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考试>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2022-05-25 09:01:32 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

  一、字词书写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闲xiá之余,yōu然漫步于羌溪河畔,碧水潺潺,繁花bānlán,鸟鸣啾唧,令人心旷神怡。

  二、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B.“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他对我说:“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

  C.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意。

  B.5月14日,川航一客机出现机械故障,机长刘传建力挽狂澜,将飞机成功降落机场。

  C.由于今年多次遇到旱痨灾害,庄稼的收成不好,农民们只能过个兀兀穷年。

  D.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群众的幸福感才会越来越强。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美丽的银杏公园,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各地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C.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D.由于公共自行车站点比较密集,使泰兴城区市民“绿色出行”更加便利。

  (题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和母亲漫步西湖,空气清新,繁花似锦,嗅着花香,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累累硕果。(上句中的“和”是连词,“满”是副词,“空气清新”是主谓短语)

  B.陈忠实老师看到出版社的条件很差,就自掏腰包两万元,为改善我们的工作条件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绵薄之力”是谦词,使用错误,此处应该用敬词)

  C.《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卿当涂掌事”中,“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D.“雕刻家的意思是要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这个排比句中“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崇拜这位英雄”顺序可以颠倒)

  三、情景默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③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思念家园的悲伤。《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木兰为报效国家,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

  ①虎妞掏钱买车②虎妞假装怀孕③虎妞下嫁祥子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骆驼祥子》中骆驼的出现重新点燃了祥子买车的愿望,但最终愿望还是成为了泡影。

  B.《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性格古怪,性情忧郁,但他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是一个有正义感的英雄。

  C.长篇小说《红岩》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余新江、齐晓轩、甫志高等。

  D.《创业史》是小说家柳青的.代表作,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助互帮,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你班开展了“我的语文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知识任务。

  ⑴对联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阅读下面的对联,选择相应的店铺对号入座。

  A.油漆店B.裁缝店

  ①好将妙手夸针巧,漫把春光细剪裁。(_________)

  ②此是春华秋实事业,并非东涂西抹文章。(_______)

  ⑵在活动中,你们小组的同学发现楼下“百年装璜老店”就有一个字写错,你能建议店主改过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一活动小组搜集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广告,其中有一则图书馆阅览室的广告,请你赏析。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阅读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完成后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虽短却情意深长。①吴姬:吴地酒店中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指李白的朋友。

  1.“风吹柳花满店香”中“香”字意蕴深长,既指______,又指______,还指______。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郑板桥开仓济民》,完成后面小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②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无留牍:没有遗留下的公文。②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___)

  ②或阻之(___________)

  ③活万余人(___________)

  ④去任之日(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去任之日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康肃笑而谴之《卖油翁》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父老沿途送之(在主谓间停顿)

  曾任范县令(在动宾间停顿)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李红霞的《香椿的味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第①-⑤段分别写了盼香椿、_____香椿、___香椿、炸香椿、吃香椿等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3.文题“香椿的味道”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4.本文第④段与链接材料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何异同?各自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命题作文

  请以“感谢那次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书写工整,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

  一、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______________,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⑤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岑参《逢人京使》)

  ⑥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⑦默写杜甫《望岳》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一(4)题。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挚痛的爱国情怀;读藏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色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为国献身的鲜为人知的情怀。

  (1)结合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挚痛(___)qiè()而不舍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应改为“____”。

  (3)下列选项中节选了“鲜”在《新华字典》中的四个义项,文中“鲜为人知”中的“鲜”意思应为(____)。

  A.新鲜B.少C.鲜美D.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

  (4)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以下题目。

  (1)《骆驼祥子》的作者是____,主人公祥子由最初的老实、健壮、坚忍变成了____________的人。

  (2)《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__________,小说的主题是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实践题。

  淮北某校举办了“寻找家乡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探寻文化起源l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访家乡名人)请参照示例,从下面备选的安徽历史名人中选一位做简要的介绍。

  备选名人:管仲 老子 陈胜 华佗 曹操 吕蒙 包拯 朱元璋 吴敬梓 邓稼先

  示例:胡适,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倡导者,曾任北大教授、中国驻美国大使、北大校长等。著《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传家乡文化)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一段徽派文化介绍,其中有几处表述不当,请帮忙修改。

  历史上,①徽州曾是流传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地区。早在明代前期,形成于温州的南戏就开始在徽州流传,并出现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程添庆、毕尚重等。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四大声腔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相继流传到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所孕育出的“徽州腔”与形成于池州的青阳腔并称为“徽池稚调”,为天下所“时尚”。②此时的徽州还养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看戏、赏戏成为当时徽州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流行的娱乐方式。此外,徽州还是孕育戏曲人才的一个摇篮,在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们都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①句语序不当,应该将________调整到________之后。

  ②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窝,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选文记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通过第①段划线句子,说一说你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4、第④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①之于故乡的文字,大概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真正能体现出这四个字来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沙丘),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便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有时候玩得累了,我常常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

  ③起始总是眼花燎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年轻时动过手术,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也尽量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最先升起这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④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⑤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母亲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⑦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抑或玉米糊糊,再随上几个馒头,然后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够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在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地相继回了家。庄稼人有个小脾气,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不管是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者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燎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荡桨妨人拥袖眠,篷窗细雨湿炊烟。”这是王炎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是他的;“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是他的;“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部翁卖药回。”还是他的。可见这位陆放翁对田园乡村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了陆游“雾钦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渐生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时,才终于有悟,原来这炊烟是和思念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正所谓魂牵梦绕,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真是好厉害!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的舒展,挥毫波墨,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真正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的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1、选文围绕“炊烟”,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按照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

  (1)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从加点词角度)

  (2)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的舒展,挥毫波墨,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真正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的到。(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在作者眼中“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结合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说一说你把炊烟比作什么?并简要说一说缘由。

  4、“炊烟”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六、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帷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

  (2)无案犊之劳形 形(_____)

  (3)可爱者甚蕃 蕃(_____)

  (4)亭亭净植 植(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七、命题作文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籍;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情……

  请以“有家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3

  一、选择题

  (题文)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告罄(qìng) 猥 (wěi )琐 谰 (lán)语 屏(bǐn)息凝神

  B、一摞(luò) 震悚(sǒng) 揩(kāi)油 怏(yáng)怏不乐

  C、案牍(dú) 竹蔑(miè) 驿(yì)站 修葺(qí)房屋

  D、麂(jǐ)子 自矜(jìng) 忿(fèn)然 亘(gèn)古未变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蒙眬 无虞 毛骨悚然 垂垂暮老

  B、闲睱 达观 悲天悯人 迥乎不同

  C、滞笨 羸弱 群蚁排鸦 血气方刚

  D、塌败 取谛 叱咤风云 马革裹尸

  (题文)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 ① 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 ②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 ③ 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探险过程中的任何高山沟坎,也 ④ 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A、①深邃②悲伤③阻挡④ 遏制 B、①深邃②悲壮③遏制④阻挡

  C、①深深②悲壮③抑制④ 阻挡 D、①深邃②悲怆③压抑④阻拦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思养的宠物狗能帮小思开门,小思和他的宠物狗心有灵犀。

  B、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脸就要展开似的。

  C、他听了励志者的教诲顿时气冲斗牛,决心大干一番。

  D、华为的员工在世界各国间飞来飞去做生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培养青少年多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是老师和家长面临的一大问题。

  B、三个学校的领导共同出席了运动会的开幕式。

  C、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大学充满了信心。

  D、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就养成了体谅人的好脾气。

  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少点污染,多一点绿色,保护环境,你我可以做得更好。

  ② 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水电、告别白色塑料,我们不能置身事外。③所以,生态环境与你我的健康息息相关。

  ④像保护眼睛 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特生命- 祥对特生态环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⑤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9人仍然呼吸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空气,估计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每年逾四分之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归因于不健康的环境。

  ⑥你知道吗

  A、⑥②⑤③①④ B、⑥⑤③②④① C、⑤③②⑥④① D、⑥⑤④①②③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节选自本书。

  B、《骆驼祥子》描写了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到小说结尾祥子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的一辆洋车,养家糊口。

  C、《阿长与 <山海经>》是周树人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而写成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D、茨威格去南极探险成了伟大的“悲剧”,传记文学《伟大的悲剧》在叙述和描写中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二、句子默写

  古诗词默写填空。

  (1)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三、现代文阅读

  奶奶的背脊像什么呢?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我有些忧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脊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每一个阶段给我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的。

  幼年时,奶奶的脊背是一张温暖的摇篮。无论走到哪里,奶奶都把我背在背上。那时候,我喜欢热闹,哪里热闹我就吵着要到哪里去。我的这个脾性正合了奶奶的意,因为她喜欢看戏,有了我这个小祖宗,她去看戏就成了理所当然。

  每每听说有庄子唱戏,奶奶早早地把一家人的晚饭烧好,就背着我跑出了门。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对于戏文却门儿清,还能唱上一些。我在路上无聊的时候,奶奶就哼着戏文逗着我。我呢,被背篼兜着,一摇一晃的.,在摇篮里一样,不大一会儿就在奶奶的催眠曲中睡着了。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戏一般都唱了十之八九。奶奶呢,背着风,靠在稻草堆上,眼睛盯着戏台,嘴里哼着,手里打着拍子,背篼一晃一晃的,那真是一种不一样的舒适呢。

  看到我醒了,不闹腾,她也不问我;但是只要我哼唧一声,她就会从口袋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一两粒糖果塞进我的嘴里。有了糖果,还有热闹,我自然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了。

  看完了戏,一般都是深夜了,但是只要附近有卖零食的,奶奶就会跑去买上一点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给我吃来醒瞌睡,以免睡着了感冒。我呢,就一直从戏台下吃到家里,就是嘴酸了,嘴干了,也不愿意停下来——要知道,那时这可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美食。

  读书了,奶奶的脊背是一座平稳的桥。那时,我在小河那边的小学里读书。只要下大雨,山洪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从峡谷里冲下来。我们放了学,气喘吁吁地跑到小河边。河滩上都被洪水吞没了。它咆哮着,翻卷着,裹挟着树枝、砂石和泥土一头撞了下来。那声响,声如奔雷,那气势,万马奔腾。

  我仗着自己会点水,脱下鞋子,把裤管绾到膝盖处,想试一试。但一下水,我就吓得退了回来。那脚底的沙“嗖嗖嗖”地往下蹿,就像受惊的兔子一样——脚都踩不实,还怎么过河?

  奶奶在对岸看到了,嚷嚷着。虽然听不见,但她那团团转的焦急我还是看在眼里的。好在小伙伴的家人也赶来了,他们在河中很快拉起了一根绳子。奶奶从不容许我一个人摸水过河,说怕我被水冲走,她总是固执地要背我。那么大的水流,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摔倒,我吓得趴在奶奶的背上,闭着眼睛不敢看,只是心里默默地祷告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等到过了河,提着的心放下了,我从奶奶的背上溜下来,抱着奶奶的脸就亲。这么大的孩子还亲奶奶,羞不羞?乡亲打趣我。我也不害羞,我奶奶,我怎么不能亲了?

  那时,奶奶的脊背还是一根屋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虽然有父亲,但是最后做决定的一般都是奶奶。人們都说,我的奶奶撑起了半边天,这话我信。

  而现在,奶奶的脊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圆。也许是一生的劳动太过辛劳,奶奶四十多岁的时候,腰就弯了,而现在弯得更厉害了。虽然拄着拐杖,但是头却在拐杖头的下面,似乎脊背支撑不住她的身体似的。

  有时候,我就悲哀地想,要是没有拐杖,奶奶是不是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呢?但是,奶奶却想得很开,人生不就是求一个圆满吗?要是哪一天,我真的成了一个圆,你们不要悲伤,因为那是圆满的圆。要高兴,知道吗?我强笑着,心底还是有些涩涩的。

  这就是我奶奶的脊背。

  1、文章以“奶奶的脊背”为题,有什么好处?

  2、划线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详略得当,请简要概括详写奶奶的两件事。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时,奶奶天天背着我,所以“我”心中“奶奶的脊背”是一张温暖的摇篮。

  B、读书了,奶奶背着我过河,所以我心中“奶奶的脊背”是一座平稳的桥。

  C、“现在,奶奶的脊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圆”采用了比拟的手法赞美了奶奶的乐观和豁达。

  D、“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虽然有父亲,但是最后做决定的一般都是奶奶”,所以在我看来“奶奶的脊背”还是一根屋梁。

  5、尾段说“我强笑着,心里还是有些涩涩的”,原因是什么?

  6、请概括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这时候,我听到相当响的啸声,我晓得船上储水池盛满水了,诺第留斯号潜入大西洋水底下去了。

  我留在我的房中。我要躲开船长,使他的眼睛看不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我就这样度过这很愁闷的一天,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丢开这只神奇的诺第留斯号,使我的海底研究不能完成!这样离开这海洋,像我喜欢说的,这样离开“我的大西洋”,并没有观察它的最深水层,并没有从它取得印度洋和太平洋曾给我揭露的秘密!我的小说刚翻完第一章就从手中掉下去了,我的梦正在最美好的时候就被打断了!多少苦闷的时间就这样过去,有时看见自己跟同伴们安全逃在陆地上,有时又不顾自己的理性,希望有意外的机会,阻止尼德·兰的计划实现!我两次到客厅中去。我要看罗盘。我要看诺第留斯号的方向是不是接近或离开海岸。不,诺第留斯号总是在葡萄牙沿岸海水中行驶。它沿着大西洋海岸向北开行。所以,这时候必须打定主意,准备逃走。我的行李并不重,只有我的笔记,没有什么别的了。至于尼摩船长,我心中问,他对于我们的逃走将怎样想,使他心中有怎样的苦恼,或者使他有多少的损害,以及当逃走或被发觉或不成功的两种情况下,他将怎么办!当然我没有什么可以埋怨他,与此相反,待客的态度,从没有像他那么坦白真诚。我离开他,我不能说是忘恩负义。没有什么誓言把我们跟他束缚在一起。他相信把我们永远拉在他身边的,只是客观环境的力量,而不是我们的约言。但他的这种公然承认,永远把我们留在船上作囚人的想法,正能说明所有我们的逃走企图都是合理的。

  我自从在桑多林岛附近跟船长会见以来,就没有再看见他。在我们出走之前,是不是有机会使我再见他一面呢?

  我同时又想见他,又怕见他,我注意听,我是不是可以听到他在隔壁的房中走动呢。没有什么声响传到我的耳边来。

  1、“一方面想走,恢复我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惋惜。”从文段中看为什么会感到惋惜?

  2、最后一段说:“我同时又想见他,又怕见他。”其中,“怕见他”照应了前文中的哪

  一句话?

  3、下列关于《海底两万里》及选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探险、寻找沉船宝藏的故事。

  B、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是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C、尼摩船长喜欢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有同情心,性格乐观、英勇中有胆怯、带有浪漫、神秘色彩。

  D、海底两万里中写到的海底潜艇,海底隧道、人类登月、太空飞行、建立空间站都已成为现实。

  4、在人物刻画上,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二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 求之下流

  B、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C、其反激之力 如其言

  D、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B、“知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C、文章采用了借物说理,同时全篇主要采用抒情议论结合的写法,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

  D、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五、诗歌鉴赏

  阅读《己亥杂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己 亥 杂 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命题作文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 的乐趣 ”为题作文。

  ⑵ 请以“第一次 ”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⑴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⑵的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写成记叙文。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4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默契(qiè) 诘问 一泻(xiè)万丈 妇儒皆知

  B. 污秽(huì) 修茸 鲜(xiān)为人知 颠沛流离

  C. 譬(pì)如 斑斓 怏(yàng)怏不乐 低眉顺眼

  D. 羸(yíng )弱 迸溅 心有灵犀(xī) 情有可缘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潜心贯注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B.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C. 在这深山中,半夜听到凄厉的狼嚎,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D. 她富有涵养的谈吐,让初次见她的人刮目相看。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

  B.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马云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D.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全心全意去实行。

  ②好习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通向失败的门。

  ③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见仁见智,而失败却往往只有一种解释。

  ④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别,来自不同的习惯。

  ⑤失败就是一个人没能达到他的人生目标,不论这些目标是什么。

  A. ④③②⑤① B. ③⑤④②① C. ④③②①⑤ D. ③⑤④①②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 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D.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 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佯狂”在诗中指的是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B. “吾意独怜才”中的“怜才”仅是对李白文学才能的肯定。

  C. 诗中“千首”并非确指,极言其多。

  D. 尾联写出了作者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见李生久”一句无一奇字,平白浅显得如村巷俚语,却饱蕴深情。

  B. 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

  “世人”态度的对立。

  C. 颈联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勤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D. 全诗直抒胸臆,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 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诗风悲壮,格调雄浑。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1)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2)讨山越(3)。蒙年十五六,窃(4)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5)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君宜顾(6)之。”遂往诣(7)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8)?”肃造次(9)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10)之,拊(11)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1)汝南富陂:今属安徽阜阳。 (2)数:多次、屡次。 (3)山越:少数民族政权。 (4) 窃:偷偷地。 (5)恚:生气、愤怒。 (6)顾:拜访。 (7)诣:往、到。 (8)虞:意料,预料。 (9) 造次:鲁莽,轻率。 (10)就:凑近,靠近。 (11)拊(fǔ):抚摩。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归 以 告 蒙 母

  A. 归/以告蒙母 B. 归以告/蒙母

  C. 归以/告蒙母 D. 归以告蒙/母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顾 (____) (2)轻 (_____) (3)或 (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2)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结合上文,联系下面的材料,试评价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句子默写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

  (2)________,明月来相照。

  (3)________,往来无白丁。

  (4)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5)________,一览众山小。

  (6)凡河中失石,__________。

  (7)宣室求贤访逐臣,______。

  (8)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一份礼也许 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 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 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 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 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 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题目。

  语句 情感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 80 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香椿的味道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六、语言应用

  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 的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100 字左右)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作业帮、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 个伙伴 9 个都在用;拍照搜题, 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这些软件所打出的广告语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七、命题作文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当吹完生日蜡烛时,我想许个愿,许什么愿好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请以“我想许个愿”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②“给我带来欢乐”(大自然、家、读书、友谊、绘画……)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