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教案的教学反思

教案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6 09:15:15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案的教学反思

教案的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是重点。难点是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2、自主读文识字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

  标出本课的字词语多读几遍。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听、互纠。

  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2)不带拼音生字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分段指读课文,纠正读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三、品读领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朗读指导。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

  幼稚的语气。

  3、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3、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

  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

  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写的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5、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

  25玲玲的画

  画(我家的一角)弄脏

  添画小狗

  得一等奖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后反思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案的教学反思2

  一:教学内容

  1:复习:牧童

  2、唱:放牛歌

  3、创编与活动:露一手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放牛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村大自然的风景。

  2、技能目标: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放牛歌》,并且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编等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放牛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民歌风谣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教材分析:

  1、《放牛歌》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民歌风谣的歌曲,不同的音符出现的频率较高,较难。

  2、这首歌出现了音乐知识反复记号,在教唱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要知道其意思。

  3、通过演唱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山村自然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a掌握1613│2─│1655│6─│

  b尝试用器乐舞蹈书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此首音乐。

  、教学工具:

  场景道具、铅笔、毛笔、纸、水彩笔、墨水、打击乐器、民族乐器、教学道具(云、歌谱、小板凳、黑板、笛子、教学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情景法、尝试法、听唱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一去二三里……”这首诗你们学过吗?(学过)

  2、我们一起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读了这首诗你好象看见了什么?(花、草、树、牛…….)

  3、小山村真美啊!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这么多的布景我们一起来布置一下,开始!

  小山村漂亮吗?你们去过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小山村去走一走。(播放《郊游》)

  、律动《牧童》

  小朋友你们看谁来啦?(贴牧童和羊)

  原来小牧童赶着羊群来欢迎我们了!让我们跟着小牧童去放羊吧!(播放《牧童》)

  二、寓教于乐:

  1、导入:

  快看那个山坡上谁来啦?(贴牧童和牛)

  小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笛子也向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师吹笛子)

  2、感受

  笛声好听吗?让我们随着笛声用“噜”来轻轻地哼唱。(师吹笛子)

  小牧童的笛吹得悠扬动听,他的歌也唱的轻快活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牧童是怎样唱的?(播放《放牛歌》)

  4、出示歌词:是啊,出示云“笛儿悠悠吹”、“云儿轻轻飞”“骑着牛儿趟着水”、“赶着夕阳把家回把家回”。

  5、跟着范唱唱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录音机里的大姐姐一起来唱一唱(播范唱)

  教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放牛歌》教案及教学反思》

  6、出示歌题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放牛歌》,老师想再听小朋友来唱一唱,好吗?(播范唱)

  7、解决重点与难点

  A:小朋友,牛儿在趟水的'时候,走的特别小心,这一句歌词要这样唱“骑着牛儿趟着水”让我们把这一句唱一遍,连起来唱一遍。(播范唱)

  B:小朋友这儿有两座房子,从这儿一直唱到一房子(师范唱)再从头开始唱到这儿,不进一房子直接到二房子!让我们完整的唱一遍。(播范唱)

  C:小朋友,老师把没有歌词的地方去掉,把他唱一遍,你们听!这是第一遍。

  第二遍老师把没有歌词的地方加进去唱一唱,你们听!你喜欢老师唱的哪一遍?为什么?

  8、加打击乐

  那怎样使这首歌曲听起来更欢快热闹一点呢?

  好让我们在没有歌词的地方加上打击乐。老师这儿有三角铁、双响筒、碰铃、串铃,请小朋友上来选一样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来试试看,没有拿到的小朋友用手拍。(师唱)

  老师这儿还有打击乐器,你们看这个认识吗?(出示鼓)你来敲一敲。

  这个认识吗?(出示嚓)

  这个呢?我来敲一敲。现在请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小朋友上来选自己喜欢的乐器。请拿到锣鼓嚓的小朋友听着音乐我们一起来。

  请小朋友拿着手中的打击乐器为这首《放牛歌》伴奏。(播范唱)

  三、创造表现:

  小朋友表演的真不错!老师知道我们班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小本领。XXX你的本领是什么?…….

  你能不能用你的本领把这山村美景表达出来呢?

  老师请画画的小朋友在这花丛里,写诗的在小山坡上………..

  四、完美结课:

  小朋友玩的高兴吗?好我们一起回家啦!(播放《郊游》)。

  教学反思:

  启发学生“你都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经过教师的简单小结使学生了解了牧童的生活和放牧时的心情,为学唱歌曲《放牛歌》做情感铺垫。接下来的“体验理解”环节还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猜小牧童的“宝贝”(笛子)模仿小牧童吹笛子的动作,到学吹笛子的有节奏的嘀嘀声XXXXXX,到有节奏的模仿小黄牛的叫声X-,我都是在让学生从间奏入手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会听音乐,能听出哪是间奏;二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三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道笛声和小黄牛的叫声表示的节奏是什么,对两个声部的节奏训练进行一次渗透和尝试。

  实际教学证明,这个环节设计得比较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熟悉并掌握了所要掌握的节奏。

教案的教学反思3

  设计意图:

  前一阵小朋友去舍农园春游,孩子们非常喜欢那里的小鸡。再一次谈话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想自己表现出小鸡的意愿,可平常多用水彩笔绘画,所以我想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让孩子来体验,既能让孩子画出他们想画的小鸡,又能体验到新游戏的乐趣。所以我想到了印画的方式,把团纸球的游戏和印画结合在一起,他们喜欢团纸球的游戏,又能进而利用纸球印出小鸡,让孩子有种神奇的感觉,像变魔法一样。幼儿自主创作,让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提供报纸、颜料、笔等材料工具,给孩子创造大胆、自主地探索小鸡的动物形象,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创作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画于乐、寓教于玩。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用印画的方式表现小鸡的样貌和动作(重难点:提醒幼儿将小鸡的身体和头部紧紧地靠在一起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探索小鸡的各种动态。)

  2、乐于参加印画活动,并从中体会到自由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若干大小的报纸、颜料、画有草地的白纸、黑色水彩笔、垫子、湿布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师:上次小朋友们去舍农园春游,你们在那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小动物?(小鸡、小兔子)小鸡可爱吗?小鸡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启发幼儿说出小鸡的特征)那小朋友们看一看桌子上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些什么?都有什么颜色的颜料?

  教师小结:小鸡长着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头上有眼睛、尖尖的嘴巴,黄颜色的。

  二、绘画方法

  1、纸团游戏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大一小的报纸)我们可以用报纸玩些什么游戏呢?(团纸球)那我们一起变个小魔术,把报纸变变变,变成纸球吧。纸球变好了,现在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怎么用纸球和桌子上的颜料变出可爱的小鸡(印画)。

  师:(引导幼儿总结方法)刚才小朋友说了这么多方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这有一大一小两个纸球。你们觉得大个的纸球像小鸡的哪里?小的纸球呢?(大的纸球印身体、小的印脑袋)教师小结:原来小鸡是这么变出来的`!用小球印小鸡的头,用大球印小鸡的身体。头是长在身体上的,两个圆形是紧紧地靠在一起的(头和身体紧紧靠)。这样像小鸡吗?还少了点什么?(用水彩笔笔画小鸡的眼睛、嘴巴、小脚)

  2、小鸡的动作师:小朋友们还记得这是什么吗?(草地)小鸡们想到草地上玩,小鸡在草地上看看这里,看看那里,所以小朋友要动动脑筋怎样画出不同不同动作的小鸡呢?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用纸球和颜料变出可爱的小鸡,让小鸡在草地上快乐的玩吧。

  三、幼儿创作

  1、提出绘画要求。

  师:小朋友用纸球变出可爱的小鸡,记得用纸球轻轻蘸一下颜料往白纸上面印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小手不小心弄到颜料可以用桌子上的抹布擦一擦。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四、作品展示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说一说你画的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在干些什么。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课幼儿非常积极,表现得很棒。幼儿肯定了我的教学方式。当我们尝试改变并放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绘画教学方式,让幼儿主动融入绘画活动中,主宰一切时,它们对绘画的兴趣会很浓厚,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许多儿歌一遍就可以记得很棒。想象力也会很丰富,活动时积极且具有创造性。

  诗画教学让幼儿的手、口、脑齐开发,打开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大门,促进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让他们在绘画的天地中尽情的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案的教学反思4

  教学要求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等17个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资料收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小村庄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可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山谷、森林、郁(yù)郁葱葱、湛(zhàn)蓝、甜润、盖房、裸(luǒ)露、扩(kuò)大、一栋(dòng)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工具、家具、锋利、喘气儿、黎明、洪水、清澈(chè)、造犁(lí)、咆(páo)哮(xiào)

  4.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加一加:口+包→咆牛+利→犁木+东→栋

  比一比:广──扩有──郁甚──湛果──裸

  三、检查预习

  1.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适当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2.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质疑,第二节课进行回答。

  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3.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找一找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

  “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

  “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

  “裸”的左边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衣撇的“勿”。

  3.各自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设置悬念,引导质疑

  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1.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三、引导探究,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然后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两个“谁”是表“认指”,没有例外,表明这里的人们上山砍树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②“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随意的心态。

  ③“一棵一棵”表示数目不确定,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齐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四人小组交流提问。

  ③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能不能把它用读书的方式表达出来?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①“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句子的“还”去掉,意思会变吗?

  ②“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以前,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及感受?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读泡泡里的话“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如:可以谴责任命那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

  2.如果你是小村庄的一员,请你说说该如何保住小村庄。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词句。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板书设计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郁郁葱葱的森林

  美丽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斧头→什么都没有了?

  小村庄清新甜润的空气

教案的教学反思5

  进入笔算除法教学以来,我越来越感到困难。面对学生的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如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回头想一想,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 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习时用一道练习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导致第一节课上下来给自己一个吃惊,这部分知识如果把前面知识复习的充分一些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其次,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旧知识点的跨越度太大,新知点浓缩,使学生学得很吃力。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难点较多,如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根据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 缺少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方法,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新课标教材改得比老教材活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今天,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

教案的教学反思6

  活动设计背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离不开服装。我班的幼儿平时对身边幼儿和教师的服装特别注意,并私底下讨论着。为了能让幼儿对各种服装有更好的认识,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教师的层层提问下,仔细观察、思考、交流自己对服装的认识。

  2、教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谈话。

  3、提高幼儿观察思考能力、勇于表达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能更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1、一些特殊功用服装的图片。

  2、活动前要求幼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活动过程

  一、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1、教师称赞幼儿穿的服装,激起幼儿对服装的谈论愿望。

  2、幼儿自由寻找朋友交谈服装。

  二、层层提问,引发思考。

  1、你们知道自己身上衣服的名称吗?

  2、说说自己穿的服装和其他朋友穿的有什么不同?(式样、色彩)

  3、谈论日常的生活服装(气候变化)

  4、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特殊功用的服装?

  如:下雨天穿的、跳水运动员穿的、击剑运动员穿的`、消防员穿的等等各是什么服装?各有什么特点?

  三、教师总结,延伸话题。

  1、教师总结谈话内容,让幼儿今后要多留心观察不同类的服装,说出自己的看法。

  2、活动延伸:让幼儿自己设计服装,并谈谈自己设计的服装。

  教学反思

  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出发,并通过层层的提问,促进了幼儿仔细观察自己与同伴的服装,能积极地进行交流,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相信这个活动会有更好的成效。

教案的教学反思7

  (一) 活动目标。

  1. 感知曲线的特点,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

  2. 学画曲线,体验合作作画的乐趣。

  (二) 活动准备

  1.彩带人手一条,贴有小鱼的大、小画纸每组一份、音乐磁带。

  (三)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快乐,激发兴趣。

  (1)教师在音乐中手持彩带跳舞。

  师:看这是什么?(彩带)我的彩带会跳舞,你们看,它是怎么跳舞的?

  教师手握彩带演示(左边扭扭,右边扭扭,像波浪,画圆圈)

  师:刚才我的彩带怎么跳舞的?这样跳舞好看吗?(回答:很好,很漂亮,很美....彩带也一扭一扭的)我们一起来让彩带跳舞好吗?

  (幼儿小班强调规则意识:将彩带从凳子底下拿出来,一个手拿住彩带的一头。)

  (2)与幼儿一起手持彩带,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舞动,在游戏中感受曲线。

  师,小朋友的'彩带舞得真漂亮,请你们把彩带轻轻的送回家。

  2.观察曲线的画法。

  (1)向同伴介绍彩带的舞蹈。

  师:请你看看旁边的小朋友他的彩带是怎么跳舞的?

  (幼儿回答:像圆圈,毛毛虫....)

  不错的(2)请个别幼儿说说彩带是如何“跳舞”的。

  师:你的彩带是怎样跳舞的?

  幼:我的彩带一扭一扭,像虫子一样的。

  幼:我的彩带是扭屁股一样,这边动一动,那边动一动。

  幼:我的彩带一曲一曲,像一条小路。

  幼:我的彩带像波浪,曲曲长长的。

  ……

  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模仿后,老师记录,记录后,师生共同空手画曲线等。

  3.在游戏情景中作画

  (1) 出示活动教具,以小鱼口吻引出游戏情景。

  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可省略)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画的曲线,说说它们分别像什么。

  (四)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以小鱼的身份,游到每个“池塘”去看一看,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家”。

教案的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帮助幼儿理解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手舞视频《小手拍拍》

  2、PPT(手部图片、小朋友做事的图片)3、操作材料:夹珠子(筷子、珠子、盒子)活动过程:

  一、师谜语引出《手》

  二、请小朋友观看视频《小手拍拍》

  1、提问:视频里他们用手在做什么?

  2、引导小朋友一起学习《小手拍拍》

  3、一起练习《小手拍拍》

  三、观察认识手

  1、请小朋友观察自己的手。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只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

  2、介绍手指名称。出示手部图片,我们每个人都有俩只手,每只都有五个手指头,分别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最矮最粗的叫做大拇指;最小最细的'叫做小拇指;最高最长的叫做中指;大拇指和中指中间的叫做食指;中指和小拇指中间的叫做无名指。

  四、幼儿讨论:我们的手都可以做些什么?展示图片:提问图片上的人物分别在做什么?他们的小手能干吗?

  五、为了使我们的小手更能干分组游戏:《夹珠子》

  六、提问我们的手对我们很重要:如果手受到伤害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所以我们应保护我们的手,我们应怎样保护我们的手?(如:冬天戴上手套,擦护手霜,平时不玩尖锐的物品)等。

  活动延伸:

  1、让幼儿继续操作。

  2、在常生活中我们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

  教学反思

  这节上得很成功,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在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就已经逐步演化为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理解词义和语言。接着我用了练习法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采用游戏“绘画”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们在轻松、愉悦氛围中结束了这堂课。这个游戏也可以让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小手很能干,本堂课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教案的教学反思9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英语学习的状况,我作了以下反思。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用心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系统性,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基于以上状况,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一、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潜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其实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记得一位优秀的老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一天我都花费超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二、多鼓励后进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并把他们分成三组不同的差生来进行补差工作。第一组是一点也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群众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潜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以上做法,我虽收到必须的效果,但我没坚持到底,确实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充分利用有效时间,也就是每一天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潜力。

  三、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

  (一)精讲多练。精讲多练是我采取的另一个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少讲精讲,让每位同学做好笔记,掌握知识重点难点,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练习加以巩固,课后留有适当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练习,这样透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我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我每次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把他们易错的习题和知识点重点记在错题本上,以便于平时有重点地去记忆和理解。个性是学习好的学生做的十分好。

  (二)根据复习资料,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

  (三)循环考试,即每学完一部分后,进行阶段性测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自觉性。

  四、在整个英语复习中还应遵循一条原则:摆正师生关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在归纳、检查、分析、比较、讨论、总结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到达提高学生自学潜力,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案的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2、体验与同伴合作与不能玩具的乐趣。

  3、了解轮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的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并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活动准备:

  1、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课前幼儿搜集的玩具汽车。

  3、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课件

  安全教育:

  教育幼儿在进行操作时做到不争抢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在教师课前准备的装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的"百宝箱"中摸一摸,感知物品的形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

  2、教师提出游戏小任务:看看哪个会滚,哪个不会滚。看看谁最先发现它们的小秘密?

  3、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哪块积木滚得快,滚的时间长,为什么?

  4、幼儿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小结。幼儿通过玩游戏发现了圆形积木会滚,滚得快,滚的时间长,因为它没有角是圆形的。从而了解到圆形会滚动的特性,为后面认识轮子和它的作用做好了铺垫。

  二、展开:

  探索发现 认识轮子

  ①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小汽车,启发幼儿: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小汽车上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通过观察幼儿认识到轮子是圆形的这一特征。

  ②幼儿自由玩一玩自己带来的汽车玩具。

  ③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玩玩具的?玩具汽车是怎样前进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轮子是圆圆的,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的。并请幼儿演示轮子的滚动。

  2、拓展思维 启发联想①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进行谈话: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呢?为什么要安装轮子?

  ②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想一想除了车以外还有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谈一谈轮子的作用,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③教师小结:轮子可以帮我们"走"的更快,还能省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3、轮子自述,拓宽视野①教师进行小结:这些轮子真了不起,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上有了不起的轮子吧?

  ②播放课件,以轮子的身份引出进行自述:我是了不起的轮子,你瞧,溜冰鞋上有圆圆的轮子,自行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摩托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汽车上有圆圆的轮子,火车上也有圆圆的轮子,它们都因为有了我而跑得很快很快!把大家带到想去的地方。

  4、创设情景 感受体验①创设情景:请幼儿分组感受搬动滑板车和拉动滑板车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出答案:利用轮子拉动更加省力气,更加快!

  ②教师小结:有了轮子,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省时,省力,更加方便!

  三、结束:教师带领幼儿手拿大圈,将小车子开到活动室的外面。

  教学反思

  本活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极大的调动起了幼儿学习兴趣,用滑板帮助乌龟解决问题、探索轮子的滚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尝试猜想,能帮助小乌龟想办法并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幼儿一种情感态度及意愿的考虑;“喜欢参加玩轮子的游戏”其实又是对幼儿身体运动需要的一种考虑。所以抓住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点,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性强,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但对于不同的幼儿做为教师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A级的幼儿应采取及时表扬和鼓励,进一步让他们感知轮子转动的难点;B级的幼儿应做到及时引导,让幼儿更加主动的参与论子分类的操作和交流;针对C级的幼儿我们应做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只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才能为每一位幼儿进一步探索知识创设积极的学习意境。

教案的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在欣赏的基础上,能用橡皮泥大胆想象设计并制作各种形态的花朵。

  2、综合运用搓、团、压扁、拉长等技能,拼出花、茎、叶。

  3、乐意在探索过程中努力地思考,勇敢克服困难。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本。橡皮泥,泥工板

  活动过程:

  1、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欣赏用橡皮泥塑造的各种形态的花。

  教师:瞧!这里的花多美丽呀!您知道它是用什么表现出来的吗?

  2、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不同形象花朵的技法。

  教师:你最喜欢哪一朵花?这朵花是什么样子的?;.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怎样做呢?

  可以让幼儿上来边讲解边示范做花的基本方法,也可以由幼儿说教师示范,让幼儿了解制作花朵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幼儿尝试用泥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花朵。

  教师:你最喜欢哪一朵花,可以做哪一朵花。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制作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操作,勇敢克服困难。

  4、幼儿花卉展览。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做出了这么多漂亮的花,我们来举办一个"美丽的花卉展览"!

  展示幼儿在泥工板上制作的花卉,表扬有创意的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一本图画书,是通过文字和图画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文图协奏的一门艺术。推荐图画书给孩子阅读,首先要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色彩鲜明的图画书无疑是激发兴趣最好的选择。继上节课《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绘本书的色彩交流后,本节课我在开课时继续交流“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孩子们因为已有的色彩认知,所以对色彩代表的意义非常了解,说出理由令我惊喜。看来对于花的喜欢皆因色彩而来。观察封面,认识环衬,细想扉页,不放过图画书的每一个细节,激发了孩子对“壁画法”绘制图画书的想象力。

  在为孩子创造了宽松的阅读环境后,我利用“猜”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多种形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动力,感知图画书的魅力。猜故事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发挥想象力地读图,引导孩子根据已有图画信息猜测,通过观察小动物们的表情体会他们的内心,通过彩虹色花的姿态体会它的心情,通过云彩颜色的对比,体会彩虹色花一次次的帮助别人而自己却日渐枯萎的状态,体会它甘于奉献的精神。从“我和小老师讲故事”环节到孩子们“自读对话”环节时,我引导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小老鼠,看看彩虹色花的样子,想象此时她的心理,体会它的心情。孩子读过后很容易理解“帮助别人,自己也很快乐”的主题。

  其次是要教给孩子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看图画,猜故事的过程中渗透方法指导,才能够不露痕迹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和展开想象的能力。在读完彩虹色的花帮助小刺猬一节时,我将所有曾经被彩虹色帮助过的小动物一一列举出来,小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和刺猬。我动情的叙述它们曾经被帮助的情形,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彩虹色的花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能帮你什么忙吗?”感受这朵彩虹色花的美好品质:乐于助人、善良、有爱心、慷慨大方……,同时想象此时已经失去所有花瓣的彩虹色的花的心里,孩子们记住了它“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随后在仿编故事《第二朵彩虹色的花》时,编写小乌龟与彩虹色的花对话时就得心应手了。

  第三,阅读要学会交流,只有与读者共同交流,才能从一本书中看到更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小老师”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之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与故事中的`小动物交流,从而提升孩子的阅读质量,使孩子学会领悟。这本图画书的教学难点的是使孩子明白“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意义。在读到大雪覆盖了所有的一切时,天空中升起一道彩虹色的光芒,小动物们望着光芒心里暖暖的,它们想起了彩虹色的花曾经给过自己的帮助……。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把小动物们被彩虹色的花帮助后发生的故事讲给组内的同学听,讲给彩虹色的花听的交流环节作文,在组内同学的相互启发下,一封封感谢之词溢满教室。

  绘本课不仅让孩子能看懂图,感受图画的魅力,更能从精炼的语言文字中得到启发,本节课在最后一环节引导孩子仿编绘本时,孩子们的语言受图画限制,虽然我给出了仿编的格式,但还是出现了仿编语言的匮乏。认真分析后,还是觉得前面的对话朗读铺垫不够,孩子们喜欢沉浸在文字带来的意境中,但是对于文字本身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话描写的形式还是有点儿难度,以后的绘本阅读中重视对话描写,加强对话描写的仿说。

教案的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3.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读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一簇”中“簇”读c),“隙”读“x@”。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当时心情很失望。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这样的描写叫什么?(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作者感到遗憾的是: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四)作业。

  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段。

  (二)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教程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丽的大榕树。作者由远及近地记叙了大榕树的长势,记叙了榕树树枝、叶、干、根的样子。这是作者在静态情况下的观察、描写。文中写到:“一簇簇枝叶伸到水面上”,“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写出了大榕树既大又枝叶茂繁。还写到大榕树生长茂盛,“正是茂盛的时期”,叶子多而密。“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叶子不仅多、密而且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通过认真观察,对大榕树进行了这些静态的描写。)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第10、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四人各读10、11、12、13自然段。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鸟叫,看到了鸟飞。)

  2.把作者描写树上变得热闹了、鸟的大小、颜色、动作的句子画在书上,读出来。

  (描写树上变得热闹的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描写鸟的大小、颜色的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句子:“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后,有什么感受?

  (“我”由于景色精彩看不过来而感到“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反映“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作者迷恋这种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细节描写,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既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鸟儿可以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这一段课文,作者不仅描写了鸟的大小、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展示了一幅鸟的天堂的动态美的图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课文,体会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学生读第4段。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的,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也不愿离去。)

  3.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4.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四)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听后,讨论:

  (1)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可以归纳:①从第2段课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榕树枝繁叶茂,很适合鸟儿生活。②从“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看出鸟儿在这里很受保护。③从“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可以看出这儿环境幽静。)

  (2)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不乱捕捉鸟,不乱砍伐树木。)

  2.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出示小黑板。)

  小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五)作业。

  1.建议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2.用“陆续”、“应接不暇”两个词语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

  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教案的教学反思13

  一、作品分析:

  故事《蛤蟆种瓜》,为我们描绘了一只天真可爱、心急滑稽的蛤蟆,它盼望着种子早日发芽,结成一个大西瓜。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如:“种子,种子,快快长出来吧!”、“种子听见了没有,现在就长出来吧!”这非常贴近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所以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画面内容具体形象,适合孩子观察和表达。

  二、目标定位:

  我在认真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1、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参与猜测、讲述。2、知道瓜儿长大需要时间和条件,要耐心等待。

  三、活动过程

  (一)聊聊吃瓜的经验

  1、小朋友,你吃过西瓜吗?什么味道的?谁能告诉我,西瓜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2、教师简单小结。

  (二)借助图片,倾听故事

  1、逐张出示图片,教师分段讲述:从开头……慢慢就会长出来的。

  2、提问:谁去种瓜了呀?蛤蟆趴在地上怎么喊?(幼儿一起学学蛤蟆的话)种子会马上长出来吗?

  3、青蛙对蛤蟆怎么说?(幼儿一起学学青蛙的话)

  4、教师继续讲述:从到了晚上……睡了很久很久。

  5、提问:晚上,蛤蟆对着种子做了什么事?(点蜡烛、讲故事、唱歌)

  6、蛤蟆这样做,种子会马上长出来吗?

  7、教师继续讲述,从蛤蟆,蛤蟆……种瓜真不容易。

  (三)角色扮演,理解表达

  教师扮演太阳和雨滴,幼儿扮演种子,用肢体动作,理解、表现西瓜的成长过程,体验师幼互动的快乐。

  (四)完整欣赏,参与讨论

  1、完整欣赏故事录音。

  2、讨论:为什么说种瓜真不容易?

  四、活动反思:

  解读教材要准确:要使一个绘本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活动前的解读工作非常重要,教师要仔细地研读作品,理解其风格,以便于确定上课的基调。绘本故事丰富多彩,有的属于诙谐滑稽类,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有的属于情感丰富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狐狸爸爸和鸭儿子》,还有的属于蕴含哲理类,如《彩虹的尽头》。只有把作品的风格分析到位了,才能在活动中采取相应的基调去演绎。

  激发兴趣要巧妙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教师可以用游戏化的口吻,指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绘本,懂得绘本是供我们观察和阅读的一本书。教师可用简练、指示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内容,大胆地表达想法。如:晚上,种子还是没有出来,蛤蟆着急了,它在为种子做什么呢?幼儿回答:蛤蟆在唱歌,蛤蟆在弹琴……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看蛤蟆的身边放着许多书,猜猜它还为种子做什么?幼儿:讲故事。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蛤蟆对着种子哇哇大叫,种子会出来吗?为什么?帮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和想象,虽然此时的想象漫无边际,但使绘本教学不仅仅只局限在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创设氛围要轻松:《纲要》在语言领域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自然是舒畅愉悦,活动氛围也显得轻松自在。在《蛤蟆种瓜》这个活动中,我用诙谐轻松的语调、幽默夸张的动作,引领幼儿迈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天真可爱的蛤蟆想出多种办法让种子快快发芽,如大声喊、唱歌、讲故事、点蜡烛,在痴痴等待中,竟迷迷糊糊地睡了个长觉,一觉醒来,青青的小苗已破土而出。幼儿在听听讲讲中,觉得故事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好玩,从而吸引他们一直看下去,讲下去。

  教学方法要得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组织任何一个绘本活动时,要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利于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孩子的发展。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孩子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边讲边猜的方法,让幼儿在倾听、学说对话中,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情节。再是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理解、表现西瓜的成长过程,孩子们扮演一颗颗瓜种,我则扮演太阳和雨滴,在我的语言提示下,孩子模仿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动作,他们学得非常投入,觉得自己就是一颗颗瓜种,师幼互动更加积极融合。

  当然,一个成功的绘本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认真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灵活组织过程,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实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思考和表达,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教案的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在泥工活动中,体验美工活动的乐趣。

  2、尝试用团、搓、压的方法制作各种果实。

  3、能够借助各种辅助材料,初步表现点心的基本特征。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1、提供各种果实图片。

  2、橡皮泥、小盘子人手一份,各种辅助材料如瓶盖、牙签、印章等。

  【活动过程】

  1. 带领幼儿观察、认识水果。

  教师端着一盘水果,说:"哇,这么多好吃的水果,我们一起来吃吧。"

  2.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水果吗?(逐一认一认,请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师问:"他们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形状的?大还是小?(分别请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水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扁扁的,有的是长长的,颜色也都不一样。

  3.带领幼儿一起学做水果。师:这些水果怎么做呢?你会做哪一种?,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团圆、搓长、压扁的方法。

  5.教师重点示范、讲解水果的制作方法 。

  6.请幼儿用橡皮泥做"水果" 。教师:今天就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做一盘水果送给其他小朋友们,你可以做老师准备的这些水果,也可以做自己喜欢吃的 ,看看谁做的水果又漂亮又好吃!

  7.鼓励幼儿大胆制作,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

  教学反思

  由于是完小里的学前班,年龄段又不同,有些幼儿普通话都还不太会听,所以设计这节课我主要以常见的水果为题。如果本节课我在设计当教师画完结满诱人果子的大树时,让幼儿讨论平时生活中除了吃到这些水果外,你还知道哪些水果,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如果抓好这一环节,就不会让幼儿在给葡萄涂颜色时,出现分歧。还有一点就是对能力较差的幼儿,如果我提示他们选择与玩具水果相近或相似的颜色来画,就不会让他们无从下手。今后,我将会在这方面多学习,让美术课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教案的教学反思15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本。文来源:;。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

  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

  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

  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教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04-07

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识字》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鱼》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掌声》教案及教学反思03-29

关于教案的教学反思03-04

菊花教案及教学反思02-15

萝卜教案及教学反思02-07

球体教案及教学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