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时间:2022-12-09 14:23:43 诗婕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通用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l0l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

  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2.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出示一只玩具熊,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玩具熊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个玩具熊,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三、量长度的复习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四、时分秒的复习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川、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特别注意第3幅、第4幅钟面。

  五、统计的复习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图。

  1.提问:左面是什么?右面呢?蓝色的球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即在东面、西面、北面还是南面)橘色的球又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2.提问:中间这幅图是由哪些物体架构而成的.?

  3.根据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个数数出来,完成统计图。

  4.提问:你看到这幅统计图,能想到什么,

  2.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一枝钢笔长17()

  一张床长约2(),宽约150()

  小明身高140()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小强早上8()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3.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根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2厘米的3倍的线段有多长,请你画一画。

  拓展训练:

  在()里写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学生每天睡觉9()。

  2、小明跑100米用了18()。

  3、学生中午吃饭用了约20()。

  4、看一场电影大约用了2().

  5、1节动画片大约30()。

  6、一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2

  一、填空。

  1.○○○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 )个。

  2. 量一量,左边这条线长( )厘米。

  3.把1米长的电线剪去40厘米,还剩( )厘米。

  4.□×3>25 □÷9<9

  5.青青每天吃两个水果,一星期要吃( )个水果。

  6.按规律接着填,并统计出每种字母的个数。(一条线上写一个字母)

  (1)a b b a b b a

  (2)b c c d b c c

  a ( )个 b ( )个 c ( )个 d ( )个 合计( )个

  7. 右图第( )层第( )个是五边形,第3层第3个是( )边形,线段在第( )层第( )个。

  二、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果果每分钟大约走60( )。

  ①米 ② 厘米

  2.方方家请的钟点工每天工作2( )。

  ①秒 ②分 ③小时

  3.钟面上的时刻是( )。

  ① 9:5 ②9时05分 ③9:05

  4.得数是四十几的算式是( )

  ① 32+18 ②62-15 ③48÷8

  三、判断题。

  1.每张邮票8角钱,3元最多能买3张这样的邮票。( )

  2.被减数是八十几,减数是二十几,差一定是六十几。( )

  3.在装有红、黄两种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 )

  4.手工艺品展。

  瓷器展 竹编展

  绣花展 剪纸展

  石雕展 景泰蓝展

  (1)石雕展的北面是绣花展。( )

  (2)竹编展在瓷器展的西面。( )

  (3)从景泰蓝展到绣花展一定经过石雕展。( )

  (4)从石雕展到竹编展不一定要经过绣花展。( )

  四、解决实际问题。

  买1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4件相同的圣诞礼物。

  (1)买5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多少件圣诞礼物。

  (2)如果每棵小圣诞树36元,每件圣诞礼物多少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3

  课题:期末练习(二)总课时:6课时本课时:第6课时

  一、复习厘米和米。

  1.米这个单位,通常用来量比较()的物体。

  2.厘米这个单位,通常用来量比较()的物体。

  3.回顾新课时量的一些物体的长度。

  用米尺量教师的课桌,大约高()米。

  用卷尺量教师的门,大约高()米。

  4.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家里的墙壁高约3()。

  手机长约10()。

  家里的房间长约5()。

  家里饭桌长约80()。

  家里书桌的.长大约是150()。

  妈妈身高约160()。

  5.在()里填上“>”、“<”或“=”。

  8米()7米2厘米()2米

  100厘米()1米20里()2米

  1米()10厘米200厘米()2米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车大约长10()铅笔大约长10()

  二、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一、乘除法的意义。

  图略

  (1)()个花瓶,每个花瓶中有()朵花,一共有()朵鲜花。

  (2)有()朵鲜花,每个花瓶中放()朵,可以放()个花瓶。

  (3)有()朵鲜花,平均插在()个花瓶中,每个花瓶中插()朵。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计算器30元,闹钟比计算器便宜17元,闹钟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交流“便宜”的意思。

  2.池塘里原来有27只鹅,又游来了28只,一共有多少只?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花坛里共有80朵鲜花,已经开了46朵,还剩多少朵没有开?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4.(1)每只温度计4元,买4只温度计要用多少元?

  (2)钢笔每枝5元,茶杯每个6元。30元钱可以买几枝钢笔?如果买茶杯呢?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复习时分秒、观察物体、统计和可能性

  一、写出下列钟面的时刻。

  图略。

  时分时分时分

  2、在()里填上“时”“分”“秒”。

  (1)算一道口算题大约要用6()。

  (2)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

  (3)做一次眼保健操大约要用5()。

  (4)小玲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

  (5)小红课间休息15()。

  (6)跳30下绳大约需要25()。

  (7)小明在公园里玩了1()。

  (8)小芳跑100米大约要20()。

  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1)袋子里都是白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是白球。

  (2)袋子里都是黄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是白球。

  (3)袋子里都是白球和红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是白球,()是红球。

  4、小华绕操场跑一圈用58秒,小文用了1分零4秒,()跑得快,快()秒。

  5、小红、小强、小芳分别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有水果味、巧克力味和奶油味,女孩都没买水果味,小红买的是奶油味,那么小强买的是(),小芳买的是()。

  二、根据所给的时间画出分针和时针。

  图略。

  6:45 7:05 11:55 4:15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平面图形和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可能有学生提出: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问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习活动,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进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自行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意识。】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②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感悟习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习感受与体会,并将这些与同学交流。】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习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2-18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01-04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8-25

期末复习教案08-2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3-1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2-08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2-05

语文期末复习教案03-26

数学复习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