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考试>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2022-05-24 00:41:21 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她把造成《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不知作者,你便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二是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使它有了多义性;三是汉语文法的模棱性,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过去式、现在式说的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一一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诗经》的意义是不可能具有通达而完备的解说的。《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通常被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么“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到底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思夫的女子?由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看,每当妻子想念丈夫时,她就想象着远方的丈夫,此 刻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种表现手法又叫作“示现格”。所以张啸龙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表示:“实际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这首诗理解为两个场景: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的“对写法”,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并且,用之来解读《涉江采芙蓉》,更能还原诗作的原汁原味,表情达意效果更为含蓄哀婉,同时也使男女抒情主人公之争的问题不复存在。

  “诗无达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同心而离居”一定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吗?《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并用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涉江采芙蓉》会不会也是诉君臣之思呢?

  “涉江采芙蓉”的这位贤臣,以兰泽的“芳草”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要把采撷的“芙蓉”赠送给“远道”的明君,回头凝望着“旧乡”,长路漫漫,“我”已被贬,成为逐臣,“我”所怀念的朝廷和君主渐行渐远,所思在远道。虽有“同心”但已“离居”,长叹一声:只能“忧伤以终老”了。这样解 释,《涉江采芙蓉》就由思妇之辞变为逐臣之词了。

  《古诗十九首》作为民间文学创作,内容多写“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那么,主人公除了“弃妻”“逐臣”,也可以是朋友间的离别诗,“涉江采芙蓉”是为了赠给“在远道”的知己,高山流水的友谊使得他们同心同德,无奈相去遥远,想到便忧伤难排。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并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从《涉江采芙蓉》中便现端倪。仅从何者“涉江采芙蓉”入手,便可可分析出多种意蕴,这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赏析采用“诗无达诂”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蕴。

  (选自曹雨《以〈涉江釆芙蓉〉为例浅谈诗无达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与作者、人称、汉语文法三者关系密切。

  B.“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能解读为妻子想象远方的丈夫回望故乡思念自己。

  D.《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列为《诗品》上品,因为对它的解读体现了“诗无达诂”的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古诗十九首》引出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B.文章解释了“诗无达诂”的意思之后接着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C.文章对《涉江采芙蓉》作了多种解读,指出“诗无达诂”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D.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诗无达诂”的鉴赏原则,后从多角度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有多重意蕴,是因为诗无达诂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

  B.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示现”手法抒发了对妻儿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从“对写法”角度解读,不是虚写却产生了虚写效果。

  D.《涉江采芙蓉》可理解为思妇辞、逐臣辞、赠友诗,说明诗歌解读不可僵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客”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B.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

  C.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D.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不乏诗意。

  2.“梨花风起正清明”出白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文章以此为题有何作用?

  3.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化阅读已经很发达的今天,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者的青睐,这说明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具有生命力。“回归纸质图书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些国家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中国也同样如此。数字化阅读虽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只适合快速的碎片化的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系统的体系化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纸质图书就不会消失。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显示,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xx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xx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xx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xx年增加了0.02本。20xx年至今,大众喜好图书种类的选择基本稳定,“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和“经济/管理”占据前五位。

  (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4月19日12版)

  材料三:

  运营知名网络文学平台的阅文集团此前发布研究报告称,超七成移动端数字阅读用户为26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90后”用户占比为42%。该报告认为,选择此类阅读模式,“年轻人拼的就是速度”。一些网友坦言,日常选择“碎片化”阅读也是出于无奈,这与工作过于繁忙、生活节奏过快有关,平常只能在上下班的地铁、公交车上刷刷微博、扫一眼微信公众号,阅读“碎片化”很难避免。但也有网友并不排斥这种“碎片化”。网友“满垛十七”留言认为,“我反思自己天天刷微博、刷公众号,然而有一天回头看摘抄本,猛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好文章,都是我在‘碎片化’阅读里收集来的。”

  (摘自新华网《“全民阅读”巳趋数字化碎片化》)

  材料四: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昨天发布的20xx上海市民阅读状况显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是数字阅读的首选工具,数字阅读几乎全民参与。自20xx年至今,在“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四大数字阅读常用工具中,“手机”在今年八个选项中占比高达50%,不断拉开与其他数字阅读载体的差距。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上升,“只看免费的”比例逐年下降。业内人士分析称,这表明数字阅读以其检索便捷、定位准确满足了读者需要,改变着阅读习惯;如果阅读物的题材类型符合口味,内容质量上乘,形式丰富多样,更新速度快,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独家首发,广告少而阅读体验好等,阅读者接受付费数字阅读会是一个必然趋势。有专家提醒,数字阅读的缺陷仍有待改进。“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连续六年排在数字阅读的缺陷榜第一位。

  (摘自《文汇报》20xx年8月4曰)

  1.下列对材料二及图表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逐年上升,说明利用电子设备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B. 从20xx年起,数字化阅读的比率超过一半,已经超越图书阅读率,成为最重要的阅读方式。

  C. 同20xx年相比,我国国民阅读率、人均图书阅读量均有增加、但是喜好阅读图书的种类变化不大。

  D. 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阅读形式,20xx年同20xx年相比,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更加迅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有些国家电子书销售放缓,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更喜欢读纸质书。

  B. 人们选择“碎片化”阅读有时是出于无奈,工作过于繁忙、生活节奏过快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C. 纸质书适合系统的体系化的深阅读,喜欢纸质书的都是年龄大的人,喜欢数字化阅读的多是年轻人。

  D. 从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自20xx年至今,手机阅读在数字阅读中所占比率最大。

  E. 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上升,主要原因是数字化阅读满足了读者需要,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3.数字化阅读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③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⑤前。

  【注】①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此处指佛教僧人。④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接。⑤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自然点出节令。

  B.颔联以夸张手法突出的红绿二色,表现了辋川春意之浓,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C.颈联写和尚讲学论经,驼背的老人也是乡里的贤者,意在表现辋川的人杰地灵。

  D.尾联借用蔡邕热情迎接青年王粲的典故表现诗人受到乡人热情迎接时的激动心情。

  E. 这首诗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相结合,意境优美,抒情自然。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在江面上饮酒诵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下列成语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天去拜访朋友,吃了个闭门羹,真让人毫厘不爽,郁闷至极。

  ②起床晚了,他急不暇择地抓起桌上的冷馒头,背上书包边吃边急匆匆地往公交站台跑去。

  ③“这么多年就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来了,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活着……,,他一个人嘀咕着。

  ④韵达快递继中通快递之后涨价,面对这种快递业集体涨价的现状,消费者能否安之若素呢?

  ⑤对于学习既要专心又要持之以恒,不可二三其德,三天打鱼,两天随网。

  ⑥去西藏旅游,就陆上交通线路而言,是没有终南捷径的,只能坐青藏线火车。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⑤⑥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马丁·路德·金说,我们不能不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B.一只灰胸脯的麻雀神气十足地站在窗外樱桃树的枝丫上,时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C.弯弯的稀疏的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家》主要是歌颂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青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您这样的大作家能够光临寒门,我们一家人真是不胜荣幸啊!

  B.前日看到你家的艰难处境,俯念你我相交之情,特赠薄礼,望笑纳。

  C.昨日买到一本古典诗词辑录,觉得你会喜欢,借花献佛,还请收下哦!

  D.十多年不见,久违了啊,老同学你在海外多年,现在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鲁班发明了锯子,可是你知道为什么锯子能锯木头吗?①___,头越尖的东西越容易刺到别的物体里去。②___。压强就是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③______,产生的压强就越小;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六、语言应用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市民的文明素质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也有了必然的提升。

  良好的市民素质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形象之美,而且能成就城市的环境之美。要取得创建文明城市的成功,不需要政府发号施令和加大投入,只需要提高市民素质就可以了。因为只要市民素质提升了,创建文明城市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①市民的文明素质不一定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必然的提升。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幼时,我母亲就像攥老鼠一样控制着我,每天的发型、衣服,甚至放学到家的时间她都严格控制,对此我感到十分厌烦。

  我曾发誓有朝一日能够独立生活后,立马只身抱着猫离开这个家,再也不回来。然而许多年后,我依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且离不开她。不得不说,这真是件奇妙的事。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05-26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05-24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05-26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05-26

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05-25

2017-2018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05-25

陕西省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05-25

江苏省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05-25

广东省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05-25

内蒙古2017-2018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