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2-12-30 12:50:4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4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八年级物理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教案6

课题

  § 4.1 温 度

  执教

  郭敏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的定标规定,知道摄氏温度的表示和读法。

  3. 了解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识别方法。

  4. 知道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读数。

  重点

  1. 温度概念

  2. 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1.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

  2. 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示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水;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学生

  常用液体温度计、体温计、烧杯(2)、冷水及热水若干。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用时

  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 人类生活与热现象。

  设问 刚才的课件说明了什么?

  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观看课件

  思考与回答 说明了气候的冷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 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归纳 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实验 体验温度。

  结论 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

  3

  (二)温度计

  点拨 1.常见的温度计 2.作用

  引导 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 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 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观察 温度计

  交流 观察结果

  质疑 ℃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15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 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0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观察 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 2.特殊结构

  点拨 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 展示其他温度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8

  小结 (板书)

  § 4.1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1. 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2.作用: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3.常用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

  ②构造 玻璃泡:水银、酒精、煤油等适量液体

  刻度: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0℃:冰水共存物的温度

  ①规定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在两者间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②读法:5℃读作“5摄氏度”;

  -5℃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三、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

  (1)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放:玻璃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壁。

  (3)读:玻璃泡不离被测液体片刻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四、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最小刻度:0.1℃

  2.特殊构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弯曲管道(可离开人体读数)

  ②玻璃泡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准确到0.1℃)

  3.使用: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2

  回家作业

  完成P19实验报告及练习1

  估计时间

  15

  课后小结: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试图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实验和

  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现实验学科的基本特点。冀此探索老教材的新用法,为迎接二期课改的到来做一些铺垫和积累

八年级物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12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物理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xx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机械效率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二)导学达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一、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