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1 10:48:1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汇总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科学教案 篇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科学教案 篇4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C. 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丝铜丝的直径,把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细铜丝的直径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铜丝直径

  让学生将投影片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抄在作业本上,准备写实验报告用。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桌上的器材是否齐全。

  生:齐全

  师:对你使用的刻度尺进行一下检查。

  A. 观察刻度尺零刻度线的位置。若零刻度线在刻度尺的端

  点,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B. 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

  师:现在我们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边,测量三次,然

  后求其平均值填入表内。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表一、请三个实验小组将他们测得的数据填在表一中。

  [板书2]表一

  实验小组 第1次测量结果 第2次测量结果 第3次测量结果 平均值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师:现在我们看一下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测量结果。看来三个小组的测量结果都比较好,并且注意了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和正确记录所测数据。如果哪个小组测得数据与黑板上的数据差异较大,请课后再重新测量,重新记录测量结果,不要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教师拿起一段细铜丝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看到铜丝很细,我们用刻度尺直接去测量它的直径很难测得准确。在测量长度或宽度很小的物体时,常常采用积累的办法。我们要测量这段粗细均匀的铜丝的直径,可以把它一圈挨一圈地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就能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直径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怎样才能做到密绕。

  生:如果不密绕中间有空隙,我们测出的铜丝的直径就不准确了。要想密绕就要把铜丝捋直,中间不能打折。

  师:你如何测算出铜丝的直径?

  生:用刻度尺量出密绕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就可以求出铜丝的直径。

  教师演示将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告诉学生不要将铜线绕在削过的铅笔之处。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表二。

  [板书3]表二

  实验小组 线圈长度 线圈数 铜丝直径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错误读数和不认真测量的作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并请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同将测得结果填在黑板表二中。实验数据若有错误,可以让这组同学讲一下如何测量的,教师帮助他们查出测量错误的原因。

  师:刚才我们学习测量物理课本的边长和细铜丝的直径,同学都做得很认真,完成得也较好。现在我们学习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五分硬币的直径,同学们有什么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并提出测量方法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加以归纳,对错误的测量方法讲明为什么是错误的

  教师提出一种测量方法如图3-1,将测量方法图画在幻灯片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或某同学提出图3-1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说我们把某同学的测量方法打在投影屏幕上。

  教师讲解测量方法。

  如图3-1所示,将硬币靠在直尺的刻度线上,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夹住硬币,并保持两个三角板都有一个直角边靠在直尺的刻度线上,记下两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直尺的刻度。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等于硬币的直径。我们可以在直尺上直接读出硬币的直径。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将表三画在黑板上

  [板书4]表三:五分硬币的直径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2.39厘米 2.40厘米 2.41厘米

  师在:三个小组记录的数据虽不完全相同,但都正确的。

  因为我们使用的毫米刻度尺到毫米刻度都是准确的。这三组数据中的最后一位9、0、1都是估读值。尤其应该提出表扬的是第×小组的同学,尽管刻度尺上指示正好与2.4厘米对齐,但他们仍在估读数上写上0,这种记录方法是正确的,说明2和4两位数是准确的,0是估读的。2、4、0三个数字都是有效的。只记2.4厘米,就会被认为2是准确数,4是估读值。所以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三组同学记录的结果不同,为什么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刻度尺不够准确,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出现了误差。同学们不妨将你们自己的刻度尺对齐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刻度尺的刻度不完全一样。

  学生动手比较,发现些刻度尺的刻线不够精确。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五分硬币的直径?

  学生议论,提出方法。

  师:还可以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硬币的边缘做一个记号,让硬币的边缘沿直线滚动,记住滚动了几圈,用刻度尺测出这段线段的长度,算出一圈的长度L,然后利用数学公式:L=2πR,可以求出硬币的直径,这是测量长度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我们有时需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段曲线的长度,往往需要且一些特殊的方法去测量。我们相信同学们是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

  3.本课小结

  师:我们今天的实验课让同学们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并能正确的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同学们都认真实验,认真记录数据,实验完成得很好,我们希望以后的实验课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完成得好。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请点一下实验桌上的仪器,看是否齐全,有无损坏,检查完以后将仪器整理好放在实验桌上。

  学生整理实验仪器,教师再将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的投影片打在屏幕上。

  师:整理好仪器后请同学们看投影,我们刚上课时让同学们将实验的目的、器材、实验步骤写在作业本上,现在我们在实验目的前面填上几项,然后再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内,完成我们的实验报告。

  [板书5]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日期:

  学生练习写实验报告。

  4.布置作业

  (1) 完成本节的实验报告。

  (2) 完成课本上第11页的小实验,用自制的卷尺测身高。

  (3) 将课本上要求测的作业本的长、宽和物理课本的宽,课下自己测出后填在课本的表格中。

  (4) 阅读课本上第9页的阅读材料。

  (5) 完成课本上第11页习题中的1、2、3、4题。

  教学说明

  1.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第一个学生实验课,学生初进物理实验室做实验,往往抱有极大的兴趣,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看看,这种积极性是好的,要加以爱护,但是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在实验室内打打闹闹不要乱拆乱动仪器设备,使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与工具的好习惯。在实验态度上,应该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勤于思考,手脑并用,自己设法去解决问题,在记录数据时,要实事求是,不得随意涂改实验数据。这些要求若能认真去做。在培养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方面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教材中要注分别测出作业本的长、宽和物理课本的长、宽,而没有提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只安排了学生测物理课本的长,测三次求平均值,其他三项测量留在课下让学生完成。

  3.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的错误以及实验不认真的现象。并注意鼓励那些认真实验,勤于动脑提出问题的同学,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对细铜丝和硬币直径的测量,作为趣味实验,要求学生先提出测量方法,教师分析、归纳、讲解,然后测量,只测一次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热爱水生动物,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发展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主要类别并能正确分类。

  活动准备:

  1、精神准备:带幼儿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事先了解海洋的有关知识

  2、物质准备:

  (1)配合活动的课件《水生动物》。

  (2)鱼类等各类别的图片

  活动分析:

  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孩子对这个世界也充满好奇,设计此活动的重点为:引导幼儿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类别。活动中教师结合前不久刚播出的电影《海底总动员》中多利的形象引领幼儿去了解,利用课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力求扩大幼儿的视野。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向幼儿介绍一位朋友。

  2、出示多利,借用多利带幼儿去认识它水中的朋友。

  二、展开:

  1、让幼儿自己去认识各种水中动物,然后请幼儿说一说。

  2、通过课件向

  幼儿介绍鱼类动物的特征。

  提要求:

  (1) 两个人一组交换桥的模型进行实验。

  (2)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你发现什么?怎样知道的?

  交流讨论:结果怎样?为什么拱式桥承受的木片更多呢?

  3、利用课件演示两种桥关于承重力的科学道理。

  小结:在相同条件下,由于构造不同,拱式桥比梁式桥的承重力大。

  4、欣赏各种桥的图片。

  小结: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需要,聪明的人们建造了美观、坚固、实用性强的桥。现在,各种桥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引导提问:你想有一座什么神奇的桥?

  总结:把小朋友想出来的金点子寄给造桥的工程师叔叔,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说的新式桥会诞生的。

  三、延伸活动:带幼儿参观。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水生动物》

  今天上午组织幼儿进行了评优课科学活动:《水生动物》。重点通过课件及动手操作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认识其主要类别。活动中以讲解法、操作法为主。难点通过演示课件的方法让幼儿在了解了其主要类别的基础上能正确进行分类。从整体情况看,有90%的幼儿能集中精力,较有兴趣地完成本次活动,现将反思如下:

  突出的成绩:

  (一)制作的课件能很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

  本次的活动中在介绍各类水生动物的.特点时教师采用了课件的形式进行介绍,漂亮的

  课件一下就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孩子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这样也就更能让幼儿较快的了解活动的内容。

  (二)将各类动物的特点编成了简单易记的儿歌。

  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儿歌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向幼儿介绍各类水生动物的特点时也采用了这一形式,将鱼类、水生哺乳动物、水生爬行动物、水生甲壳动物及水生软体动物各自的特点编成了便于幼儿记忆、朗诵的儿歌让幼儿了解,一方面带幼儿了解了其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幼儿朗诵诗歌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好听的诗歌加上漂亮的课件很大的调动了幼儿对这次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存在的不足:

  (一)分析教材不透彻。

  本次活动之前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为让幼儿能更好地了解各类动物的

  特点,教师特意为本次活动创编了易与记忆的儿歌,效果虽然不错但由于安排的内容较多导致孩子掌握起来有些困难,使效果大打折扣,这还是与教师分析教材不够有关系。

  (二)活动内容安排的太多。

  本次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和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系,在本次的活动中

  教师安排了鱼类、水生哺乳动物、水生甲壳动物等5种动物的特点,目的是带幼儿在了解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但安排的过多所以幼儿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也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了。

  这次评优活动是对平时的教学工作积累的一个集中展示,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课使我学到了许多优点,也得到许多启示,今后,我将纳入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更好的为孩子服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精选)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