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6 17:11: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精选5篇)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

  惊讶之余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的第二课《孔子和学生》,作者通过孔子对学生的高度评价和与自己的比较,揭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含义,反映了孔子先进的教育见解。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一分为二,主讲优点,顺带出缺点。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每个人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方能明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概括每个人的优缺点,是明白孔子教育理念的首要环节,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理解孔子这些教育理念就成了“海市蜃楼”了。

  第三节中孔子有这么一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能轻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总的来说,从这句话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来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同学们在学习时,很快找出了颜回和子贡的优缺点来,但到子路时,有同学把“谦厚”、“忍让”也归为优点了,说明对这个句子不理解。我便提示:子路的优点很好找,和前面的二位一样,孔子说得明明白白的,同学们也找到了,是“勇敢”;现在要找一找子路的不足之处。有一同学发言说是“学习不够”,全班同学便无下文。我就让同学们读句子。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的句子,让同学们变着花样地读了几遍,仍然毫无反应——懵掉的该轮到我了。这时,有个同学认定“仍待”是缺点时提醒了我:对呀,这个词他们不理解,这个句子他们能理解吗?于是马上展开对“仍待”这个词的`学习:仍——持续不断,待——需要。仍待——继续需要;仍然需要。好,“仍待学习”呢?仍然需要学习。那么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学习的呢?这时,终于有同学明白了,是谦厚、忍让不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回读句子,又对这个“但”字不明白了。那就把孔子说的话完整地读下来,看看有几个“但”字,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不明白。那就再给力学习这个“但”字吧!哦,在句中表示转折啊。第一个是从对颜回的赞许转到对颜回指出不足;第二个是从子贡的优点转到缺点,这第三个是从对子路的赞扬转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才解决了这个环节的学习。

  回顾“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这个环节的进展过程,似乎给了我当头棒喝:这些所谓的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要抓什么“关注表达”来了。其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又何尝不曾“关注表达”呢?重要的是不脱节,不掉链子。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篇3

  精心酝酿了一节好课,想着课堂中激情四射的自己,扑闪的大眼睛,林立的小手,还有那热烈的讨论,你都会快意无比,可是突然间的电话通知——开会,慌忙调整课务,会议内容的繁杂冗长,安排事务的头绪繁多,都会让你大倒胃口,等重回课堂,一腔激情付水东流,再想找到课前的激昂情绪,勃勃雄心,恰如竹竿搭桥——真难!

  又逢周一,早晨的会议是必然的,只祈求提前召开,不要耽误我的课,我的情绪。天随人愿,我顺利了进行了《孔子和学生》的授课,带领新接手的四年级二班的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文本解读设计的肤浅了些,但是学生能领悟学法,懂得如何发挥小组团队优势,互帮互助中学会知识却是终生受用了,我不追求暂时的分数,我也不会不顾班级学生的差异拼命赶进度,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学生吃夹生饭,知识掌握不牢靠,连终生受用的自主学习力也不具备。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纵观本课,我觉得有两点值得今后的课堂中坚持下去: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成功实施在于教师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

  课前,我召开了学科小组长培训会,告诉小组长课堂小组学习中组织者要向组员明确学习任务,讲清学习要求,组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要将老师的问题为统领,按照学习方法提示,或要求组员读书,或进行讨论,发言时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微型教室,组长就是老师,思考问题给予时间,回答问题组员举手,人人发言,有争议的地方要陈述理由,相同的地方要在书上做好标注,完成学习任务快速坐好并静思完善学习所得,准备全班展示时的发言。小组长接受了培训,围绕“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完成表格并抓住重点句予以回答”展开了读书,勾画对学,群学。小组学习巡视中我发现好几个组长俨然老师,或齐读,或追问,或要求组员勾画批注,各个小组热火朝天,我则一边知道,一边观察评价给小组加分。看来坚持每次新授课学科组长的培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兵教兵的作用。无论多忙,这项工作都要坚持到底。

  二、备课找准学习方法提升点和能力训练点,并作有效设计,会让学生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中生僻词比较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是难懂,仅靠查字典、词典的办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词语的.意思。于是我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看看孔子的学生都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学生发现有贫穷的、富裕的;聪明的,愚笨的,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拜孔子为师,孔子什么样的学生都收为弟子。我顺势告诉学生这就叫“有教无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果然,孩子完整正确的表达了,我告诉学生我们理解词语的这种方法就叫“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外,更简洁又准确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孩子们点点头,似乎都明白了。我接着问想知道“因材施教”的意思,只要看看孔子四大弟子的优缺点你就能知道,果不其然,反应快的孩子告诉我意思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顺势牵引领孩子明白了“子路明白了,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的意思。

  下课铃响了,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孩子们说的最多的还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我感觉很欣慰。但是,小组评价的及时加分往往会隔断课堂的流畅,分散学生的思维,这是需要我考虑的问题。我决定为学生编号,当孩子回答完问题后就说自己的编号,我将能加分的孩子的编号写在黑板上方,下课有小组长负责加分;小组的加分,可以由我随时评价随时加分,也可以哪个小组代表发言,那个小组的代表得到老师点赞的话语上台加分。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手段之一,无论如何操作都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更不能因为评价分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明确目标,变成分数的俘虏。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篇4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篇5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又一条规定,路过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它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她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帐,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说说这两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04-22

孔子教学反思03-01

《孔子》教学反思03-17

《孔子和学生》教案03-07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02-28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3-01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03-01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3-01

《孔子拜师》课后教学反思03-17