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2-01-20 00:57:1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日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日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大球、小球、日食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月相。今天,我们来研究另一种情况,如果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运动到了一条线上,彼此发生遮掩,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我们先日食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按照教材的“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图的要求,观察看到的现象,将空白图补全。

  (讲解)日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将太阳全部或部分遮挡住,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现象。教师讲解日食形成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日食的.原理。

  (讲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种:全食、偏食和环食。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日食的类型”图,找出本页两张图的对应关系。找几位同学描述日食的三种类型发生时,星体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当大小两星体体积不变时,环食比全食时,两星体的距离要远一些;偏食是小星体在大星体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过时发生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调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拟日食的实验”图中的演示,绘制出日全食的全过程。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讨论。

  (教师)

  (教师提问)日食常见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因此更多的时候,月亮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上方或下方通过,不会遮掩太阳;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阳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笼罩的地区很有限,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们很难观察到日食。

  (新课结束)当堂练习教材的练习1、2、3。教师重点讲解练习3。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而本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及其中蕴含的机械问题,为以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课的研究活动中,值得我们重点思考和研讨的问题有:

  在六年级里,我们对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关于制定研究计划,在本套教材中从三年级就开始了,先是口头的制定观察计划、简单的书面计划,有一定的'研究主题的计划等等,到了六年级,对于制定研究计划,我们要求学生们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对于他们提出的研究主题,要不要作一定的引导或者是限制?

  学习“我们常用的工具”,实际上是学生在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和工具进行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性能,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标准,如它们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建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利用图表、文字、口述等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对常用机械工具试用工具等活动中,关键是可能会发现为什么螺丝刀可以很方面的起出螺丝钉,而用钉锤虽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丝钉却能很轻松的拔除铁钉?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据在试用工具中产生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的活动。这个问题来自于前面的活动,也会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方便开展研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1、认识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通过对不同工具不同特殊用途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各种常用工具蕴含的科学原理。

  2、学习更科学、系统地制定研究计划。

  三、教学准备:

  锤子、螺丝刀、剪刀、起子等常用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出示锤子、螺丝刀,引入“工具”概念。

  2、调查、讨论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以完成的工作

  3、试用不同的工具,发挥各自工具的特点,方便快捷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体验。

  4、描述不同工具在实践使用中的不同感受,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科学教案 篇4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

  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

  认读生字

  3

  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

  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

  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

  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

  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

  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1)

  演示实验。理解水漫出来了

  (2)

  这样的结果是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句子: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

  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

  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科学家说的话。

  8

  玛利亚听了,高兴地说哦,我明白了!玛利亚明白了什么?指导读第七自然段,读出高兴。

  三、总结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吗?讲一讲。

  四、作业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先说在请完成书上的最后一题。

  板书设计:

  不迷信

  25

  科学家的问题

  动手做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科学教案 篇7

  (一)、出示面粉,猜猜玩玩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出示透明盒装的面粉)请你猜猜这是什么?

  2、教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教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教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教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教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五)、品尝

  1、教师:我们请阿姨把擀好的面条送到我们的食堂阿姨那儿,请他们帮忙煮一锅美味的手擀面给我们尝尝,怎么样?

  2、教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3、教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科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 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 费总额为 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 ;(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 , n: 。 (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 ( ); 2、0.5106 ( );

  3、30.3108 ( ); 4、10102 ( ).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 100=10( ) B: 320=3.2100=3.210( )

  1000= 10( ) 4050=4.05 =

  10000=10( ) 52000= =

  如何确定n的值 (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 2、3705000= 3、57 2.5= .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 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 平方米,原数: ;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 位.

  (三) 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 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 ,40亿= ;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原数是 ;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 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为 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 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9

  一、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2、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教师、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重视功能,简化装饰;?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四、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五、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小论文。

  学生回答:

  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学生讨论:

  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二、教学准备

  1、小组实验用: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统计图。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钩码的盒子,橡皮擦。

  2、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纸条使其架空,并在上面放一个重物会怎样?

  2、演示。

  3、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抵抗住弯曲?

  (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推测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2、研讨实验方法。

  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5、指导学生绘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曲线图。

  6、分析曲线图,描述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

  1、谈话:建筑中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

  2、对横梁立着安放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蜗牛03-26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范文06-19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精品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关于科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