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3 07:06:51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4、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8

  教材分析

  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

  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有多长、1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筒、天平、钟表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基于此在《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知道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手操作,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学会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统计梳理已有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自己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

  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热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

  5、全班交流,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07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23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2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3-25

五年级科学教案01-13

五年级上册教案03-16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2-25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2-28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6-26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