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

时间:2024-01-14 07:25:4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

  【教材学情分析】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

  1.文本定位:《那一年,面包飘香》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职业模块)第六单元中的自读篇目。本单元的话题是“关爱与和谐”,讲述充满关爱而让人们和谐相处、得到幸福的故事(道理),说明了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关爱,也都可以关爱他人。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如何筛选和利用信息;通过解读文本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关爱他人。

  2.文本分析:课文叙述了一位在逆境中成功创业的年轻面包师傅的故事。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道理是,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身陷困境的人们,伸出一把手,就能改变他人的命运,自己也将感到无比温暖。

  3.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理解掌握面包师立志创业的精神并不十分困难,但对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提倡社会关怀、关爱弱势群体”写作思想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层次,通过多种形式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温暖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借助复述训练学习倒叙手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其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通过完成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任务,锻炼筛选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的能力。

  3.通过品“面包”滋味,联系文本和生活品读温暖,学会关爱,领悟“树立自信,拥有一技

  之长”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品读关键语句,理解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拓展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关爱”的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

  (理由:本文在教育学生身上多处暗含着作者“尊重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于平易中寓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文中老师的品质能给职高学生深刻的启迪——关爱他人,收获温暖;而老师从学生身上感受到的无比温暖,又是“爱”的反哺,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

  【教学方法】

  1、交流研讨法:培养独立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相互间进行思维启迪和互补。

  2、提问研读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增强学习指向性。

  3、抓关键词句法:筛选文章关键信息,培养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能力。

  【课时安排】

  你当然是我的学生,而且将永远是我的得意高徒。

  通过这些语句,我知道我该怎样当一位好老师,我知道了关爱学生对他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生:作为学生,这位面包师傅的经历给了你们哪些启示呢?

  学生自由答后,屏幕重点提示:一个人不要学坏,要有一技随身;要有目标,并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小结全文,再识作者:

  莎士比亚说过:“你惟一真正能拥有的财物是你的灵魂。”确实,“爱”、“宽恕”都是我们灵魂拥有的财富,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试着向他人伸出你的手,快乐会排山倒海地来到你的心中。”李家同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学生,也给自己带来了无比的温暖。他成立了博幼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为南投县的穷困孩子进行课业辅导,短短三年,受惠学生人数就突破千人。上课初始大家读到的那段话就是李开复读了他的《陌生人》以后的感受,同学们课余时间也可以去阅读这部作品,深入体会作者提倡的“尊重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

  (重读李开复评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小结,也是对文章阐发的“面包飘香”内涵的概括归纳。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阅读,思考如何关爱他人,温暖自己。】

  拓展一:课内思考讨论

  【老师解说】

  这张命名为《饥饿的苏丹》的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一九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获得大奖之后,人们纷纷质问,身临其境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先去救助那个危在旦夕的小男孩?后来,他曾对媒体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但是所有的辩解似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也许是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便自杀身亡。

  李家同先生看了这张照片后写下了《我只有八岁》。文章最后部分是这样写的。

  【学生看图片,老师朗读】

  ……

  我只有一片面包,二天內,我只吃了这一片面包,我已越来越走不动了。

  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一头大老鹰在跟着我,它原来在天上飞,后来发现我越走越慢,索性飞到了地面,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

  吉普车开过去以后,忽然停了下来,车上有人走下来,我的希望又来了。可是那位先生并没有来救我,他拿起一架配有望远镜头的照相机对着我拍照,当时那只大老鹰站在我附近。照完以后,吉普车又走了。

  我这才想起这位先生一定是一位记者,他要赶回去,使全世界报纸都会登到这一照片,老鹰在等着小孩过世。

  明天早上,你们在吃丰盛早饭的时候,就会在报纸上看到我的照片,我不是很希望能上报吗? 这次果真如了愿。你们看到的是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小孩,已经不能动了。

  可是我过去曾是个快乐、漂亮而又强壮的小男孩,我曾经也有父母亲随时陪在我的身旁,使老鹰不敢接近我。 我曾经全身充满了精力,每天在河里游泳。

  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在老鹰来啄我的时候,我已不会感到痛。

  课外讨论

  问题1:读了照片背后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对照片故事学生可能有不同解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①凯文·卡特首先想到的是去捕捉这一镜头,“真实记录”是这一职业的需要(“可我必须先工作”),我们不能对他有太多的要求。

  ②“人文关怀”应该是记者的职业道德,这一选择却是对他人生命的冷漠,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他是否就是照片中的老鹰?

  ③面临社会舆论之后的凯文·卡特似乎也成为了社会的弱者,又谁来关注他呢?他们需不需要社会的关怀?

  (2)《我只有八岁》导读:

  李家同说:“我们的日子安逸的如同生活在一堵高墙里,面对身边乃至于世界各地不幸的人们,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吝于伸出援手的旁观者。”身处困境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就是旁观者的那份“关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推倒那堵冷漠的高墙,改变的可能是他们的一生。正如特雷莎修女告诉我们的:“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我们身边还有多少类似的场景与画面?我们能做些什么?

  问题2:看了这个故事后,对照课前给大家发的《你不要赶我走》,再联系课文中作者对他学生说的话:“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以图激思(学生对照片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以《我只有八岁》加深对作者写作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理解“不要学坏”的内涵,反思关爱的力量。】

  拓展二:课外作业

  1.读了课文后,写一句激励、温暖自己或他人的话。

  2.请在你的博客里写下你阅读《我只有八岁》和《你不要赶我走》的感受。

  3.课文提到“我虽然写了好几封信给他,他却都没回”。假如你就是面包师傅,那次见面后请你给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难点,设置有层次梯度的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使文本阅读延伸到课外练笔。】

  结束语:

  同学们,一缕面包的甜香,温馨了老师的回忆,甜蜜了学生的人生,也飘进了我们的课堂,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缕甜香的关爱和温暖。老师想把一首《隐形的翅膀》送给大家,希望我们同学今后的旅途不管多少风雨艰辛,都能坚强,树立目标,一技随身,成为职场成功者。更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温暖。播放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