可以用船来帮助小蚂蚁过河。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师:我先来看看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你们觉得用报纸、宣纸、牛皮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过度语: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到底哪些纸能帮小蚂蚁过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时滴几滴水在每张纸宝宝的身上,滴完之后用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每张纸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

  (2)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分享交流探索结果。

  (2)师:水滴在纸上,纸发生了什么变化?那种纸不怕水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

  (3)教师小结。

  师:生活中的`纸有的会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宣纸和报纸一样;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牛皮纸一样。

  四、游戏:不会沉的船。

  (1)游戏玩法及要求。

  师:我们把这四只小船放到水里面,你们来观察看看最后谁能带着小蚂蚁过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里后,用眼睛观察,不能用手去拿水里的小船。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告诉我,你刚刚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只船把小蚂蚁带过河了?

  小结:原来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纸做的小船,它把我们的小蚂蚁带过河去参加比赛了。

  【活动延伸】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用纸做的,它也不怕水呢?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再来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材料的准备上不够合理,不能体现出探索纸的吸水性的目的。在幼儿的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方面上,我会赶着给幼儿总结性的答案,没有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记录表格,形成一问一答,干预了幼儿的自主性的想法。在实验结论,“那些纸会吸水那些纸不会吸水的时候”忘了在大记录表上做好总结结论,漏掉了这个大环节,很不应该。小结语也将有待提高,要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在下次的活动上,操作材料要考虑周全,运用各个感官去感知物体,能够做到不紧张,不漏环节,带动活跃的活动氛围。知识经验的准备要充分,各个活动的环节有趣并能够层层递进,小结语中要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语言要严谨。

幼儿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知道拱形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很大力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验记录表、蛋壳若干、铅笔、粗吸管、小量杯、长条卡纸、小块积木若干、各种拱形建筑物PPT。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教师结合图片,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鸡哥哥和鸡妹妹〉,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小鸡)原来呀,是鸡哥哥和鸡妹妹,今天鸡哥哥和鸡妹妹为了一件事情争论不休,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附故事:一天,一个蛋壳破了,鸡妹妹从蛋壳里钻了出来,鸡哥哥看见了连忙说:妹妹,妹妹,是我从外面用尖尖的嘴帮你把蛋壳啄破的,是我把你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妹妹一听摇摇头说:不对,不对,是我自己从里面用尖尖的嘴把蛋壳啄破的,我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到这个世界的,两只小鸡争吵不休。

  2.提问:小朋友你们赞成鸡哥哥的说法,还是鸡妹妹的说法?幼儿自由回答。(选两名幼儿回答,赞成鸡哥哥的说法,强调它从外面啄破了蛋壳;赞成鸡妹妹的说法,它从里面啄破了蛋壳。)大家有的觉得鸡哥哥说的对,有的觉得鸡妹妹说的对,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鸡啄壳PK赛,投票表决。同意鸡哥哥说法的,请举手?(教师把相应的数字记录到大的记录表上)同意鸡妹妹说法的,请举手?(同上记录)

  3.师:小朋友们的意见统一不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这个蛋壳到底是谁啄开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小鸡出壳小实验〉。

  1.师:完成试验,我们要用到:蛋壳、小量杯(小量杯是来固定蛋壳,让蛋壳不摇晃)、吸管、铅笔(铅笔尖就是小鸡的尖嘴巴)。

  出示步骤图,先把蛋壳放在小量杯上,再把吸管箭头向下的一边靠放在蛋壳上,吸管上有一条横线标记,把代表小鸡嘴巴的铅笔尖伸进吸管,到吸管的横线标记处对齐,松手,然后观察看蛋壳有没有被啄破)老师现在出示的是鸡哥哥啄蛋壳的画面,那鸡妹妹啄蛋壳,蛋壳该怎么放呢?(蛋壳倒过来)小朋友实验出结果之后,请你将椅子后面的小红花,投给你觉得对的一方。

  到底谁啄的容易破呢?现在就请小朋友去实验一下吧。

  2.幼儿实验,并将投票投到相应的表格里。(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哦,铅笔尖一定要跟吸管的横线标记对齐,不然小鸡的嘴巴用不出力气。)

  3.我们一看投票结果,到底是鸡哥哥赢呢?还是鸡妹妹胜利?(鸡妹妹)

  4.还有小朋友投票给鸡哥哥,我们一起再来实验一下。(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集体验证)现在票都投给了鸡妹妹,所以是鸡妹妹是从蛋壳的里面靠自己的力量啄破蛋壳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

  三、教师实验,集中探讨。

  1.鸡哥哥不服气了: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我啄不破蛋壳呢?(幼儿自由发言)那我们一看鸡哥哥和鸡妹妹的力气到底用到哪里去了。(看操作视频)(因为力气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用有颜色的水来代表力气。注射器代表小鸡的尖尖嘴,注射器里红颜色的水代表所要用的力,先试试看鸡妹妹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在了哪里?(蛋壳里面,力集中在一起)对蛋壳中间,鸡妹妹的力气都用到蛋壳中间了。

  再试试鸡哥哥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周围流下去的,力都分散了)鸡哥哥用了这么多力,可是都被蛋壳分散到旁边去了,那你们说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看视频后,教师:原来,鸡哥哥用的力,被蛋壳分散了,所以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蛋壳的这种形状真有趣,它能把力分散,能承受较大的力。在生活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拱形。

  四、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图片,人们根据拱形分散力的原理建造了许多的建筑物,你们知道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观看多媒体,教师提问。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拱形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

  (1)这是什么?(海洋馆)哪里是拱形的?(玻璃通道)这个拱形承受了哪些力?(水,好多鱼,鲨鱼)

  (2)这是什么?(隧道)隧道的上面有什么?(大山)为什么隧道能够承受的起一座这么大的山?(隧道是拱形的,拱形能够分散力)

  (3)这是一座什么桥?(拱形桥)教师介绍这是我们最早的一座拱形桥,它至今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座一千五百年的桥有没有坏?为什么?(它是拱形的,拱形有分散力的本领)

  五、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1.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两两合作,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之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的牢固。

  2.桥造完了,看看谁的桥承受的力量最大,请你们将篓子里的小积木一个一个的放在桥面上,待桥面变形则停止放积木,看看哪种桥最结实,承受的力最大?

  3.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幼儿回答)为什么都是拱形桥,所承受的积木数量却不一样多呢?让我们想想这个问题,等到下次活动一起探讨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动手做小鸡啄壳的实验,初步理解了拱形面能够承受大力的现象,通过学习,也认识了拱形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还是很浓的,在操作中,有的幼儿对怎么啄蛋壳理解的还不是很到位,下次活动需要在交待操作要求时候,重点强调指出。

幼儿园科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1、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2、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3、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4、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5、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3、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4、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5、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6、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7、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1、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2、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3、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4、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幼儿园科学教案14

  活动过程:

  一、 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诉老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东西?

  幼:我摸到的东西是毛茸茸的!……有点刺手……摸在手心里有点痒……可能是树枝……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师:刚才大家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了没有?主我们一起打开礼品盒看看。哦,原来是一个树根!你们看看树根是怎么样的?

  幼:我看到的树根是毛毛的……刺刺的……长的乱七八糟的……

  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 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 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 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幼儿抢着说:我找到的小麦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芹菜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水仙的根是须根……

  师:老师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中间是直直的,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请举起来。(师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我们给这种直直的根起个什么名字?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的不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拿到上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根,它们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 教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 给植物的根找家

  师: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这些须根、直根、块根送回它们自己的家。

  四、 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 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根的作用。

  2、 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根和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请幼儿品尝萝卜片、山芋片)。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

  五、延伸活动:制作根制工艺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尝试准备:幼儿提前一天制作根吸水试验,在装有各色颜料的瓶中放入植物根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1、以“猜礼物”引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孩子们,今天凌老师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小朋友先来摸一摸,猜一猜,再告诉大家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对番薯的已有经验的认识。

  师:刚才大家都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没有?别急,闭上眼睛,让凌老师把它请出来让你们瞧瞧。(出示番薯)哦,原来是一个番薯。这可是凌老师上次带着幼儿社团的小朋友到大罗山挖来的番薯哦!很特别吧!

  A、你们吃过番薯吗?都是怎样吃的?

  B、番薯可以做起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听的凌老师都想尝尝了。可是,凌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番薯长在哪里?你们吃的是番薯的什么呢?(引:“给你两种选择:A、果实B、根)

  C、大家意见都不一样,这样吧!听听社团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播放PPT) 师小结:原来我们吃的是番薯的根。

  D、那除了番薯之外,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一般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住在泥土里。

  2、幼儿通过观察、分类、种植等尝试活动,初步认识植物的根的名称。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用语言表达三种根的不同外部特征。

  师:今天,凌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植物,请你们去看一看,找一找,找到了拿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可以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等会儿再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A、教师带着孩子边看边说,逐一认识须根、直根、块根。

  (如: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长的可真像老爷爷的胡须,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字给这个根取个名字,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呢?谁来试试看。(须根,教师出示相应的字卡)

  B、我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直直的,那我们也给这种根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直根)有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

  C、有没有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刚刚找到的根都不一样的?请你把它拿到前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它们长得根特别在哪里?

  师小结:植物的根原来还这么有趣,有直直的直根,有像胡须一样的须根,有一块一块的块根。根必须生活在泥土里氏最高兴的,现在凌老师请你们来帮帮忙,请你将自己手里的植物种到属于它们的根的小田地里,好吗?

  D、幼儿洗手

  3、结合PPT,帮助幼儿了解根的用途。

  师:(1)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根,那你们知道根对植物有什么用吗?

  (2)植物的根对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用呢?

  (3)刚刚你们说了这么多根的用处,一起来看PPT,看看根还有什么用?

  4、品尝根的零食和添画游戏,结束活动

  师:不看不知道,根的用处还真是奇妙。有一个粗心的摄影家,拍了好多照片把根都忘了拍进去,我们一起来帮帮忙,把这些植物的根把它画起来,画好了,可以奖励你一份根的零食哦!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1)、幼儿添画,教师分零食

  (2)、离开活动室

幼儿园科学教案15

  核心导读: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1.猜一猜。在实验之前,先请幼儿猜猜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起风了?风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幼儿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教案08-09

幼儿园科学教案【推荐】02-14

幼儿园科学教案【热】02-14

幼儿园科学教案【荐】02-12

【精】幼儿园科学教案02-12

【热】幼儿园科学教案02-12

幼儿园科学教案【精】02-12

幼儿园科学教案【热门】02-12

【荐】幼儿园科学教案02-12

【热门】幼儿园科学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